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3篇
  免费   328篇
  国内免费   101篇
电工技术   27篇
综合类   211篇
化学工业   1721篇
金属工艺   84篇
机械仪表   201篇
建筑科学   181篇
矿业工程   160篇
能源动力   61篇
轻工业   902篇
水利工程   24篇
石油天然气   924篇
武器工业   15篇
无线电   42篇
一般工业技术   321篇
冶金工业   202篇
原子能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12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212篇
  2022年   273篇
  2021年   315篇
  2020年   243篇
  2019年   269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245篇
  2015年   252篇
  2014年   369篇
  2013年   341篇
  2012年   333篇
  2011年   377篇
  2010年   274篇
  2009年   245篇
  2008年   324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合成纤维工业》2017,(4):40-44
采用去离子水溶胀聚乙烯醇(PVA),通过熔融纺丝法制备PVA纤维。研究了水质量分数35%和5%的PVA熔纺初生纤维在不同拉伸温度下的应力-应变曲线,以及其拉伸活化机制。结果表明:拉伸温度对水质量分数35%的PVA熔纺初生纤维表观拉伸黏度的影响分为3个区,即30~100℃,100~190℃,190~210℃,纤维在热拉伸时存在3个不同机制的活化过程,至少可采用三级拉伸;初生纤维拉伸受体系中水含量的影响,水含量减少,PVA分子链运动能力降低,表观拉伸黏度增大,水质量分数5%的PVA熔纺初生纤维的表观拉伸黏度随温度变化呈现两个区,活化机制改变,可采用两步拉伸。  相似文献   
122.
甲叉聚丙烯酰胺改性衍生物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叉聚丙烯酰胺经水解、羟甲基化、氨甲基化反应,合成了N-(二甲氨基甲基)甲叉聚丙烯酰胺(MAMPAM),与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以n(MAMPAM)∶n(AMPS)=8∶1复配得到MAMPAM-AMPS。该复合物可作为一种原油黏度稳定剂,与乳化降黏剂复配使用,可防止高酸值原油在高剪切力条件下反相。使苏丹六区w(水)=20%、30%、40%、45%、50%的原油黏度分别稳定在444、426、418、414、410 mPa.s,同时缩短了原油脱水时间,并在吐哈油田玉东202-1井现场实验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23.
以聚乙二醇(PEG)为抗静电剂,在不同共混比例下与聚丙烯(PP)熔融挤出,用流变仪分析了PP/PEG二元共混体系的流变性能,并深入研究了剪切速率、温度、PEG含量等因素对共混体系熔体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P/PEG共混体系为典型的假塑性流体;随着PEG含量的增加,非牛顿指数n先增大后减小;黏流活化能随PEG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结构黏度指数Δη则随PEG含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且在PEG含量为6%时达到极小值,此时共混体系的可纺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24.
为验证ASTM D4020–2011和GB/T 1632.3–2010是否适合测定我国常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的黏均分子量以及探讨奥氏黏度计能否代替乌氏黏度计测定PE-UHMW的黏均分子量,研究了黏度法测定PE-UHMW分子量的影响因素,包括黏度计与毛细管内径的选择、溶液浓度与溶剂的选择、抗氧剂的作用、实验温度的控制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等。实验结果表明,十氢萘是配制PE-UHMW溶液的较佳溶剂,PE-UHMW溶液的浓度与毛细管流出时间分别控制在0.008~0.050 g/(100 mL)与80.0~140.0 s较为合适,加抗氧剂能有效防止PE-UHMW的氧化降解,选用毛细管内径为0.55 mm的奥氏黏度计可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25.
以乙醇为溶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羟乙酯(HEA)和丙烯酸(AA)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合成了醇溶性丙烯酸酯。用Design Expert 10.1软件中的Box-Behnken Design(BBD)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聚合温度,引发剂和溶剂的质量分数(均按占单体总质量的百分数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确定了聚合物合成的参数组合,并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模型拟合良好,聚合温度与引发剂质量分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最大,引发剂质量分数与溶剂质量分数的相互作用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最小。合成理论单体转化率为83%的醇溶性丙烯酸酯最优工艺条件为:引发剂质量分数0.84%,溶剂质量分数60%,聚合温度76°C。  相似文献   
126.
以2种组分的丁苯橡胶(SBR)1778(门尼黏度为47、环烷油质量分数为27.14%的SBR-1和门尼黏度为49、环烷油质量分数为27.18%的SBR-2)为研究对象,考察了SBR 1778的结合苯乙烯质量分数对其25 min 300%定伸应力(M_(25))、35 min 300%定伸应力(M_(35))、50 min 300%定伸应力(M_(50))、拉伸强度及扯断伸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结合苯乙烯质量分数的升高,SBR 1778的M_(25)、M_(35)、M_(50)及拉伸强度均线性升高,但扯断伸长率线性下降。结合苯乙烯含量每升高1%,SBR-1的M_(25)、M_(35)及M_(50)分别增加0.07,0.04,0.05 MPa,拉伸强度增加约0.08 MPa,扯断伸长率降低约0.49%;SBR-2的M_(25)、M_(35)及M_(50)分别增加0.06,0.04,0.05 MPa,拉伸强度增加约0.08 MPa,扯断伸长率降低约0.57%。  相似文献   
127.
黄倩  付美龙  赵众从 《化工进展》2019,38(6):2939-2946
针对超临界CO2压裂中CO2黏度低、携砂困难等问题,开展6种超临界CO2压裂液增黏剂的性能研究。分析增黏剂聚乙酸乙烯酯、聚苯乙烯、氟化丙烯酸酯、聚甲基倍半硅氧烷、聚甲基倍半硅氧烷-乙酸乙烯酯以及氟化丙烯酸酯-苯乙烯的分子结构,测试其增黏效果及热稳定性,评价温度、压力、增黏剂注入量对超临界CO2压裂液黏度的影响,测试不同管径中压裂液的阻力系数,并探讨超临界CO2增黏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50℃、压力为12MPa、注入增黏剂质量分数为3%时,氟化丙烯酸酯-苯乙烯对超临界CO2的增黏效果最好,增黏倍数为316.7倍,黏度值为15.202mPa·s;改善增黏剂在CO2中的溶解性可以有效提高超临界CO2压裂液的黏度;具备两亲特性、具有无定形、无规则结构特征以及分子上既存在路易斯酸又有路易斯碱的共聚物能有效提高其在CO2中的溶解性,并形成大分子相互缠绕的空间网络结构,达到增黏的效果。该研究对超临界CO2增黏剂的研制以及超临界CO2压裂施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8.
油溶性引发剂引发反相乳液聚合制备P(DMDAAC-AM)及其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新龙  周环  张跃军 《精细化工》2005,22(8):604-606
用油溶性的引发剂引发,通过反相乳液聚合制备了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丙烯酰胺(AM)共聚物P(DMDAAC-AM)(PDA),聚合反应中V(水)∶V(油)=1∶1.2,w(单体)=33%,n(DMDAAC)∶n(AM)=1∶9。研究了不同引发剂用量对聚合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最佳加入量为m(引发剂)∶m(单体)=0.5∶100。探讨了PDA在纯水中的黏度特性,所制备的PDA呈典型的高分子电解质特性,稀溶液的比浓黏度随质量浓度变稀而增大。对PDA的应用性能也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9.
异戊橡胶门尼黏度标准物质,2016年11月经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在合成橡胶行业进行推广应用。在校准门尼黏度计、控制产品质量、考核人员、监督检验、交易与贸易、质量仲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标准物质复制计划和合成橡胶行业的需求,国家合成橡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19年进行复制。复制的异戊橡胶门尼黏度国家标准物质经过选择候选物、均匀性与稳定性的检验与判定、标准物质的定值和评定其不确定度、申报和评审标准物质等多项工作,得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批准。复制的异戊橡胶国家标准物质其定值结果在0.01的显著水平下,在ML(1+4)100℃条件下处于正态分布、无可疑值、等精度,标准值为73.9±1.1。  相似文献   
130.
新型低黏度苯并噁嗪树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海  凌鸿  王劲  宋霖  顾宜 《热固性树脂》2005,20(2):10-12,21
介绍了1种新型低黏度苯并噁嗪树脂,用旋转黏度计研究了这种树脂的黏度,用DSC和凝胶化时间测试等研究了其固化反应行为,并对树脂浇注体和复合材料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树脂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和较高的力学性能,可作为树脂传递模塑成型RTM的高性能复合材料基体树脂或高性能封装用树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