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14篇 |
免费 | 126篇 |
国内免费 | 47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5篇 |
综合类 | 206篇 |
化学工业 | 25篇 |
金属工艺 | 42篇 |
机械仪表 | 501篇 |
建筑科学 | 104篇 |
矿业工程 | 12篇 |
能源动力 | 36篇 |
轻工业 | 7篇 |
水利工程 | 6篇 |
石油天然气 | 12篇 |
武器工业 | 100篇 |
无线电 | 13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14篇 |
冶金工业 | 5篇 |
自动化技术 | 6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46篇 |
2022年 | 62篇 |
2021年 | 77篇 |
2020年 | 48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51篇 |
2015年 | 63篇 |
2014年 | 90篇 |
2013年 | 66篇 |
2012年 | 96篇 |
2011年 | 97篇 |
2010年 | 91篇 |
2009年 | 87篇 |
2008年 | 95篇 |
2007年 | 100篇 |
2006年 | 90篇 |
2005年 | 58篇 |
2004年 | 50篇 |
2003年 | 49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传统的高速列车横向半主动控制研究,主要以提高车体横向运行平稳性为目的;但车体与各部件之间通过二系悬挂与一系悬挂连接传递相互耦合振动作用,因此半主动控制在改善车体横向平稳性的同时,将导致构架横向振动和轮轨横向作用加剧,从而使得列车脱轨系数增大,列车运行安全性能变差;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在虚拟惯性阻尼半主动控制和脱轨安全半主动控制的基础上,设计两个控制回路的多目标约束下的混合半主动控制算法,在实现列车横向半主动控制提高平稳性的同时,控制脱轨系数的恶化,从而同时提高列车平稳性和脱轨安全性能;并利用Simpack建立了某型高速列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联合Matlab/Simulink建立了联合仿真分析系统对车体横向半主动控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多目标约束半主动控制算法后,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峰值和均方根值分别降低了36%和34%,平稳性改善了15%,脱轨系数减小了17%;可见采用多目标约束半主动控制算法不仅能够有效抑制车体横向振动,改善列车运行平稳性,而且还能减小列车脱轨系数,提高列车运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2.
133.
在80 MHz~1 GHz频段,单个功率管输出功率能达到100 W以上,为研制输出功率400 W的功率放大器,文中设计了四路功率合成器。该合成器需要实现功率容量大、工作频带宽、体积小的设计目标。在功率容量方面,文中采用悬置带状线结构,其功率容量远远大于微带线结构;在工作频带方面,采用切比雪夫九节阻抗变换器,将工作带宽拓宽为80 MHz~1 GHz;在体积方面,文中合成器的功率合成部分采用Y型节级联实现四路功率合成,阻抗变换部分采用切比雪夫阻抗变换器进行阻抗变换,该结构相较于磁环巴伦功率合成器,不但具有损耗小、平坦度高的优点,而且通过将阻抗变换器设计成曲折的形状,进一步缩小了合成器体积。仿真与实测结果显示该合成器在80 MHz~1 GHz范围内还具有较高的平坦度,合成效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34.
提出一种新颖的集成光波导行波相位调制器结构,它利用悬置槽线作为调制器的外调制电路,减小了光波和调制波之间的速度失配,提高了相位调制器的调制带宽。采用谱域等效传输线法分析了悬置槽线的传播特性. 相似文献
135.
设计了一种基于圆盘挤压模式磁流变悬置,利用试验方法得出了不同激励频率条件下磁流变悬置的循环耗散功与励磁电流的关系.利用磁流变悬置,建立了发动机振动半主动控制的研究模型.提出了一种模糊控制方法,利用转速、加速度和动态拉压力传感器,借助美国国家仪器公司的数据采集和实时控制器,构建了发动机隔振模糊控制试验系统,并开展了怠速和常用工况条件下的发动机振动隔离控制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橡胶悬置相比,基于磁流变悬置的模糊控制系统,能够降低发动机动态激振力传递到支承,并且低转速条件下的振动隔离效果优于高转速条件下的. 相似文献
136.
《Planning》2014,(2)
科学主体的问题是当代科学哲学研究所无法回避的。一些学者虽不公然主张取消科学的主体或主体性,却以一种隐含的方式将科学主体"束之高阁"起来。最突出的表现莫过于那些宽泛地使用"实践"概念的理论和流派,它们试图通过寻求"实践"本体而将与主体或主体性相关的认识论问题转换为单纯的本体论问题,进而又将主体与实践活动降格为外部世界互动之网的一个物化片段、一个偶然事件,以便彻底消解与主体性相关的实体性、超越性、规范性和合理性等。其严重后果是使科学难以获得一个完整的形象、沦落为一种"机会主义"的事业并失去了主体性的向度和合理性依据等。因此,在正确评价相关理论和流派语境价值的有限性的前提下,从其所依据的本体论出发,指出其症结所在,能够在"场—体"共在本体论基础上确立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并将科学主体放回其应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7.
138.
139.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通过在建筑结构底部或中间楼层设置隔震装置,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并提供适当的阻尼使得结构的响应大幅度减小,能够更有效地保护房屋结构以及室内设备的安全,可显著提升建筑震后功能可恢复能力。目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技术产品和工程应用,已广泛应用于住宅、医院、学校、博物馆和图书馆等建筑中。随着《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的颁布,预期隔震技术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场景。隔震建筑也将逐步从低层、简单建筑结构向高层、复杂建筑结构的方向发展。目前常用的隔震装置存在着抗拉能力不足、对竖向地震或竖向环境振动减振效果不足、控制频宽窄、适应性不足以及使用状态及损伤状态难以监测等问题。为此,众多学者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发了抗拉隔震支座、三维隔震(振)支座、半主动隔震支座和隔震支座的健康监测系统,为扩展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提供了解决方法。目前,相关研究偏重于新型隔震装置的性能研究,未来应全面考虑新型隔震装置对于建筑的影响,提出配套的设计方法,并进行示范性工程应用,加快隔震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