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761篇 |
免费 | 3105篇 |
国内免费 | 1610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517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2920篇 |
化学工业 | 3762篇 |
金属工艺 | 2968篇 |
机械仪表 | 1990篇 |
建筑科学 | 6293篇 |
矿业工程 | 619篇 |
能源动力 | 1346篇 |
轻工业 | 645篇 |
水利工程 | 379篇 |
石油天然气 | 439篇 |
武器工业 | 179篇 |
无线电 | 512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679篇 |
冶金工业 | 1171篇 |
原子能技术 | 1231篇 |
自动化技术 | 121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462篇 |
2023年 | 437篇 |
2022年 | 554篇 |
2021年 | 728篇 |
2020年 | 882篇 |
2019年 | 866篇 |
2018年 | 741篇 |
2017年 | 960篇 |
2016年 | 904篇 |
2015年 | 963篇 |
2014年 | 1656篇 |
2013年 | 1713篇 |
2012年 | 2043篇 |
2011年 | 2545篇 |
2010年 | 1851篇 |
2009年 | 2080篇 |
2008年 | 1944篇 |
2007年 | 2261篇 |
2006年 | 1972篇 |
2005年 | 1626篇 |
2004年 | 1385篇 |
2003年 | 1207篇 |
2002年 | 1054篇 |
2001年 | 925篇 |
2000年 | 804篇 |
1999年 | 676篇 |
1998年 | 606篇 |
1997年 | 474篇 |
1996年 | 396篇 |
1995年 | 347篇 |
1994年 | 341篇 |
1993年 | 216篇 |
1992年 | 168篇 |
1991年 | 146篇 |
1990年 | 123篇 |
1989年 | 84篇 |
1988年 | 79篇 |
1987年 | 56篇 |
1986年 | 54篇 |
1985年 | 32篇 |
1984年 | 36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3篇 |
1964年 | 1篇 |
1959年 | 13篇 |
195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962.
通过对两榀分属“梁强于柱”、“等强梁柱”的单层单跨钢筋混凝土框架的试验和分析,研究了其内力重分布的特点,并对“柱强于梁”、“梁强于柱”、“等强梁柱”这三类框架的相关特点做了初步对比。通过对比,证实这三类框架是客观存在的,且每类框架的内力重分布特点各有不同,并提出这三类框架弯矩调幅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弹性弯矩图以及不同类型框架之间内力重分布特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63.
用三维梁单元模拟混凝土薄壁筒桩的受力变形特征,用薄层接触面单元模拟桩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薄壁圆筒表面上的结点线位移用梁单元出口结点的线位移和转角位移表示,根据静力平衡条件提出了由接触面约束内力和桩上作用荷载求解桩体内力的计算公式,从而建立了桩土相互作用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某工程薄壁筒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桩体变形和内力进行分析,并与现场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上述分析方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964.
965.
966.
精确分析ㄇ形梁在纵横向荷载共同作用下,其横断面上正应力分布规律对于计算其有效宽度有重要意义,应用力法原理,先将ㄇ形梁和翼板截开成矩形截面梁和平面应力板,在截面上代之以赘余的分布剪力,对于平面应力板,通过利用板变形的对称性来简化其边界条件,然后假设一个满足板的控制方程的Airy应力函数求得板的应力和位移,再利用Timoshenko梁理论求得梁的挠度和转角,根据截面上梁与板的纵向位移相等的变形协调条件便可最终确定截面上的分布剪力,给出的数值算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并与铜陵长江公路大桥主梁的模型有限元结果和试验结果作了对比,解析解法还可用来检验其他各种数值计算方法的精度,并可推广到其他多跨薄壁结构梁桥的膜应力分析中。 相似文献
967.
968.
在无衍射光测量直线度系统中 ,常常采用锥透镜作为产生无衍射光的元件。要实现长距离的直线度测量 ,则必须采用大口径锥透镜 ,制造成本较高 ,整个系统体积比较大。提出一种用偏转抛物镜系统来替代锥透镜产生无衍射光束 ,可以实现大口径无衍射光束。具有成本低 ,精度较高 ,实现方法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969.
970.
通过对荥经大桥现状的实地调查,分析了桥梁的承载能力,提出了采用预应力箱型梁进行拓宽加固的改造方案,简要分析了该方案受力特点和技术经济优势。实践证明诸方案在不中断交通的情况下,减少了与旧桥的冲突,有效地提高了桥梁的承载能力,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