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6800篇 |
免费 | 13120篇 |
国内免费 | 10498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0231篇 |
技术理论 | 4篇 |
综合类 | 13054篇 |
化学工业 | 35165篇 |
金属工艺 | 15631篇 |
机械仪表 | 9597篇 |
建筑科学 | 7482篇 |
矿业工程 | 5150篇 |
能源动力 | 3839篇 |
轻工业 | 11533篇 |
水利工程 | 2747篇 |
石油天然气 | 12335篇 |
武器工业 | 1775篇 |
无线电 | 2205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8203篇 |
冶金工业 | 8369篇 |
原子能技术 | 2839篇 |
自动化技术 | 2040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0篇 |
2024年 | 3616篇 |
2023年 | 5788篇 |
2022年 | 6813篇 |
2021年 | 7382篇 |
2020年 | 6868篇 |
2019年 | 5746篇 |
2018年 | 3193篇 |
2017年 | 4356篇 |
2016年 | 5157篇 |
2015年 | 5747篇 |
2014年 | 7944篇 |
2013年 | 8509篇 |
2012年 | 9769篇 |
2011年 | 10354篇 |
2010年 | 10104篇 |
2009年 | 10423篇 |
2008年 | 11117篇 |
2007年 | 10032篇 |
2006年 | 9234篇 |
2005年 | 9661篇 |
2004年 | 8767篇 |
2003年 | 7027篇 |
2002年 | 5549篇 |
2001年 | 4844篇 |
2000年 | 3722篇 |
1999年 | 2732篇 |
1998年 | 2170篇 |
1997年 | 1883篇 |
1996年 | 1825篇 |
1995年 | 1687篇 |
1994年 | 1523篇 |
1993年 | 1134篇 |
1992年 | 1147篇 |
1991年 | 1159篇 |
1990年 | 1155篇 |
1989年 | 1339篇 |
1988年 | 250篇 |
1987年 | 151篇 |
1986年 | 114篇 |
1985年 | 78篇 |
1984年 | 77篇 |
1983年 | 39篇 |
1982年 | 59篇 |
1981年 | 69篇 |
1980年 | 23篇 |
1979年 | 6篇 |
1959年 | 8篇 |
1951年 | 1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972.
司家营铁矿的三段一闭路破碎产品(12~0 mm)3~0 mm粒级分布率33.50%,为实现多碎少磨、能抛早抛、降本增效的目标,进行了高压辊磨机超细碎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高压辊磨工作压力10 MPa时,开路辊压产品3~0 mm粒级产率59.04%,0.074~0 mm粒级产率19.46%,能耗1.49 kWh/t;工作压力10 MPa时,闭路辊压试验的循环负荷约70%,产品0.074~0 mm粒级产率21.38%;3~0 mm闭路辊压产品湿式预选抛尾产率可达50%左右,磁性铁回收率超过98%;与常规破碎产品相比,高压辊磨闭路辊压3~0 mm产品的相对可磨度系数为1.3左右,表明高压辊磨产品进入一段磨矿,处理能力可提高约30%。 相似文献
973.
974.
岩石切削过程中破坏机制的离散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离散单元方法(DEM)对两种不同属性的花岗石样本模型进行了切割模拟,通过调整不同的切削参数计算并分析了岩石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力、切削深度、切削比能及切削力倾角的变化规律,从细观上探讨了临界切深对岩石脆性破坏模式和塑性破坏模式及其转变的影响,指出了当切削深度逐渐增大时,破坏模式依次从塑性破坏模式到过渡破坏模式最后转变为脆性破坏模式,同时切削力倾角并不随切削深度变化。将离散单元法分析的结果与实际实验进行了比较,表明该方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975.
976.
977.
国内某线路高速列车因二系横向减振器故障在普通线路上产生小幅蛇行运动,并在过岔时演变为蛇行失稳。基于该线路列车参数建立SIMPACK动力学仿真模型与可动心轨道岔截面模型,分析减振器故障车辆过岔后的小幅蛇行极限环的演变趋势。首先计算普通轨道、转辙区、辙叉区、完整道岔4种激扰的分别作用下,故障车辆产生稳定极限环的临界速度。随后计算车辆在入岔前不同轮对蛇行横移量幅值对车辆临界速度的影响。最后通过相轨迹图分析上述因素对故障车辆的轮对蛇行不稳定极限环的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直向通过可动心轨道岔时的激扰增加的蛇行能量会使车辆产生极限环的速度降低,不稳定极限环演变得更快。车辆进入岔区前蛇行幅值增加,失稳临界速度降低,会进一步加快不稳定极限环的演变。因此在监测车辆进岔时需要对轮对小幅蛇行幅值进行分析,合理降速以防蛇行失稳的演变。 相似文献
978.
为提高光伏发电系统功率超短期预测的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EEMD-LSTM的光伏电站超短期预测模型。该模型选取某50 MW光伏电站2017年功率数据作为样本,根据天气因素分类指标将天气情况分为非突变天气和突变天气两大类,利用EEMD将分类天气的历史功率数据分解为IMF1~IMF5和剩余分量,计算各个分量与原始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并将强相关的分量送入LSTM神经网络,叠加各子分量结果得到最终的光伏功率预测结果,同步搭建BP、SVM、KNN和LSTM模型与所提模型进行误差对比。结果表明:天气因素对光伏输出功率有较大影响;单一模型对功率波动较大的突变天气进行预测时会产生较大误差;功率数据经过EEMD分解,可充分提取细节特征,使得EEMD-LSTM耦合模型较LSTM模型在eRMSE、eMAPE、eTIC上分别提升21.23%、11.92%、25.67%。所提模型可有效提高光伏功率超短期预测的准确度,满足光伏发电系统超短期预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979.
近年来,在研究领域接触角大于150°的超疏水表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超疏水表面一般通过构造一定表面粗糙度和用低表面自由能物质修饰表明而成.文章简单的介绍了疏水表面的基础理论和最新研究进展.虽然超疏水表面在实际应用中还有一定的限制,但这些困难都将慢慢被克服,最后超疏水表面将应用在各种不同的工业领域. 相似文献
980.
节能增效一直是传热领域的热点话题。该研究采用热线法研究了自然对流和过冷沸腾状态下超声波对Al2O3纳米流体传热的影响,并总结得到其传热特性。在自然对流状态下,超声波增强了Al2O3纳米流体的传热,最高强化传热效率达到128%。随着热通量的增加,传热效率的提高呈下降趋势。在过冷沸腾状态下,当流体的主体温度为50℃、70℃和80℃时,超声增强了纳米流体中的传热,当主体温度为60℃时,纳米流体中的传热受到超声波的抑制作用。此外,本文从超声影响下纳米粒子在传热表面的沉积、纳米粒子在液体中的分布以及纳米粒子之间的作用力等方面分析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