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2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49篇
电工技术   88篇
综合类   115篇
化学工业   36篇
金属工艺   32篇
机械仪表   66篇
建筑科学   102篇
矿业工程   181篇
能源动力   19篇
轻工业   21篇
水利工程   26篇
石油天然气   43篇
武器工业   10篇
无线电   60篇
一般工业技术   49篇
冶金工业   73篇
原子能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8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李军军 《煤》2020,29(1):12-14
木瓜煤矿现阶段开采的10号煤层上部为9号煤层采空区,为提高10号煤层的采出率,解决矿井采掘接替紧张的问题,设计在10煤层的首采工作面应用巷旁充填沿空留巷技术,通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结合10-100工作面具体的地质条件,研究确定了留巷巷旁充填体的参数,并确定留巷期间加强支护和顶板管理方案,现场应用期间通过围岩位移监测得知,留巷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2.
为了保证近距离煤层巷道掘进施工安全,提高过巷段顶板稳定性,对2112巷过830轨道巷期间采取人工假顶的方法进行近距离顶板维护工艺。实际应用表明,该工艺有效保证了近距离巷道掘进顶板稳定性,保证了巷道施工安全,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43.
针对和尚嘴煤业近距离煤层煤柱下掘进巷道变形大的问题,在介绍地质力学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分析上部煤层不同方式采动后,采空区和煤柱在下部煤层的应力分布情况。分析煤柱下巷道变形特点和支护要点,结合高预应力强力锚杆支护理论,提出合理的锚网与锚索联合支护设计,现场试验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4.
黄鹤 《中国煤炭》2020,(4):42-46
针对依兰三矿极复杂地质条件下近距离突出煤层群开采时面临的瓦斯突出和回采工作面瓦斯超限、自然发火等问题,从保护层开采影响范围、开采后的残余瓦斯压力、回采面瓦斯涌出量、煤层自然发火角度分析了各煤层开采顺序,确定了首采面布置在上1煤层,从上至下依次开采较为合理。回采前确定采用千米定向钻机预抽中煤层巷道区域瓦斯+中煤层穿层钻孔预抽上1煤层条带瓦斯的区域消突方法;回采期间工作面采用高位钻孔+顺层钻孔的瓦斯治理方法,从而实现卸压抽采、条带消突预抽、实施防灭火工程等。采用以上瓦斯治理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工作面瓦斯超限,达到了区域消突的目的,千米钻机长钻孔钻孔抽放浓度维持在80%以上,回风流瓦斯体积分数基本稳定在0.4%以下。  相似文献   
45.
深圳湾总部大楼为一栋高度为400 m的复杂超高层建筑,采用密柱框架 核心筒结构体系。密柱外框架由56根钢柱组成,梁柱连接采用完全偏心节点,外框架的刚度相对较弱。塔楼高区由于建筑体型收进,核心筒采用2层斜墙过渡收进。设计采用箱型钢梁和箱型钢柱组成密柱外框架,在核心筒剪力墙内埋设型钢加强,密柱外框架与核心筒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要求均提高至中震弹性。运用ABAQUS和BEPTA程序,将梁、柱和剪力墙的材料非线性在应力 应变层次上予以精确模拟,同时考虑结构的几何非线性,进行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密柱外框架具有较高的抗震承载力,可以起到第二道抗震防线的作用;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的限值要求;密柱外框架与核心筒剪力墙的主承重构件均未出现明显损坏,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46.
熊祥林  陈朋磊 《中州煤炭》2022,(7):278-283,290
针对大埋深近距离下位煤层回采巷道小平距内错布置方式下高应力带来的大变形问题,以己16-17-31020工作面运输巷为例,分析了巷道控制原则与技术,采用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支护方式下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分布特征。研究得出,支护方案采用顶板间排距为1 200 mm×1 600 mm的22 mm×6 500 mm预应力锚索、顶板间排距为700 mm×800 mm的22 mm×2 600 mm高强预应力锚杆、两帮间排距为750 mm×800 mm的20 mm×2 400 mm高强预应力锚杆时,巷道围岩的变形程度最小。研究可有效解决大埋深近距离煤层的大变形问题,可为条件相似的矿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7.
为了得到近距离下位煤层回采巷道合理步距,理论分析了己15煤层回采过程中采场支承压力与底板损伤特征;数值模拟了己15煤层底板应力时空演化规律、下位煤层巷道合理位置以及巷道应力与位移分布特征。研究得出,理论计算得到己15煤层回采后底板被动应力区域边界长度为106 m,揭示了己15-31040工作面、己15-31020工作面、己15-23160工作面依次开采时煤柱下方底板应力峰值由6338 MPa减小至5463 MPa、然后无明显变化的特征;结合底板被动应力区域边界长度、煤层与顶底板摩擦系数、煤柱压力影响角、煤炭资源回收率、安全掘进等因素,巷道采用外错上位煤柱25 m的布置方式,该布置方式下巷道处于低应力环境的特性,且可为巷道围岩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8.
为解决魏家地煤矿工作面煤层透气性系数低,采空区瓦斯治理难的安全生产问题,以该矿北110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实践等方法,对地面钻孔瓦斯抽采后,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给出了相关自然发火对应防治措施。结果表明,北1103工作面经地面钻孔抽采瓦斯后,采空区散热带宽度由56 m增加至61 m;氧化带宽度由29 m增加至39 m;窒息带宽度由315 m减少至300 m。本次研究有效解决了北1103采空区瓦斯涌出量大与自然发火隐患问题。研究结果适用于魏家地煤矿采取综合立体瓦斯抽采治理模式的工作面,极大地保护了工作面安全回采,对落实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及经济价值效益具有良好的工程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49.
近距离易自燃煤层群开采条件下,工作面与上部多层采空区、地表相互联通形成复杂的立体交叉漏风网,为防治多源点漏风引发的自燃火灾事故,进行多工作面风压动态调控分析,提出了多点调控反馈补偿整体平衡理论。建立了调控区域空间连通状态辨识模型,以多点动态调控系统的风压增益系数来描述各个调控区域的空间连通状态。同时,建立了多点动态调控系统的风压分布动力学方程,提出调控系统稳定性判别方法与系统反馈补偿整体调控方法,以达到多工作面风压整体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50.
交流伺服系统在卷接机组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卷接机组中所应用的交流伺服伺服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采用的技术路线及其性能优点。采用交流伺服驱动代替传统的由主电机、齿轮、皮带组成的传动方式,实现多电机同步驱动。采用速度环和位置环嵌套的闭环控制技术,达到了减小传动误差、增强机组的控制精度与稳定性的效果;目前机组运行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