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9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23篇
电工技术   9篇
综合类   87篇
化学工业   25篇
金属工艺   509篇
机械仪表   50篇
建筑科学   68篇
矿业工程   20篇
能源动力   77篇
轻工业   9篇
水利工程   3篇
石油天然气   15篇
武器工业   14篇
无线电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8篇
冶金工业   290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7 毫秒
51.
衣海龙  韦弦  王宏  徐党委  赵连瑞 《轧钢》2019,36(6):11-16
采用Formastor-FII相变仪和MMS-300热模拟实验机,研究了低锰、中锰钢在不同开冷温度及不同变形量条件下的连续冷却相变,建立了实验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分析了贝氏体及马氏体的相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低锰钢依次经过粒状贝氏体、板条贝氏体及马氏体相区,中锰钢只经过马氏体相区,在较宽的冷却速率范围内,均可获得马氏体组织;随着开冷温度的降低或冷却速率的提高,低锰钢的贝氏体相变开始温度和中锰钢的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均有所降低;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及开冷温度的升高,实验钢的显微硬度值均有所升高;变形促进了低锰钢粒状贝氏体相变,其显微硬度值降低,变形细化了中锰钢马氏体组织,其显微硬度值升高。  相似文献   
52.
研究60Si2CrVA弹簧钢经淬火-等温-淬火-回火(Q-I-Q-T)热处理后复相组织含量与断裂韧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实验的等温温度范围内,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残余奥氏体和贝氏体含量逐渐增大,60Si2CrVA钢强度降低,断裂韧性逐渐增加,在300℃等温时,断裂韧性达到最大值66.37 MPa.m1/2。稳定的残留奥氏体与过渡形态贝氏体量增加是提高断裂韧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3.
文章利用全自动相变仪对不同锰铬含量的贝氏体钢组织转变进行了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锰铬元素含量对贝氏体钢过冷奥氏体相变点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转变温度对贝氏体钢组织转变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贝氏体钢组织转变的最佳温度为330℃,为贝氏体钢生产工艺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4.
55.
56.
钢铁行业低碳绿色发展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需求,也是钢铁工业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现有钢铁企业生产和节能环保技术发展现状,深入分析我国钢铁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原料结构、能源结构、产品结构以及环保技术等方面给出建议,期待在政策和科技创新的引领下,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深入快速推进.  相似文献   
57.
一种新型低成本GDL-4高速钢CCT曲线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膨胀法结合金相法-硬度法测定一种新型低成本GDL-4高速钢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图);分析该钢连续冷却过程中转变产物的组织和硬度特征。结果表明:除珠光体相变和马氏体M相变外,该钢在303~383℃转变温度区间有贝氏体相变区;Ac1为890℃;过冷奥氏体的临界冷却速度为30℃/min;冷速在11~15℃/min时得到贝氏体与珠光体的混合组织,冷速≤10℃/min得到完全的珠光体。  相似文献   
58.
陈辉  喻异双  吴彬彬  尚成嘉 《钢铁》2019,54(12):96-103
 为了揭示1 000 MPa级低碳加铌钒钛微合金钢的高强韧机制,研究了S1(w(C)=0.09%)与S2(w(C)=0.17%)两种合金成分的油井管钢成分-工艺-组织-性能关系。试验表明,两种成分试验钢经水淬后的组织分别为板条贝氏体加少量马氏体和马氏体加少量贝氏体的复相组织。两种成分钢经过450~600 ℃、30 min的中温回火后,组织中均出现碳化物析出,且S1试验钢回火后的屈服强度基本不变,抗拉强度下降了约70 MPa,S2试验钢回火后的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迅速升高170 MPa左右。溶度积公式的计算结果表明,两种钢的水淬组织中铌、钛元素析出彻底且析出物的体积分数都很小,因此回火铁素体基体中的VC析出强化对S1试验钢回火后屈服强度保持不变以及S2试验钢回火后屈服、抗拉强度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9.
采用高碳和中碳低温贝氏体转变工艺(095C钢为200℃等温10d,030C钢为320℃等温1d)研究了残留奥氏体对微纳结构钢塑韧性的影响,对不同试样的显微组织、各相体积分数、伸长率和冲击韧性进行观察、检测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中碳钢贝氏体转变的塑韧性明显高于高碳钢贝氏体转变,主要原因是中碳钢贝氏体转变中存在一定的亚微米级薄膜状残留奥氏体,在拉伸或冲击过程中引起的残留奥氏体的塑性变形,使断裂的能量增加,可以显著提高样品的塑韧性。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