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87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7篇 |
化学工业 | 14篇 |
金属工艺 | 18篇 |
机械仪表 | 7篇 |
矿业工程 | 3篇 |
能源动力 | 1篇 |
轻工业 | 2篇 |
石油天然气 | 39篇 |
武器工业 | 1篇 |
无线电 | 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9篇 |
冶金工业 | 6篇 |
原子能技术 | 1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氢同位素分离中,通常采用多柱级联工艺实现微量氘或氚的浓集。文章提出了三柱级联分离H2/HD的设计工艺和操作模式,获得了3根精馏柱的分离行为。在合适的操作模式下,三柱级联将HD浓缩了20×10×10倍,表明采用多柱级联可非常有效地浓缩微量组分。进一步研究了压力和回流比等因素对分离性能的影响。压力从0.06MPa增加到0.15MPa,脱氘率从99.79%降到99.44%。回流比从3增长到5,脱氘率从99.67%升到99.81%。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形态对钯-氢体系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涛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5,34(5):826-829
基于实验测定海绵Pd颗粒在278K-323K范围内吸放H2,D2的P-C-T曲线.结合文献给出的其它形态的Pd吸放氢结果进行系统比较分析.探讨了形态对钯-氢体系热力学性质的宏观影响和微观本质。在室温附近,氢的饱和固溶度与坪压随Pd的粒度减小而增加;Pd的形态或粒度对氢的饱和固溶度和吸氧坪压的影响程度刚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而且坪压之间的差别在温度较高时不再明显甚至消失。吸氘坪压差别大,解吸坪压差别小。Pd—H体系中α→β的相变热焓、热熵(绝计值)随粒度减小而减小,单晶Pd相应热力学函数最小。海绵Pd颗粒中的压力迟滞效应最明显.材料本底缺陷密度决定不同形态Pd-H体系的压力迟滞效应的大小。 相似文献
17.
选用五种不同孔结构疏水陶瓷载体,采用浸渍-气相还原法制备用于水-氢交换的Pt/疏水陶瓷催化剂,经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H_2-程序升温还原法(H_2-TPR)及CO脉冲吸附等物性表征及催化剂催化活性(以催化交换活性kya表征)测试来考察载体孔结构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平均孔径的降低,载体比表面积增加,催化剂铂粒子分散度提高,在30~70nm平均孔径范围内,催化剂活性随载体孔径的下降而得以提升;当平均孔径小于20nm时,反应气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扩散至载体孔道内,相同时间内参与反应的活性位点总数较少,从而使得其催化活性有所下降。此外,载体孔隙率过高虽有助于提升比表面积,却使得载体结构较为疏松,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载体孔结构易被破坏,对提升催化活性无利。平均孔径为37.5nm、载体比表面积为111.01m2/g、孔隙率为68.76%的载体可获得最优的催化效果,催化剂测试用量为4.5mL、氢气流速为4.23L/min时,其催化交换活性可达6.45s~(-1)。 相似文献
18.
Pt-SDB疏水催化剂的粒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备了三种不同粒径的Pt-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SDB)催化剂(1.0、2.0、4.0mm),并对比研究了三种催化剂的水-氢交换反应性能。研究表明:同一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催化剂,催化反应的同位素交换效率随着粒径的增大而降低,催化剂的粒径效应明显;为了减小粒径效应,优化了催化剂的还原温度,当粒径从1.0mm增至4.0mm时,催化剂的最优还原温度从240℃升高到320℃;进一步结合程序升温还原的方法,分析了还原反应的活化能,发现随着粒径的增大,最优还原温度的升高可能是改善了还原过程中的热量与质量传递。 相似文献
19.
川东北元坝地区中浅层天然气气源及成因类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川东北元坝地区中浅层(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及其以上地层)正在逐渐成为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之一,由于该区油气系统错综复杂,查明其油气源及天然气成因类型,便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分析该区烃源岩分布及地化指标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天然气组成、碳氢同位素组成、硫化氢含量等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地层压力、断裂系统分布等地质特征,初步确定了该区中浅层天然气的来源:来自陆相地层本身,而非海相气源;自流井组为“自生自储”成藏模式,雷口坡组属于“倒灌”成藏模式。并根据目前应用较广泛的ln(C2/C3)-ln(C1/C2)等关系图版,基本明确了该区中浅层天然气的成因类型:中浅层天然气主要由干酪根直接裂解形成,但自流井组天然气中存在少量原油二次裂解所形成的天然气。 相似文献
20.
对四川盆地天然气轻烃指纹、碳氢同位素、稀有气体同位素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天然气碳同位素δ13C1—δ13C2关系的分区和分层对比研究显示天然气受母质类型、成熟度及运移等多种因素影响。轻烃指纹表明川西坳陷天然气以腐殖型来源为主,川中、川南及川东地区天然气既有腐殖型也有腐泥型来源,天然气明显具有油型气特征。川西坳陷中段须二段天然气碳同位素δ13C1较高,而部分碳同位素δ13C2位于-28‰以下显示了其油型气和高成熟度特征,研究区其它样品分布区间相对集中,均表现为典型的煤型气特征。四川盆地海、陆相天然气可以利用δ13C2—δD1很好区分,氢同位素δD1=-140‰和碳同位素δ13C2=-28‰可将四川盆地海相和陆相天然气进行区分。稀有气体同位素表明天然气基本上为壳源成因,无幔源稀有气体的加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