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81篇
  免费   648篇
  国内免费   504篇
电工技术   342篇
综合类   590篇
化学工业   3952篇
金属工艺   1689篇
机械仪表   479篇
建筑科学   145篇
矿业工程   261篇
能源动力   233篇
轻工业   370篇
水利工程   12篇
石油天然气   88篇
武器工业   72篇
无线电   785篇
一般工业技术   2185篇
冶金工业   2668篇
原子能技术   111篇
自动化技术   151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389篇
  2022年   493篇
  2021年   483篇
  2020年   518篇
  2019年   437篇
  2018年   431篇
  2017年   492篇
  2016年   374篇
  2015年   331篇
  2014年   568篇
  2013年   603篇
  2012年   725篇
  2011年   834篇
  2010年   568篇
  2009年   664篇
  2008年   482篇
  2007年   777篇
  2006年   674篇
  2005年   603篇
  2004年   567篇
  2003年   527篇
  2002年   432篇
  2001年   393篇
  2000年   339篇
  1999年   289篇
  1998年   211篇
  1997年   166篇
  1996年   138篇
  1995年   141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01.
富锆型PZT陶瓷在室温附近发生低温铁电三方相到高温铁电三方相的相变(FRL-FRH)相变并产生很大的热释电系数,相变过程中介电常数和损耗变化很小,相变温区很窄,相变温度随锆钛比的不同而不同。该文选取锆钛比为95/5和93.5/6.5的Mn掺杂PZT材料进行复合烧结,以期展宽相变温区。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初始原料1 100℃预处理后按照质量比1∶1进行复合烧结,相变温区得到了有效的展宽,在19~43℃内热释电系数p大于6.3×10-8 C/(cm2.℃),探测率优值FD大于7.7×10-5 Pa-1/2。通过对热释电、介电和铁电性能的综合研究,发现复合烧结在优化PZT陶瓷热释电性能的同时优化了其介电和铁电性能。  相似文献   
102.
真空灭弧室横向磁场触头间磁吹力的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螺旋槽型和杯状型两种横磁触头进行了研究,仿真分析了不同电弧位置和触头结构参数下触头间磁场的分布,同时计算分析了触头间电弧所受的磁吹力,可为横向磁场触头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封装结构设计及其制造工艺流程和LTCC基板加工、围框与基板共晶焊接、平行缝焊封盖等制造工艺的研究,成功研制了适于多芯片、多元器件微电子模块的LTCC一体化LCC封装外壳,封装气密性满足国军标要求,能够达到抗25000g机械冲击应力的耐高过载水平。  相似文献   
104.
讨论了Fe2O3、Co2O3、烧结温度对高频应用的NiZn铁氧体磁性能的影响,实验研究了Fe2O3、Co2O3和烧结温度对起始磁导率μi、饱和磁感应强度Bs、矫顽力Hc及样品密度d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当x(Fe2 O3)=45%~49%时,μi从11单调增加到17,材料的B.从176 mT单调增加到223 mT;当w(Co2O3)=0.4%~2.0%时,μi从20单调降低到11;烧结温度为1 040~1 120℃时,μi从12增加到19,Hc从1 543 A/m降低到926 A/m,d从4.97 g/cm3增加到了5.12 g/cm3.最后,得到性能较好的高频应用NiZn铁氧体Ni0.96 Zn0.04Fe1.88O4(添加w(Co2 O3)=0.8%,w(CuO)=3%,1 080℃下烧结),μ1=11,Bs=195 mT,Hc=1 238 A/m,d=4.82 g/cm3.  相似文献   
105.
三维微流道系统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TCC技术,可以获得替代采用硅或其他技术制作的微功能结构,简化工艺,降低成本.重点研究了内嵌三维(3D)微流道系统LTCC多层基板成型中的关键技术:热压和烧结,并进行工艺优化.利用优化的热压、烧结工艺参数,可制备出完好的3D微流道系统LTCC多层基板;通过实验验证,LTCC内嵌三维微流道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散热效果.  相似文献   
106.
低固有烧结温度LTCC微波介质陶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满足现代微波通信器件小型化和集成化发展的要求,必须开发出烧结温度低且能与Ag、Cu等价廉金属电极实现共烧兼容的微波介质陶瓷体系。重点介绍了Li基、Bi基、钨酸盐、磷酸盐和碲酸盐等低固有烧结温度的微波介质陶瓷体系,并总结了其在低温共烧陶瓷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7.
以铜为内电极和端电极,制备了NPO MLCC.研究了陶瓷粉体成分、内电极材料和烧结工艺对所制MLCC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Mg-Si-O3系瓷粉匹配纯铜内电极浆料,在弱还原气氛保护下进行低温(900~1 020℃)烧结,所制MLCC样品电性能良好,成本低,其中,0603规格10pF样品在1 GHz下的Q值高达60、...  相似文献   
108.
研究了ZnO-B2O3-SiO2(ZBS)玻璃掺杂量对CaZrO3陶瓷烧结性能、物相组成、微观组织形貌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掺杂ZBS,可使CaZrO3陶瓷的烧结温度由1 550℃降至1 000℃,且无第二相生成,相对密度达97.8%。当ZBS添加量为质量分数15%时,CaZrO3陶瓷在1 000℃烧结3 h获得良好的介电性能:εr=25,Q·f=8 584 GHz,τf=–45×10–6/℃。  相似文献   
109.
主要介绍真空应用设备中可视化界面控制的发展概况.回顾了真空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以几个典型界面为例,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真空设备可视化界面控制发展概况,分析了其控制特点,并对真空应用系统可视化控制界面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0.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has prompted an exponential increase in the demand for flexible, wearable devices, thereby posing new challenges to their integration and conformalizatio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acilitates the fabrication of complex parts via a single integrated process. Herein, 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nozzle, multimaterial printing device is reported. This device accommodates the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of printing materials, ensures high-capacity printing, and can accommodate a wide range of material viscosities from 0 to 1000 Cp. Complete capacitors, inclusive of the current collector, electrode, and electrolyte, can be printed without repeated clamping to complete the preheating, printing, and sintering processes. This method addresses the poor stability issue associated with printed electrode materials. Furthermore, after the intercalation of LiFePO4 with Na ions,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X-ray diffraction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Na ions permeate the interlayer structure of LiFePO4, enhancing the ion migration channels by increasing the ion transmission rate. A current rate of 2.5 mAh ensures >2000 charge/discharge cycles, while retaining a charge/discharge efficiency of 96% and a discharge capacity of 91.3 mAh g−1. This manufacturing process can provide conformal power modules for a diverse range of portable devices with various shapes, improving space util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