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1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43篇
化学工业   196篇
金属工艺   5篇
机械仪表   4篇
建筑科学   24篇
矿业工程   24篇
能源动力   37篇
轻工业   11篇
水利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332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5篇
冶金工业   14篇
原子能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Worldwide consumption of manganese is increasing, nevertheless huge amounts of manganese from hydrometallurgical processes still end up as waste since the recovery of manganese from multi-metal solutions at low concentrations is not considered feasible. Poor iron control typically prevents the production of high purity manganese. This work studies a number of precipitants in manganese recovery and iron separation from sulfate solutions. The precipitation reagents were compar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electivity and economy.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is a fast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recovery of manganese from bulk solutions. Subsequent leaching of metal carbonate is also easier and consumes less acid than, for example, hydroxide or sulfide precipitates. In order to avoid gypsum formation, soda ash should be used instead of limestone. It was found that efficient selective iron removal from MnSO4 solutions is achieved with combined O2 or air oxidation and CaCO3 precipitation at pH >5.8 and at a redox potential of >200 mV. Effective mixing and sufficient retention time are essential to make the method technically efficient and economically feasible.  相似文献   
62.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纪祁连海域具有槽台沉积格局,台地边缘相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具有海相烃源岩的优越条件,发育岩溶古地貌等圈闭类型,天然气成藏条件有利,勘探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63.
王兆荣  彭子成 《核技术》1998,21(12):714-717
介绍用MAT-262质谱仪对国内石笋标样(GBW04412),(GBW04413)和国际珊瑚标样(RKM-4)进行的测试,取得了与标准一至的结果。  相似文献   
64.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台盆区寒武系-奥陶系,它既可以作为油气的储层和源岩。也可以作为油气的盖层或遮挡体。碳酸盐岩主要发育于碳酸盐岩台地相和斜坡相之中,其中开阔台地及台地边缘坡折带的生物碎屑滩和砂屑滩、局限台地的自云岩坪是主要的储集相带。潜山溶孔溶洞型自云岩、石灰岩及礁滩复合体中的生物碎屑灰岩、砂屑灰岩、鲕粒灰岩、礁灰岩以及潮坪自云岩是主要的储集岩。寒武系-下奥陶统、中-上奥陶统都发育有较好的碳酸盐岩烃源岩。根据油气的分布与聚集特点,对碳酸盐岩油气藏作了分类。论述了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前景和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65.
马五段是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下奥陶统主力气源岩中的主力生烃层段。通过对比4口井23个样品下奥陶统马五段气源岩氯仿沥青“A”、氯仿沥青“C”含量,族组成及饱和烃馏分生成物标记化合物地化特征,认为该段气源岩氯仿沥青“A”和氯仿沥青“C”具同源性,但前者成熟度略高于后者,前者含量及其总烃含量随样品有机碳值增高而增大;相反,后者含量及其总烃含量随样品有机碳值增大而减小;二者的沥青转化率和烃转化率都随TOC值增大而变小。根据二者含量、总烃含量以及沥青转化率和烃转化率与样品有机碳关系的综合研究,提出马五段碳酸盐岩气源岩有机碳含量下限值可确定为0.04%。最后认为,评价高、过成熟阶段碳酸盐岩大中型气田气源岩不仅要依据有机质丰度的高低,氯仿沥青“A”的数量和质量,还必须考虑到氯仿沥青“C”的数量和质量,此外还要结合沥青转化率和烃转化率加以综合判识。  相似文献   
66.
印尼油气资源及中国石油合同区块现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印度尼西亚地处欧亚、印度洋—澳大利亚、太平洋三大板块交汇处,构造十分复杂。印尼约有60个沉积盆地,具有油气远景的陆上盆地面积80多万平方千米,目前已有11个盆地产油气。油气盆地分别位于苏门答腊油气区(印尼最主要的产油区)、爪哇油气区、东加里曼丹油气区、东部油气区和南海海域油气区。印尼的石油勘探起步很早,20世纪70年代原油产量达高峰,超过8000×104t,2002年石油产量为5600×104t,天然气产量590×108m3。印尼从60年代开始就引进外资进行油气勘探,曾有30多家西方石油公司在印尼投资。中国公司自90年代开始介入印尼的油气生产领域,目前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在印尼9个区块拥有权益;中国石油在印尼7个合同区块拥有权益;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在印尼也拥有一个勘探区块。2003—2004年,中国石油印尼项目勘探上取得可喜的成果,共发现了11个含油气构造。  相似文献   
67.
胜利油区车古20潜山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商业油气流,为了揭示该潜山油藏分布规律,以岩心分析、测试资料研究为基础,充分利用测井资料对潜山储层岩石物理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应用测井资料,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识别碳酸盐岩储层岩性模型,划分储集岩和非储集岩;利用大岩样校正小岩样,与测井解释有效孔隙度建立关系,求取有效孔隙度;利用双侧向电阻率,在识别裂缝类型基础上,建立裂缝孔隙度解释模型;根据不同裂缝类型,利用双侧向测井资料,建立流体饱和度解释模型;综合上述情况,制定有效厚度划分标准.应用实测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可行性评价,达到较高的符合一致性,取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68.
三元复合驱油体系中化学剂在孤东油砂上的吸附损耗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王宝瑜  曹绪龙 《油田化学》1994,11(4):336-339
用静态和动态吸附方法研究了三元复合驱油体系中各个化学剂在地层温度(68℃)下的吸附损耗。复合体系与单一体系相比,Na_2CO_3和OP-10的吸附量较小,而3530S的较大。在复合体系中,Na_2CO_3、OP-10、3530S的静吸附量分别为1.33、2.4、0.215mg/g油砂,动吸附量分别为0.67、0.24、0.055mg/g油砂。  相似文献   
69.
70.
A model of a molten carbonate fuel cell (MCFC) stack including internal steam reforming is presented. It comprises a symmetric section of the stack, consisting of one half indirect internal reforming unit (IIR) and four fuel cells. The model describes the gas phase compositions, the gas and solid temperatures and the current density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highly integrated system. The model assumptions, the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as well as the coupling equations used in the model are shown. The strategy to solve the system of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s outlin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fuel cells within the stack operate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his is expected to have an impact on the voltages as well as the degradation rates within the individual fuel ce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