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5篇
  免费   573篇
  国内免费   171篇
电工技术   39篇
综合类   289篇
化学工业   618篇
金属工艺   282篇
机械仪表   81篇
建筑科学   114篇
矿业工程   531篇
能源动力   50篇
轻工业   497篇
水利工程   38篇
石油天然气   763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2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0篇
冶金工业   1246篇
原子能技术   127篇
自动化技术   28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88篇
  2022年   213篇
  2021年   213篇
  2020年   177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260篇
  2013年   219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206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94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研究了稀土矿石中稀土总量及铈的准确、快速分析方法。建立了简便,广泛适用的酸分解稀土矿石的方法,将含稀土元素的酸性溶液,分次加入三乙醇胺-氢氧化钾溶液中,则稀土元素与常见干扰元素的分离效果显著提高,并对其机理进行探讨。对稀土元素及其矿物组合较固定的矿石,建议采用快速法直接测定矿石中铈,计算求得稀土总量。  相似文献   
72.
基于大量钻井、分析测试、模拟实验,对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古龙页岩)的生烃演化、页岩油赋存状态、孔缝演化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大量试油试采资料,开展古龙页岩油富集层评价、生产特征与产量递减规律分析。研究表明:(1)古龙页岩在Ro值为1.0%~1.2%时进入大量排烃期,最大排烃效率为49.5%;中低演化阶段,页岩油的主要赋存空间从干酪根向岩石与有机孔缝转移;中高演化阶段,页岩油由吸附态向游离态转化。(2)孔隙类型主要为黏土矿物晶间孔缝、溶蚀孔和有机孔,黏土矿物转化过程中在伊利石、伊蒙混层矿物间形成大量晶间孔缝,有机质裂解作用形成网状孔缝。(3)游离烃含量、可动孔隙度、总孔隙度、脆性矿物含量是页岩油富集层分类评价的核心指标参数,Ⅰ类层标准为S1≥6.0 mg/g,可动孔隙度大于等于3.5%,总孔隙度大于等于8.0%,脆性矿物含量大于等于50%,综合认为Q2—Q3、Q8—Q9油层最优。(4)轻质油带核心区水平井首年累产高,属于双曲递减模式,递减指数一般为0.85~0.95,首年递减率为14.5%~26.5%,单井预测可采储量(EUR...  相似文献   
73.
针对塔里木盆地塔中Ⅱ区奥陶系油气多相态共存、产能差异和富集模式认识不清的问题,采用油藏地球化学方法分析了奥陶系流体性质、分布特征及成因。油藏pVT相态分析认为存在凝析气藏与轻质油藏沿走滑断裂共存的现象,原油的成熟度参数显示为成熟阶段的产物,天然气碳同位素和烃类比值揭示组分为原油伴生气和原油裂解气的混合,金刚烷化合物及天然气分析显示中寒武统盐下原油裂解气的充注是奥陶系凝析气藏形成的重要原因。结合高精度三维地震解释发现油气分布受到走滑断裂的控制,马尾、翼尾、走滑断裂带与逆冲断裂交汇部位具有较低的原油密度和含蜡量,以及较高的气/油比、干燥系数、4-MDBT/1-MDBT比值等,为油气充注的有利通道,走滑断裂周期性开启与膏盐层封堵机制耦合控制了塔中Ⅱ区奥陶系油气成藏。综合研究认为,塔中Ⅱ区油气具有侧生邻储、走滑断裂垂向输导、沿走滑断裂富集的特征,多期点状油气充注是造成奥陶系油气差异分布的重要原因。走滑断裂控制了奥陶系油气富集,马尾地堑、翼尾地堑、走滑断裂带与逆冲断裂交汇构造部位仍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中寒武统膏盐层下可能发育大规模气藏,需要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74.
贵州温水村剖面发育有一套完整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富有机质黑色页岩,为厘清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岩相类型,明确不同岩相形成环境特征,通过采集25块该剖面页岩样品,进行岩石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总有机碳含量(TOC)测定及主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划分出温水村剖面下寒武统页岩的岩相类型,并明确了该层位页岩的沉积环境和有机质富集特征,建立了沉积模式。根据TOC值、沉积构造和矿物组成,同时考虑岩石脆性特征,共划分出9类页岩岩相:①富有机质块状强脆性硅质细粒岩;②富有机质纹层状强脆性硅质页岩;③高有机质块状强脆性硅质细粒岩;④高有机质纹层状强脆性硅质页岩;⑤高有机质块状中等脆性硅/黏土混合质细粒岩;⑥中有机质块状强脆性硅质细粒岩;⑦中有机质纹层状强脆性硅质页岩;⑧低有机质块状强脆性硅质细粒岩;⑨低有机质纹层状中脆性硅/黏土混合质页岩。其中,前5类页岩相形成于深水缺氧、暖湿型气候和以低温热水沉积作用为主的环境,初级生产力和古盐度较高,有机质富集受控于古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古盐度、古水深、暖湿型气候和热液活动,而其他岩相有机质富集则不受热液活动影响,沉积环境初级生产力和古盐度有所下降;建立了一个受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古盐度、热液活动及暖湿型气候影响的深水陆棚相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75.
微量Ge对大气下液态Sn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贡国良  冼爱平 《金属学报》2007,43(7):759-763
采用观察液态Sn表面氧化行为和刮取表面氧化渣的方法,研究了微量元素Ge对液态Sn在大气和250℃条件下表面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并与纯Sn的氧化行为进行对比;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合金表面元素的含量、价态,及合金氧化后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当微量元素Ge浓度达到0.01%时(质量分数),大气下液态Sn表面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能,同时微量元素在液态Sn表面高度富集.XPS分析表明:表面富集的Ge以4价氧化物形式存在.静态液面氧化时,Ge在液态Sn中迅速偏析,并形成一种保护性的致密氧化膜,是提高液态Sn抗氧化性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76.
对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EB-PVD)技术制备的钛合金薄板进行粉末包埋法渗铝,研究不同温度渗铝后的相结构转变规律.结果表明:制备态合金薄板相结构为Ti和Ti3Al,材料组织致密均匀,X射线衍射峰发生宽化,具有不对称性.在较低温度(600℃和620℃)渗铝后薄板两边的相结构变为Al3Ti相,但薄板的中心部位仍然为制备态的Ti3Al相,两边的Al3Ti组织和中心部位的Ti3Al组织都很均匀致密.在两相之间,存在清晰、平整的界面.在较高温度(700℃)渗铝后薄板的相结构为Al3Ti,此时整个板材都被渗穿,组织均匀致密,并在局部小区域内出现铝元素的富集.  相似文献   
77.
周宗侯  陈炜庆 《贵金属》1991,12(4):42-44
研究了用聚氨酯泡沫塑料分离富集微量银的方法,对银与邻二氮菲的配合物的吸附选择性和富集效果较佳,在EDTA存在下,其它金属离子不被吸附,银可用1m0l/L HNO_3定量洗脱。  相似文献   
78.
N503萃淋树脂分离富集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鹰  庄尚瑞 《贵金属》1989,10(4):1-10
研究了N_(503)萃淋树脂的合成方法及其分离富集金的条件.N_(503)萃淋树脂是萃取色层分离富集金的新固定相.2%硫脲、1%亚硫酸钠水溶液均可以定量解脱柱床上的金.经矿样验证,金的测定结果与717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法一致.红外光谱表明该萃取色层与N_(503)液液萃取金有相同的机理.  相似文献   
79.
液膜分离富集与测定氰化浸出液中的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乳状液膜技术分离、富集提金浸出液和氰化浸出贵金属液中的微量金。研究了液膜体系各组份对分离富集微量金的影响。确定了液膜体系的最佳组成和最适宜的实验条件。用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本法分离富集金的回收率在99.4%以上。已成功地应用于测定提金浸出液和氰化浸出贵金属中的微量金,相对标准偏差为1.3% ̄3.9%,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80.
用二环已基-18-王冠-6(DC-18-C-6)、SPAN80、SIOON-16和CHCl3(三氯甲烷)乳状液膜体系,研究了Pb^2+的迁移行为,在适宜条件下,8min内Pb^2+的迁移率达99.4%以上,而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金属离子(如Ni^2+、Li^+、K^+、Na^+、Ca^+、Mg^2+、Sr^2+、Ba^2+、Fe^2+、Al^3+、Cu^2+、Zn^2+和Co^2+等),均不被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