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8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62篇
电工技术   355篇
综合类   143篇
化学工业   200篇
金属工艺   58篇
机械仪表   56篇
建筑科学   163篇
矿业工程   94篇
能源动力   57篇
轻工业   567篇
水利工程   31篇
石油天然气   45篇
武器工业   4篇
无线电   78篇
一般工业技术   78篇
冶金工业   137篇
原子能技术   6篇
自动化技术   10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Slag samples, hot‐metal samples and hot‐metal temperatures were obtained during tapping of two blast furnaces. Sampling was carried out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during tapping of three separate heats. The size distribution and composition of metal droplets found in the slag were determin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Only metal droplets above 0.75 μm could be counted and analysed. All droplets were below 8 μm in diameter and the great majority of these droplets were found to be between 0.75 and 2 μm. The size distribution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for different slag samples. Iron was the main droplet component.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droplets contained small amounts of carbon. The percentage of the area in a studied cross‐section that was covered with metal droplets varied between 0.01 and 0.07%. Calculations based on Stoke's law showed that the distance droplets travel in the slag is in the micron range. Slag samples taken in the beginning of slag tapping contained more droplets than those taken in the middle of slag tapping, an indication that most droplets can be found in the area near the furnace wall. Some droplets were determined to have magnesium enrichment at the external surface.  相似文献   
22.
电解铝生产中优化磷生铁配方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健 《有色冶金节能》2006,23(3):21-22,32
针对240kA铝电解槽阳极组的钢爪和碳块之间浇注压降高低不等,造成生产中设备附加电阻大,浪费电能的状况,通过设计正交试验,优化磷生铁配方,降低了浇注压降,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3.
以体重20kg辽宁本地黑猪的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活力为依据,筛选出24头大约克夏猪,分为高酶和低酶两组,设夏季凉爽环境、自然环境、高温环境、自然环境粗饲4种处理。低酶组表现出较强的耐热性和耐粗饲性,日增重较高,且以体重30kg和60kg的血清CPK活力时生长性状相关明显。  相似文献   
24.
石兵 《四川冶金》2004,26(4):38-40
采用玻璃熔片法制样,用ZSX100e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生铁中的次量元素Si、Mn、P、V、Ti、Cu、Cr。其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不低于化学法。  相似文献   
25.
大型LRB隔震储罐地震反应参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铅芯橡胶支座(LRB)支座参数的最优设计范围是大型隔震储罐研究的关键问题.研究利用Bouc-Wen模型模拟LRB的力-变形非线性行为,结合Newmark增量法和龙格库塔积分法求解隔震储罐非线性动力方程,得到不同类型场地上大型LRB隔震储罐的地震响应特点,总结出LRB参数对大型隔震储罐地震反应(基底剪力、支座位移、晃动波高)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支座隔震频率是影响大型隔震储罐减震性能的主要参数.Ⅰ类场地上最优隔震频率范围为0.5~5 rad/s,Ⅱ类、Ⅲ类场地上最优隔震频率范围为2~5 rad/s,Ⅳ类场地上最优隔震频率范围为1.5~3 rad/s.支座屈服强度对储罐地震响应的影响取决于场地类型和隔震频率.在Ⅱ类和Ⅲ类场地上存在最优屈服强度使得基底剪力最小,并且最优屈服强度随隔震频率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26.
提高低剂量CT图像的信噪比(SNR)是使低剂量CT获得有效临床应用的关键。本文对低剂量CT投影数据噪声研究发现,在投影图像的某些区域中可能会存在一些孤立的噪声点,滤除这些孤立点后的投影数据近似服从非平稳高斯噪声分布。由此,提出一种低剂量CT图像降噪算法,包括孤立点检测与滤波(IDE),基于最大后验概率(MAP)的高斯噪声滤波及FBP重建过程。计算机仿真以及真实数据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去噪算法获得的重建CT图像,SNR及视觉效果均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27.
文章结合六安供电公司某配电房10kV高压开关柜绝缘故障治理工作,简要说明造成高压开关柜绝缘故障产生的原因,并介绍新型绝缘涂料相比传统热缩式绝缘护套所具有的优点。通过新型绝缘涂料在现场使用效果说明采用新型绝缘涂料在处理高压开关柜绝缘故障方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8.
以UC3842电流型控制芯片为核心,以MOSFET IRFPG40作为功率开关器件,设计及研制了一种单端反激式、双闭环电流控制、5路稳定电压输出的40W开关稳压电源,用作于变频器逆变侧IPM模块的专用驱动电源以及其他外围电路工作电源,实验证明所设计的开关电源具有高稳定性。  相似文献   
29.
通过分析300 MW火电机组孤网DEH控制逻辑的原理和特点,结合火电机组在微电网运行中的调节特性和控制任务,提出了微电网方式下汽机DEH控制逻辑改进方案以及锅炉跟随方式的协调控制策略优化措施.实践表明,DEH控制系统中新增的死区一次调频回路,在协调控制系统的试验运行过程中,能使机组在微网运行方式下长时间保持功率负荷平衡及提供稳定的频率和电压.  相似文献   
30.
This paper presents a module‐integrated isolated solar micro‐inverter. The studied grid‐tied micro‐inverters can individually extract the maximum solar power from each photovoltaic (PV) panel and transfer to the AC utility system. A harmonic suppression technique is used to reduce the DC‐bus capacitance. Electrolytic capacitors are not needed in the studied solar micro‐inverter. High conversion efficiency, high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accuracy and long lifespan can be achieved. The operation principles and design considerations of the studied PV inverter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A laboratory prototype is implemented and tested to verify its feasibility.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