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92篇
  免费   1471篇
  国内免费   580篇
电工技术   572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1047篇
化学工业   3277篇
金属工艺   3435篇
机械仪表   537篇
建筑科学   548篇
矿业工程   1539篇
能源动力   320篇
轻工业   737篇
水利工程   96篇
石油天然气   297篇
武器工业   49篇
无线电   27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76篇
冶金工业   3608篇
原子能技术   111篇
自动化技术   118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50篇
  2022年   395篇
  2021年   472篇
  2020年   435篇
  2019年   380篇
  2018年   365篇
  2017年   437篇
  2016年   603篇
  2015年   549篇
  2014年   903篇
  2013年   992篇
  2012年   1090篇
  2011年   1152篇
  2010年   859篇
  2009年   731篇
  2008年   624篇
  2007年   934篇
  2006年   932篇
  2005年   774篇
  2004年   695篇
  2003年   613篇
  2002年   589篇
  2001年   518篇
  2000年   433篇
  1999年   361篇
  1998年   311篇
  1997年   269篇
  1996年   248篇
  1995年   225篇
  1994年   182篇
  1993年   127篇
  1992年   135篇
  1991年   80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66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4篇
  195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71.
对以铁 盐酸为还原体系 ,由对硝基苯胺制取对苯二胺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 ,研究了各种工艺条件如反应的配料、pH、温度、升华条件等对产率和产品质量的影响 ,获得了最佳的合成工艺。实验表明 :还原反应的反应温度在 95℃~ 10 5℃、pH为 3~ 4时 ,产率在 70 %以上 ;减压升华时油浴温度在 2 4 0℃ ,真空度为0 0 5MPa ,升华气相温度为 5 5℃~ 6 5℃时 ,产品的质量和白度达标  相似文献   
172.
磷酸铁(FePO4)是锂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LiFePO4)的核心前驱体,FePO4形貌及硫含量对合成的LiFePO4材料性能有重要影响。为得到类球形低硫FePO4产品,在传统液相沉淀法技术基础上做了改进优化,添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为形貌助剂提高产品球形度,添加氨水作为配体形成磷酸铁铵配合物改善结晶过程,降低产品硫含量。结果表明:所制备的FePO4产品硫质量分数低,达到2.6×10 -5,形貌为均一的微米类球形颗粒,D50=11.4 μm,振实密度达到1.22 g/cm 3,有望成为制备高压实密度LiFePO4材料的核心前驱体。  相似文献   
173.
滴加法制备铁黄颜料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滴加法制备铁黄颜料,即采用硫铁矿烧渣直接制得的硫酸亚铁及硫酸亚铁结晶母液为原料。用空气作氧化剂,用氨水作沉淀剂制品种;在二步氧化中滴加氨水和硫酸亚铁结晶母液。探讨了亚铁浓度、空气流量等对晶种形成的影响,以及晶种比、空气流量、溶液pH、硫酸铵浓度等因素对铁黄生成的影响。确定了晶种制备和二步氧化的最佳工艺条件,即二步氧化中溶液pH控制在2.5~3.5,亚铁浓度控制在0.18~0.25mol/L的范围。检测结果表明:铁黄各项指标均达到原化工部HG/T2249--1991一级品标准。  相似文献   
174.
设计、合成了一个新的甲烷单加氧酶(MMO)模型化合物[Fe2(Ⅲ,Ⅲ)L(μ-OAc)2]·PF6,其中L为2,6-二{[(2-羟基-5-叔丁基-苄基)(吡啶-2-甲基)-氨基]-甲基}-4-甲基苯酚。与以往的模型体系[Fe2(Ⅱ,Ⅲ)(bpmp)(μ-OAc)2]·(BPh4)2相比,新模型增加了2个酚配体、2个叔丁基。这些基团的引入提高了中心金属Fe的价态,并增加了配体的电子云密度从而调节了Fe的氧化还原电位。该模型进一步缩小了人工模型体系与甲烷单加氧活性中心(MMOH)的差异。通过红外(IR)、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核磁共振NMR(gCOSY、gHMBC、gHSQC)及电化学对新配体及络合物进行了表征和测试。  相似文献   
175.
介绍了纳米TiO2复合铁钛防锈颜料的制备原理、工艺、技术指标;描述了铁钛防锈涂料的配方、性能检验和产业化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6.
胡波年 《涂料工业》2004,34(11):49-51
米糠油主要由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组成,属半干性油,具有了作为涂料基料的良好理化特性。研究表明,选用米糠油、桐油、环氧树脂和氧化铁红合成的铁红环氧酯防锈底漆,具有无毒、低温固化、防锈能力强等特点。本介绍了底漆的配方、生产工艺,并讨论了影响底漆性能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7.
NiFe2O4及添加TiO2的尖晶石的烧结过程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以NiO和Fe2O3为主要原料,通过添加少量TiO2粉末来改善NiFe2O4试样的烧结性能。研究了NiFe2O4和TiO2-NiFe2O4 2种样品反应烧结过程中的热力学及动力学条件,同时利用球模型推导的扩散机制的烧结方程测算出2种材料的烧结活化能。结果表明:NiO和Fe2O3固相烧结过程是固相反应和致密化过程同时进行的。添加质量分数为1%TiO2粉末,当合成温度为1250℃时,TiO2-NiFe2O4样品就已达到致密,其烧结活化能由NiFe2O4样品时的245.36kJ/mol降低为142.71kJ/mol。  相似文献   
178.
借助化学分析方法、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法等测试手段研究了Fe2O3对无水硫铝酸钙矿物(C4A3S)形成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掺杂Fe2O3可促进熟料中游离氧化钙(f-CaO)的吸收,增加液相量,改善C4A3-S矿物生料的易烧性;不掺杂Fe2O3的矿物生料,C4A3-S单矿物在850℃以下几乎不生成,在1 000℃开始大量生成,在1 300℃达到最高值;掺杂1?2O3的试样中C4A3S含量与不掺杂试样在同温度下达到最大值,但绝对含量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掺杂3%及5?2O3的试样中C4A3S含量在1 350℃达到最大值,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比原来延迟0.5h,并且绝对含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掺杂Fe2O3的试样在1 200℃至1400℃时,Fe3 和C4A3-S中的Al3 发生置换,使Fe3 固熔到C4A3-S中形成固熔体C4(A0.95F0.05)6O12(SO4).  相似文献   
179.
针铁矿法沉铁过程亚铁离子浓度预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针对针铁矿法沉铁过程出口亚铁离子浓度离线化验获得,存在很大滞后性,难以实现沉铁过程实时控制的问题,研究反应器出口亚铁离子浓度在线预测方法.本文在分析沉铁过程化学反应机理的基础上,考虑铜离子对反应过程的影响,结合连续搅拌反应器(Continuous stirred tank reactor,CSTR)特性,建立了针铁矿法沉铁过程的机理模型,并提出了基于信息交换的双粒子群搜索算法(Doubl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DPSO)优化选择机理模型的参数,构建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的机理模型输出误差的补偿模型,采用并联补集成方式建立了亚铁离子浓度的集成预测模型.工业现场数据验证了所建模型能有效地反映亚铁离子浓度的变化趋势,为针铁矿法沉铁过程的优化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0.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wettability between liquid iron with two different Al contents and MgOAl2O3 binary substrates was studied in reducing atmosphere. The contact angles between liquid iron with 18?ppm Al and MgO, MgO·Al2O3, Al2O3 were 133.5°, 113.7°, 126.9° respectively. With the variation of the substrate composition, the contact angles for the intermediate binary phases of the three components (MgO, MgO·Al2O3, Al2O3) obeyed the Cassie theory. In the experiment using iron with 370?ppm Al, all the contact angles were higher than that using low Al-containing iron. The surface of the iron drop was covered with an oxide layer, which mainly consisted of many small particles. With the variation of the substrate gradually from MgO to Al2O3, the composition of the oxide layer changed from MgO·Al2O3 to CaOAl2O3. The formation of the oxide layer prevented the spreading of liquid iron, leading to the increase of the contact ang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