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994篇 |
免费 | 958篇 |
国内免费 | 65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862篇 |
技术理论 | 2篇 |
综合类 | 1431篇 |
化学工业 | 1795篇 |
金属工艺 | 339篇 |
机械仪表 | 514篇 |
建筑科学 | 5126篇 |
矿业工程 | 1883篇 |
能源动力 | 889篇 |
轻工业 | 1859篇 |
水利工程 | 960篇 |
石油天然气 | 770篇 |
武器工业 | 67篇 |
无线电 | 86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076篇 |
冶金工业 | 453篇 |
原子能技术 | 586篇 |
自动化技术 | 11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7篇 |
2023年 | 424篇 |
2022年 | 542篇 |
2021年 | 726篇 |
2020年 | 554篇 |
2019年 | 455篇 |
2018年 | 207篇 |
2017年 | 333篇 |
2016年 | 445篇 |
2015年 | 631篇 |
2014年 | 1399篇 |
2013年 | 1146篇 |
2012年 | 1293篇 |
2011年 | 1382篇 |
2010年 | 1229篇 |
2009年 | 1235篇 |
2008年 | 1340篇 |
2007年 | 1100篇 |
2006年 | 833篇 |
2005年 | 856篇 |
2004年 | 689篇 |
2003年 | 546篇 |
2002年 | 490篇 |
2001年 | 374篇 |
2000年 | 335篇 |
1999年 | 281篇 |
1998年 | 259篇 |
1997年 | 222篇 |
1996年 | 217篇 |
1995年 | 208篇 |
1994年 | 152篇 |
1993年 | 115篇 |
1992年 | 108篇 |
1991年 | 108篇 |
1990年 | 96篇 |
1989年 | 100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6篇 |
1959年 | 2篇 |
1951年 | 2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庄园式的、奇幻的卢阿尔卡与流经该地的布莱克河的形态非常匹配,它一直遵循河流条件限制的准则自然地、缓慢地发展。然而,陡峭起伏的地貌特征,铁路网络的建造,初期的投机开发毁坏了这种迂回、自然并且连续的成长和发展。结果,分散的、无根的城市冒险成为虚假的明信片照片。 相似文献
102.
103.
104.
浙江省地闪密度图的绘制方法及其有效性验证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为绘制、研究浙江省地闪密度分布图,选取浙江省雷电定位系统积累的2004~2006年雷电定位系统监测数据为研究样本,提出了利用海量雷电自动监测数据绘制出高分辨率地闪密度图的方法—网格法;依据网格的地闪密度值采用自然分割法将全省区域划分为5级雷区,最终形成了浙江省1km分辨率5级分色地闪密度图。通过分析浙江省地形情况,得出了地闪密度空间分布与地形季风相关性较强的结论;通过分析2004~2006年浙江电网雷击故障点与各级雷区的位置相关性,得出了故障次数与雷区等级正相关的结论,从而验证了地闪密度图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5.
相对于人的单一生命形态,植物展现出无法比拟的丰富性。对视觉设计而言,植物形态的元素繁多,种类多式多样,应用也为之广泛。以视觉手段对植物进行视觉元素的再创造,全面而多视角的观察分解,研究植物由表及里的多重元素,将形态、色彩记录下来,描绘和提取可视化表现元素,赋予的情感与表达,进行元素重新组合的再设计,展现植物的形态与自然之美,并形成全新的视觉形式。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自然是紫砂壶创作获取灵感的重要空间,那些可爱的自然之物一经紫砂壶工艺的表现,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意趣。《松鼠壶》形态逼真,工艺精致,并具有创新精神,其自然意趣一方面体现在于创作者对松鼠形象特征的精准把握;另一方面则在于其独特的审美视角。选择松鼠这一形象也具有文化意义,使作品不仅有趣,更具达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9.
110.
回溯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本源,探究一种表里如一的中国建筑设计文法在当前国内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思潮主导的建筑市场中具有重要意义。“亭构”空间原型的概念,出自于中国科学院崔彤教授提出的建筑“模件化”设计理论,其理论背后是对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体系的高度凝练。基于此,文章阐述了“亭构”概念及中西方亭建筑比较下的“亭构”意向,以期由浅入深,从师法自然、源于传统和“亭构”蕴含的中式哲学及审美等方面探讨其内涵。同时,基于“形式-结构-逻辑”讨论“亭构”概念的科学性,摸索其在“传统”和“现代”一体两面中的耦合点,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将来的中国建筑设计理论及其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