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3篇
  免费   306篇
  国内免费   259篇
电工技术   15篇
综合类   130篇
化学工业   909篇
金属工艺   409篇
机械仪表   100篇
建筑科学   33篇
矿业工程   50篇
能源动力   37篇
轻工业   83篇
水利工程   7篇
石油天然气   74篇
武器工业   40篇
无线电   186篇
一般工业技术   530篇
冶金工业   327篇
原子能技术   129篇
自动化技术   19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76年   1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了研究热冲裁零件微观组织及尺寸精度的变化规律,采用不同的冲裁温度和模具间隙比对B1500HS钢板进行了热冲裁试验.根据冷却曲线,研究了冲裁温度对硼钢组织转变和零件力学性能的影响;根据落料件的尺寸,分析了冲裁温度和模具间隙比对尺寸精度的影响;通过观察零件的断口形貌,分析了冲裁温度对断口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冲裁温度一定时,落料件的尺寸随着模具间隙比的减小而增大;当模具间隙比一定时,落料件的尺寸误差随着冲裁温度的降低出现“正—负—正”的增长波动趋势;当冲裁温度为600~650℃或750~800℃时,落料件具有较高的冲裁精度;落料件的硬度随着冲裁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冲裁温度为650~800℃时,落料件的组织为马氏体,硬度值HV约为550;冲裁断面光亮带的宽度随着冲裁温度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82.
硼的存在会严重影响核级海绵锆的中子平衡和反应堆的正常运转,因此,需要准确测定核级海绵锆中痕量硼.在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核级海绵锆中痕量硼时,锆基体干扰比较严重,必须对其进行校正或消除.实验用硝酸和氢氟酸溶解样品,以11B为测定同位素,采用标准加入法克服基体干扰,建立了ICP-MS测定核级海绵锆...  相似文献   
83.
In this study, changes of intramuscular phospholipids and free fatty acids were tracked during the processing of Nanjing dry-cured duck. Phospholipids were identified and quantified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mbined with UV and evaporative light scattering detectors. The types and quantities of free fatty acids and fatty acids derived from phospholipids were analyzed by 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aw duck meat had high quantities of 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and phosphatidylcholine (37.95% and 54.07% of total phospholipids, respectively), which contained high percentages of polysaturated fatty acids. The percentages of total phospholipids, 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and phosphatidylcholine decreased during processing, with a concomitant increase in quantities of free fatty acids. The lipolysis of phospholipids, especially 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is the main contributor to the increase of free fatty acids.  相似文献   
84.
在普通奥氏体不锈钢中加入超过1.0%(质量分数)的硼,铸态下获得了奥氏体基体上分布着高硬度硼化物的复合组织。借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和维氏硬度测量等手段,研究了硼化物的组成以及合金元素在硼化物和金属基体中的分布情况,并研究了高硼抗磨不锈钢高温固溶后的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硼化物的主要组成是Fe、Cr、B,另外还含有少量的Ni、Mn、C,Si基本不溶于硼化物中,硼化物硬度超过HV1500。经高温固溶处理后,硼化物不分解,但出现局部溶解现象,使奥氏体中B的固溶度增加,促使高硼抗磨不锈钢硬度提高8.54%。高硼抗磨不锈钢用于制造锌液输送管道,使用寿命比普通不锈钢提高1.5-1.8倍。  相似文献   
85.
针对硼泥中的有价元素镁未得到充分利用,以工业硫酸和硼泥为原料制备出七水硫酸镁,为硫酸镁的生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同时又治理了硼泥对环境的污染。讨论了酸浸温度、酸浸时间、液固比及硫酸浓度对镁浸出率的影响,确定了合理的工艺条件:酸浸温度100℃、酸浸时间2h、液固比为4:1、硫酸浓度50%,在此条件下镁的浸出率为95%。  相似文献   
86.
 以CSP工艺生产的含硼[w(B)=(40~60)×10-6]和无硼的08Al冷轧基板为实验材料,经75%总压下量冷轧后进行再结晶退火。通过拉伸实验、SEM观察、X射线衍射和EBSD测试,对2种钢再结晶退火后的成形性能、力学性能、再结晶组织及织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加入微合金元素硼,可使08Al钢的塑性应变比(r)、加工硬化指数(n)和伸长率均下降,而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却比无硼钢高。ODF和EBSD分析结果表明,含硼钢中的γ纤维织构组分低于无硼钢,而旋转立方织构({001}<110>)和Goss织构({011}<100>)却明显高于无硼钢。  相似文献   
87.
基片温度对纳米金刚石薄膜掺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以氢气稀释的乙硼烷为硼源进行了纳米金刚石(NCD)薄膜的生长过程掺硼,研究了基片温度对掺硼NCD薄膜晶粒尺寸、表面粗糙度、表面电阻和硼原子浓度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NCD薄膜的表面形貌,并通过Imager软件对原子力显微镜数据进行分析获得薄膜的表面粗糙度及平均晶粒尺寸信息;采用四探针测量掺硼NCD薄膜的表面方块电阻,利用二次离子质谱仪对掺杂后NCD薄膜表面区域的硼原子浓度进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较高的基片温度有利于提高薄膜的导电能力,但随着基片温度的提高,NCD薄膜的平均晶粒尺寸和表面粗糙度逐渐增大;此外,当反应气体中的乙硼烷浓度一定时,掺杂后NCD薄膜的表面硼原子浓度随基片温度升高存在一个饱和值.在所选乙硼烷浓度为0.01%的条件下,基片温度在700℃左右可以在保证薄膜表面电性能的基础上保持较好的表面形貌.  相似文献   
88.
本文采用扩散的方法实现了立方氮化硼的硅掺杂,分析了扩散温度、时间对其电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扩散的初始时段,立方氮化硼的电阻下降很快;而随着掺杂时间的增加,电阻变化趋缓,说明掺杂浓度随时间增加将出现饱和现象.另外,当扩散温度增加时,立方氮化硼的电阻也随之下降,即较高的温度有利于获得较高的掺杂浓度.  相似文献   
89.
通过对硼铁合金中硼、硅和铝含量分析方法的研究,开展了试样溶解(熔融)条件的选择、仪器工作条件的确定、校准曲线的选择和干扰元素的消除等条件实验;进行了对照实验、准确度和精密度等实验,本法采用碱熔融分解试样,选用铁基体加入标准溶液为校准曲线,在不需要加入内标元素的条件下,可以直接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技术测定硼铁合金中硼、硅和铝的含量;本法试剂加入少,操作简便,可实用于生产检验,相对标准偏差为0.5%~5.0%。  相似文献   
90.
In the present paper, new results using in situ video are presented regarding boiling water reactor (BWR) control blade degradation up to 1750 K at the beginning of a nuclear severe accident. 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ry (EDS) mapping indicated stratification of the absorber blade melt with formation of a chromium and boride-enriched layer. High-content-B- and C-containing material with increased melting temperature acted like a shielding and was found to prevent further relocation of control blade claddings. The interacted layers around the B4C-granules prevented direct steam attack of residual B4C. The results provide new insights for understanding of the absorber blade degradation mechanism under reducing conditions specific to Fukushima Dai-Ichi Unit 2 resulting from prolonged steam star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