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8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100篇
电工技术   72篇
综合类   142篇
化学工业   65篇
金属工艺   57篇
机械仪表   56篇
建筑科学   73篇
矿业工程   179篇
能源动力   29篇
轻工业   28篇
水利工程   29篇
石油天然气   501篇
武器工业   13篇
无线电   69篇
一般工业技术   62篇
冶金工业   53篇
原子能技术   55篇
自动化技术   8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深埋地质体中广泛分布着储层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水可能会与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发生一定程度的有机氮—无机氧化学交换。对吡咯与水反应体系的热力学问题进行了探讨,发现当温度高于373.15K时,热力学上吡咯与水就可能发生反应。随着温度升高,反应过程正向进行程度增大,即从热力学的角度看,升高温度对反应有利。利用高温高压模拟装置对吡咯与水反应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模拟实验研究,通过气相色谱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分析手段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吡咯和水能够发生化学反应,主要生成呋喃和氨气。研究结果为探讨影响深埋储层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保存与分布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热模拟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2.
为了进一步认识水力喷砂射孔机理,检测水力喷砂射孔成孔的形态和孔深,考察岩性、排量和喷射时间等参数对水力喷砂射孔的影响,了解裂缝起裂特征,开展了水力喷砂射孔孔道形态研究。完成了露头岩样靶件和水泥靶件的设计与制作,优选了实验参数和配套工具,并完成了喷砂射孔实验和喷砂射孔起裂实验。为了获得真实、直观的孔形结构,配套专用切割工具完成了靶件的解剖、测绘。实验结果表明,水力射孔形成的孔道深度远低于前期室内实验所得出的深度;水力喷砂射孔孔道形态主要为正常射孔靶件的准纺锤形喷孔和正常起裂的纺锤形—剑形组合喷孔两种形态;水力射孔形成的两个喷孔在形态上几乎对称;当靶件起裂后,喷孔深度成倍增加,同时起裂靶件不同方向上喷孔形态和深度不一样。  相似文献   
83.
针对吉林扶余油田稠油,选取一种水溶性降黏剂,采用乳化降黏法,改善原油流变性并使其黏度降低,提高了稠油油藏的采收率。采用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该降黏剂的性能进行评价,利用流变仪测试不同降黏剂浓度、不同油水比条件下的降黏率,以此来考察降黏剂对稠油的静态降黏效果。采用人造岩心物理模拟实验,考察不同降黏剂浓度、注入速度、注入时机对降黏剂动态降黏效果的影响,为矿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实验表明,该降黏剂能够有效降低吉林稠油黏度,具有较好的降黏效果。  相似文献   
84.
对珠一坳陷古近系5个泥岩样品进行了热模拟实验,测定了热模拟甲烷碳稳定同位素值。研究发现,热模拟条件下甲烷碳稳定同位素在Ro为1.2%~1.3%之前是随着Ro的增大而减小,之后是随着Ro的增大而增大。用甲烷的碳同位素动力学模型来分析这种"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认为这是由13C甲烷(重甲烷)与12C甲烷(轻甲烷)的活化能差异造成的。对比发现,实验条件下与自然条件下甲烷碳稳定同位素与成熟度的关系有明显的差异性,认为这是由"成烃后作用"造成的,其中大规模气体运移将导致碳同位素分馏效果弱化。这对于气田的勘探有较好的指导意义,甲烷碳同位素重,说明气源岩成熟度高、运移体积规模大、大气藏勘探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85.
在循环流化床试验台上对床中气体与颗粒两相间的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中首次将萘升华热质类比技术应用于循环流化床内气粒两相间传热的研究中,考察了不同的固体颗粒循环量、一次风风速和床料平均粒径对气粒间换热的影响。试验表明:随着一次风风速的增加,循环床中气体和颗粒之间的表现热换系数变大,当固体颗粒循环量增加或颗粒平均粒径减小时,表征相间换热特性的Nu数增大。图5表1参4  相似文献   
86.
采用固体样品,实验模拟了地层条件下(8MPa,70℃)气藏天然气在扩散过程中的地球化学变化特征。模拟实验结果研究表明:a)随着天然气扩散作用的进行,气藏气中甲烷的相对百分含量逐渐减少,而乙烷和丙烷的相对含量相应地增大;扩散气与气藏气存在类似的组分变化趋势,但扩散气中甲烷的相对百分含量高于同一时间气藏气中甲烷的相对百分含量,而乙烷及丙烷的相对百分含量低于气藏气中乙烷和丙烷的相应值,这些都是地层色层效应的具体体现;b)同一时间气藏气中正丁烷的相对百分含量高于扩散气中正丁烷的相对百分含量,而异丁烷的相对百分含量低于扩散气中异丁烷的相应值,这也是地层色层效应的结果;c)C1/(C2+C3)和iC4/nC4可作为天然气运移的地球化学指标;d)气藏气和扩散气组分百分含量与气体扩散比例之间分别存在对数线性相关关系和二次函数相关关系,这种函数关系可为应用模拟实验结果计算气藏扩散量,评价气藏天然气资源前景,探讨天然气在扩散过程中的组分变化以及预测同源不同层天然气藏资源量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7.
有机油气形成的影响因素——模拟实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地球上的油气资源主要是由地球深部的有机质热裂解形成,近年来的模拟实验对其机理获得很多认识,表明了有机质类型、温度、压力、催化作用以及水介质都对油气产物的特征存在影响。压力增加可能会阻碍或延迟有机质的热演化和裂解;水是热裂解反应的氢源和氧源;催化作用不仅可以改变产物的组成特征,而且对反应机理存在影响。动力学因素也是影响有机质裂解反应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为不同烃源岩的判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并建议进一步开展对更高压力下有机质的热演化机制、特征的实验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88.
水平井筒气液两相变质量流动流型转变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薄启亮  吴宁 《石油学报》2004,25(3):83-85
在对水平井筒气、液两相变质量流动的流型转变进行了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建立了流型转变实验装置,对水平井筒气、液两相变质量流动的流型转变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在轴向为气、液两相流动的前提下分别进行了上管壁单孔眼注入和下管壁单孔眼注入的流型转变实验研究,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修正了理论计算模型,修正后的理论模型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89.
斜拉索管桥是油气管道主要跨越结构形式 ,由于斜拉索管桥本身具备的超静定和高柔性的结构特点 ,使得清管中的积液柱在补偿器前后端产生复杂的动载荷作用。基于建立的振动相似物理模型 ,利用INV— 30 6智能信号采集处理分析仪测试不同工况下模型的振动加速度、位移和管桥斜拉索张力等相关参数 ,从而确定原型斜拉索管桥的振动位移和斜拉索张力大小。这对于正确认识管桥动力响应特征 ,以尽量避免管桥因动载荷导致的破坏或失效 ,并确保国家生命线工程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0.
营口—佟二堡断裂带成因机制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营口—佟二堡断裂带是控制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形成和演化的主体构造体系,是郯庐断裂带的北延部分。根据地质资料分析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营口佟二堡断裂带在新生代经历了早期的拉张应力和后期右行剪应力的复合作用。拉张构造运动发生在古新世房身泡组沉积期至始新世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期(距今约37.0~63.0Ma),在大陆裂谷演化阶段因地幔上涌而派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发生在渐新世东营组沉积期(距今约24.5~36.9Ma),后期右行剪应力作用使早期断裂再活动并形成新的断裂。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和对地质资料的分析,渐新世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导致的辽河坳陷水平位移约为4~8km。图5参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