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91篇 |
免费 | 398篇 |
国内免费 | 178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74篇 |
综合类 | 197篇 |
化学工业 | 1142篇 |
金属工艺 | 98篇 |
机械仪表 | 97篇 |
建筑科学 | 255篇 |
矿业工程 | 129篇 |
能源动力 | 163篇 |
轻工业 | 196篇 |
水利工程 | 57篇 |
石油天然气 | 110篇 |
武器工业 | 14篇 |
无线电 | 56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04篇 |
冶金工业 | 171篇 |
原子能技术 | 219篇 |
自动化技术 | 28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5篇 |
2024年 | 117篇 |
2023年 | 103篇 |
2022年 | 97篇 |
2021年 | 147篇 |
2020年 | 136篇 |
2019年 | 144篇 |
2018年 | 124篇 |
2017年 | 110篇 |
2016年 | 121篇 |
2015年 | 129篇 |
2014年 | 200篇 |
2013年 | 174篇 |
2012年 | 192篇 |
2011年 | 251篇 |
2010年 | 133篇 |
2009年 | 169篇 |
2008年 | 186篇 |
2007年 | 179篇 |
2006年 | 148篇 |
2005年 | 147篇 |
2004年 | 121篇 |
2003年 | 164篇 |
2002年 | 175篇 |
2001年 | 193篇 |
2000年 | 149篇 |
1999年 | 191篇 |
1998年 | 67篇 |
1997年 | 46篇 |
1996年 | 48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25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195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m,p1)约束规范的动态调度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p1)有效解决了µ-pattern中第一个数字为0时部分约束规范失效的问题。在弱硬实时调度算法研究的基础上,针对(m,p1)约束规范,提出了一个动态弱硬实时调度算法,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算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3.
64.
针对锥束CT系统中机械结构的几何参数偏差校正 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空间解析几何算法的锥 束CT系统角度偏差的测量方法。利用一种校准模板,仅通过采集单一投影角度对应的投 影数据即 可得到锥束CT系统的角度偏差。仿真和实验结果 表明,利 用本文方法可以有效地获得待测锥束CT系统的机械角度偏差,其测量精度可达到分度量级。 与平面 解析几何法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可知,本文测量方法可实现角度偏差参数的有效分离。本文 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测量效率,无需模板多角度旋转投影,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5.
KTA晶体用于光参变振荡产生2μm激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如何产生2μm 激光,提出将KTA晶体用于光参变振荡来产生2μm 激光的方法,通过对比KTA与KTP晶体的非线性性能,从理论上论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从光学频率变换所遵循的能量守恒与动量守恒出发,利用KTA晶体的Sellmeier方程、根据折射率椭球方程计算出了晶体的切割角度,绘制出了角度调谐和波长的关系曲线图;比较了两种切割方式下的晶体有效非线性系数的大小,通过比较,得出φ=0°,θ=48.37°切割的晶体具有更好的非线性特性的结论;并对该晶体的走离角、允许角、可接受带宽进行了计算,解决了KTA-OPO设计的最基本问题,为下一步的试验工作开展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6.
提出了一种基于0.35μm CMOS工艺的、具有p+/n阱二极管结构的雪崩光电二极管(APD),器件引入了p阱保护环结构.采用silvaco软件对CMOS-APD器件的关键性能指标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p阱保护环的应用,明显降低了击穿电压下pn结边缘电场强度,避免了器件的提前击穿.CMOS APD器件的击穿电压为9.2V,工作电压下响应率为0.65 A/W,最大内部量子效率达到90%以上,响应速度能够达到6.3 GHz,在400~900 nm波长范围内,能够得到很大的响应度. 相似文献
67.
康红普;雷亚军;赵福堂;徐刚;李增林;李明忠;王锐;黄志增;刘江斌;马英;韩存地;冯彦军;张震;张金虎;任建超;宋业杰;曾明胜;程利兴 《煤炭学报》2025,50(4):1849-1875
超大采高综采技术是我国6~10 m特厚煤层实现高产、高效、高回收率开采的有效途径。在分析国内超大采高综采技术及装备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围绕陕煤集团曹家滩煤矿10 m特厚煤层超大采高工作面开采地质条件,从超大采高采场围岩控制、关键开采装备、智能协同控制3个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难题,并提出了解决路径。经过5 a的技术攻关,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1)提出“主动强力支撑与防护+区域压裂弱化卸压”的支-卸协同超大采高工作面围岩控制策略,研发出5 m3/min大流量井下水力压裂成套技术与设备,实现了超大采高工作面强矿压的有效防控。(2)研发出10 m超大采高强力液压支架,创新设计了“双层伸缩梁+三级护帮”机构,实现了超大采高工作面顶板和超高煤壁的安全防控;采煤机分区润滑与分布式冷却方案提高了大仰角长摇臂采煤机截割可靠性;高可靠中部槽、下链道悬链及慢变动力启动提高了超大运量刮板输送机对超大采高工作面煤流运输的适应性。系统集成世界首套特厚煤层10 m超大采高综采成套装备。(3)提出10 m超大采高液压支架运行状态智能控制策略,采煤机自动控制策略,通过应用粗糙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了超大采高采煤机与刮板输送机的协调控制系统。形成了超大采高重型开采装备群智能控制模式及控制逻辑。(4)构建了基于“微震-岩层移动-应力-水文”的超大采高工作面多场多参量协同监测融合分析系统,实现了工作面覆岩破坏、地表移动变形、地下水流场和矿压显现间的多元异构数据融合分析。研究成果在曹家滩煤矿得到成功应用,实现了10 m特厚煤层高产、高效、高回收率开采,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引领了国内外特厚煤层高效智能开采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8.
针对感应电动机(IM)动态负荷模型(IM_DLM)不足以描述综合负荷特性,因而不实用的问题,采用解 耦辨识的方法分析了综合负荷有功功率特性和无功功率特性所对应的IM_DLM的不同;提出了在IM_DLM中引入一个无功功率“静态补偿”(LSVC)项的新模型 (LSVC_IM_DLM),并对引入的LSVC项的物理机理进行了定性分析。通过比较河北于庄和广东郭塘2个变电站的不同类型负荷特性对IM_DLM和LSVC_IM_DLM的辨 识结果,表明LSVC_IM_DLM较符合综合负荷的物理机理,其模型参数分散性小,LSVC项系数能反映不同负荷类型的变化,是一种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机理 型动态负荷模型。 相似文献
69.
针对全钒液流电池的测试需求,文章对全钒液流电池的工作原理进行介绍,根据全钒液流电池运行参数,设计了一种用于全钒液流电池容量测试所需的自动充放电测试系统。该系统能对全钒液流电池进行恒压、恒流充电以及恒流放电测试,并具有监测单体电池电压功能,在测试过程对电池提供安全保护功能,并对数据进行保存和查看。使用设计的充放电测试系统对全钒液流电堆进行充放电测试,分析了能量效率与充电电流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能够完成钒电池容量测试,对钒电池测试系统研究以及钒电池测试标准建立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0.
针对现场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实际整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发电机定子过负荷保护、发电机匝间保护、主变压器过激磁保护、发电机失磁保护及变压器高压侧低阻抗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在实际整定工作中应注意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