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1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99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54篇
化学工业   114篇
金属工艺   492篇
机械仪表   36篇
矿业工程   10篇
能源动力   13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6篇
武器工业   9篇
无线电   2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23篇
冶金工业   110篇
原子能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行星球磨制备TiC、TiN微粉工艺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行星球磨制备TiC、TiN微粉工艺方法的可行性,并对球磨后的TiC、TiN晶体结构、晶格常数等进行了测定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TiCp/Al预制块在Mg中熔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iCp/Al预制块以不同的工艺加入到Mg液中进行熔化试验。结果表明,未搅拌时TiCp/Al预制块在800℃的Mg液中保温60min后仍不熔化,采用合适的搅拌工艺可使TiCp/Al预制块熔化,并且使TiC粒子在熔体中均匀分布。TiCp/Al预制块在Mg液中的熔化过程机理为:基体Al通过熔化和对淹扩散进入到Mg液中,TiC粒子间的结合力需通过搅拌产生的剪切力才能破坏,并随Mg液流动进入到Mg液中,机械搅拌可使TiC粒子Mg液中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3.
通过XRD,SEM,TEM等手段研究了Al-8Fe常规铸态合金原位生成不同TiC粒子含量时相组成及显微组织的变化,以及Ti同α(Al)基体及Al3Fe相之间的界面关系。结果表明:随着TiC含量的增加,Al-8Fe合金中Al3Fe相及缩松的形貌及尺寸明显发生了变化,TiC与α(Al)基体之间界面干净,而与Al3Fe之间则存在一过渡层。  相似文献   
14.
Ti—C—Al体系热爆合成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晓冬  梅炳初  袁润章  廖国胜 《金属学报》1996,32(10):1102-1106
采用整体加热燃烧合成法(即热爆合成)制备了TiC-Al复合体系,利用差热分析(DTA)、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扫描电镜(SEM)等手段研究了Ti-C-Al体系中升温速度及Al含量对TiC反应合成过程的影响,分析了Al基体对TiC粒子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在TiC反应合成过程中,首先是Ti与Al反应形成Ti与Al的化合物,放出热量,随后促使Ti与C的放热反应发生,合成TiC时放热产生的高温使Ti与Al的化合物分解,从而制得TiC-Al复合体系;升温速度及Al含量只有超过一定值时,该体系才能在较低温度发生热爆反应;当Al的质量分数从10%升至50%时,TiC的粒度从5.0μm阵至0.5μm.  相似文献   
15.
SHS-PHIP法制备TiC-Ni(Mo)金属陶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Ti粉、碳黑、Ni粉和Mo粉的混合物,通过自蔓延高温合成(SHS)结合准等静压(PHIP)方法制备了TiC—Ni(Mo)金属陶瓷材料。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材料由TiC相和Ni合金粘结相组成。扫描电镜观察,球形的TiC颗粒较均匀地分布在Ni合金粘结相中,TiC颗粒尺寸约为2~4μm,在局部较大的TiC颗粒之间存在微孔缺陷。SHS—PHIP法制备的TiC—Ni(Mo)金属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致密性和优良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6.
研究用合金化Ag-Cu-Ti粉、Ti粉、C粉组成的混合粉末真空无压钎焊再结晶SiC陶瓷和Ti合金,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接头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67.6%Ag-26.4%Cu-6%Ti(质量分数)粉末中加入相当于15%~30%TiC(体积分数)的(Ti C)粉末(Ti与C摩尔比为1:1),经920℃,30 min真空钎焊,Ti和C原位合成TiC,形成以TiC晶粒强化的连接良好的复合接头;形成的TiC分布于Ag相、Cu-Ti相中;TiC的形成明显降低了接头的热应力.过量的(Ti C)粉末则导致反应不完全,容易在连接层中产生孔洞,影响接头强度;焊接过程中,Ti由钛合金扩散进入连接层,Cu也有部分从连接层中扩散进入钛合金.  相似文献   
17.
原位TiC颗粒增强铸造钢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钢液自身的高温直接引燃压入其中的Ti-C-Fe预制块,原位合成TiC增强颗粒,然后,对含有TiC颗粒的钢液进行铸造形成,即可获得TiC颗粒增强钢基复合材料。着重研究了钢液温度、合成的TiC颗粒含量以及钢液保温时间对复合材料组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优化了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参数,并制备出了具有较理想组织的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8.
将Ti与C同时加入Al熔体可制备出Ti与C摩尔比分别大于、等于、小于4的3种含不同物相的Al—TiC合金:Al—TiAl3-TiC、Al—TiC、Al-Al4C3-TiC。对纯铝的细化实验表明:不含过量Ti的后两种合金的细化效果相近,Al4C3在Al—TiC合金中的大量出现不会进一步降低合金的细化能力;含TiAl3的第一种合金的细化效率远高于后两者的;TiC物相在基体中以离散颗粒或聚集团形式在Al基体中分布;Al4C3相极脆,易与空气中的水蒸汽反应而分解。分析表明Ti与C在Al熔体中反应生成TiC是通过两条途径同时进行的:熔体中的固体C颗粒与溶解态的Ti直接反应;固体C颗粒和Al反应生成的A4C3与溶解态的Ti发生反应。  相似文献   
19.
采用铸造反应合成技术制备出TiC/Ni3Al表面复合涂层材料,研究了涂层的物相、组织和界面形态,测试了涂层的硬度和耐磨性。结果表明:Ti-C-3Ni-Al体系反应完全,产物为TiC和Ni3Al。表面复合涂层中直径为1~3μm的TiC颗粒呈球形镶嵌在Ni3Al基体上,随着TiC含量的提高,颗粒尺寸略有长大、分布更均匀、涂层更致密,且涂层与钢基体界面为良好的冶金结合,随TiC含量的变化而界面呈现出不同的形貌,在TiC含量〈45%时,涂层为一整体,从涂层到界面处Ni、Al、Ti、Fe元素呈梯度变化;在TiC含量≥45%时,涂层出现了分层现象。随着涂层中TiC含量的增高,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提高,表面复合涂层的硬度和耐磨性均明显高于钢基体。  相似文献   
20.
Two nano-composite coatings based on nc-TiC particles in an a-C:H matrix are deposited via closed-field unbalanced reactive magnetron sputtering. The compositions of the coatings are varied by changing the acetylene gas flow during the depositions. A Cr/Cr–Ti/Ti–TiC graded interlayer is introduced between substrate and coating.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es (EPMA) show that the Ti content of the coatings varies between 31.7 and 11.5 at.%. The coatings exhibit a hardness (H) of 20.0 and 15.7 GPa, and a Young's modulus (E) of 229.4 and 136.6 GPa, respectively, as measured through nano-indentations. Cube corner indentations are performed to probe the fracture toughness of the coatings through the determination of critical indentation loads (Lr) at which radial cracks start to propagat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observations and energy-filtered TEM a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coatings nanostructures. The variation in Ti content is accompanied by a variation in TiC particle size and volumetric fraction, as well as a change in the columnar structure of the coatings. A focus ion beam (FIB) slicing technique is employed to prepare samples from nano-indented locations of coated Silicon and stainless steel (SS) substrates. TEM inspection of the FIB sliced samples determines that the most brittle phase in the coating is the C-enriched columnar boundary, and identifies the location of failure within the interlayer.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different nanostructure, the coatings exhibit different elastic recovery properties and tough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