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6522篇 |
免费 | 8576篇 |
国内免费 | 649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110篇 |
技术理论 | 10篇 |
综合类 | 8572篇 |
化学工业 | 34680篇 |
金属工艺 | 5044篇 |
机械仪表 | 5438篇 |
建筑科学 | 8148篇 |
矿业工程 | 2994篇 |
能源动力 | 1508篇 |
轻工业 | 21295篇 |
水利工程 | 2014篇 |
石油天然气 | 6704篇 |
武器工业 | 1558篇 |
无线电 | 6769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0233篇 |
冶金工业 | 4120篇 |
原子能技术 | 1639篇 |
自动化技术 | 57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72篇 |
2023年 | 4622篇 |
2022年 | 5784篇 |
2021年 | 6173篇 |
2020年 | 4861篇 |
2019年 | 4999篇 |
2018年 | 2754篇 |
2017年 | 3925篇 |
2016年 | 4353篇 |
2015年 | 4652篇 |
2014年 | 7358篇 |
2013年 | 6316篇 |
2012年 | 7235篇 |
2011年 | 7479篇 |
2010年 | 7067篇 |
2009年 | 7059篇 |
2008年 | 7352篇 |
2007年 | 7118篇 |
2006年 | 6492篇 |
2005年 | 5968篇 |
2004年 | 6073篇 |
2003年 | 3594篇 |
2002年 | 1480篇 |
2001年 | 1267篇 |
2000年 | 1167篇 |
1999年 | 1155篇 |
1998年 | 602篇 |
1997年 | 462篇 |
1996年 | 265篇 |
1995年 | 232篇 |
1994年 | 178篇 |
1993年 | 359篇 |
1992年 | 334篇 |
1991年 | 313篇 |
1990年 | 237篇 |
1989年 | 202篇 |
1988年 | 197篇 |
1987年 | 117篇 |
1986年 | 92篇 |
1985年 | 101篇 |
1984年 | 70篇 |
1983年 | 57篇 |
1982年 | 30篇 |
1981年 | 41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7篇 |
1975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1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优质储层的识别和预测是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油气勘探研究的重点。以渤海湾盆地渤中19-6构造古近系孔店组砂砾岩为研究对象,借助物理模拟实验等手段,研究了孔店组优质储集空间的成因及演化,建立了渤海湾盆地深层砂砾岩储层的孔-缝演化模式。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长石等颗粒的溶蚀孔为优质储集空间,钾长石的溶蚀随温度升高渐强甚至超过斜长石,钾长石在深层有更大的增孔潜力。(2)砾石级的颗粒、长英质的成分及低杂基含量更有利于压裂缝的产生,长石中压裂缝的发育程度要高于石英;垂向上,第一期压裂缝在2 500 m左右的深度开始形成,第二期压裂缝在3 000 m以深形成,而且其数量在4 000 m左右的深度达到峰值,第三期压裂缝在4 500 m以深开始形成,而且其数量随深度增大而逐渐增加。(3)孔隙度的垂向变化受到早期压实、晚期胶结以及中期溶蚀作用的控制。早期压实减孔17.38%;晚期铁白云石胶结减孔7.76%;有机酸溶蚀增孔5.45%。(4)油气充注与第二期溶蚀增孔及第一期和第二期压裂缝的发育相对应,油气在3 000 m左右的深度处富集;4 000 m以深压裂缝大量发育,叠加钾长石等溶蚀,预测深层砂砾岩... 相似文献
992.
受构造幕式多期活动和盆内外多物源水系影响,断陷湖盆源-汇系统形成过程复杂,但不同构造阶段的源-汇系统耦合及时-空演化仍处于初步研究阶段。以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为例,基于地震、测井、岩心、薄片及重矿物等资料,综合盆地物源体系分析、搬运体系识别与定量追踪、沉积体系刻画及半定量表征,重建了源-汇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断陷早期,盆地多孤立、小型沉积中心,构造活动速率较低,物源供给较少,陡坡带发育较多小规模扇三角洲,缓坡带受先存水系影响,发育小规模辫状河三角洲;断陷强烈期,受灵峰主断裂强烈活动影响,物源供给充足,陡坡带扇三角洲规模增大但数量减少,缓坡带辫状河三角洲规模增大并相互合并;断陷晚期,陡坡带源-汇系统逐渐消亡,缓坡带受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影响,河流下切作用增强,在坡折带下发育大规模盆底扇沉积体系。受构造-沉积格局、母岩类型及边界条件联合控制,丽水凹陷不同构造阶段共发育5种源-汇系统,分别为:(1)缓坡带北部变质岩为主-SE向U型古沟谷-远源辫状河三角洲;(2)缓坡带中-南部火山岩为主-NE向断槽/SE向V/U型古沟谷-远源辫状河三角洲/盆底扇;(3)灵峰凸起北段侵入岩为主-SW向古沟谷... 相似文献
993.
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细粒沉积岩中晶粒方解石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观察、阴极发光分析、流体包裹体测试、扫描电镜、同位素组成分析等手段,对湖相细粒沉积岩中自生矿物的成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晶粒方解石呈层状分布于沉凝灰岩发育层段或沉凝灰岩与泥晶白云岩过渡层段的细粒沉积物中,方解石具有明显的阴极发光环带,可分为3期:Ⅰ期方解石不发光,含有较高的Sr元素,包裹体中包含羰基硫成分,均一温度超过170℃,由火山-热液喷流物质沉积形成;Ⅱ期方解石呈亮黄色光,含有较高的Fe、Mn、Mg元素,轻稀土元素富集,包裹体均一温度高,为热液喷流的钙质环边重结晶形成;Ⅲ期方解石呈暗橙色发光的环带,含有较高的Mg、P、V等元素,稀土元素无明显分异,包裹体均一温度低,为埋藏过程中成岩转化形成。晶粒方解石在垂向上规律性出现,并且其形成温度由颗粒中心向边缘降低,为芦草沟组沉积时期的火山-热液活动提供了直接证据。沉积期火山-热液活动有利于芦草沟组细粒沉积岩中的有机质富集,对优质烃源岩发育有正面效应,并且火山-热液喷流物质在演化过程中易形成晶间孔缝,为页岩油自生自储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94.
995.
以苯酚及其衍生物为原料合成了5种新型非茂金属催化剂。采用低温常压液相本体法,以1-辛烯为单体,聚合得到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减阻剂,考察了聚合条件的影响。利用NMR,XPS,DSC,FTIR,XRD等方法对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分析了聚1-辛烯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含强吸电子原子F的苯氧基基团,可提高催化剂活性中心的稳定性,优选含2,6-二氟苯氧基的Cat.4作为催化剂。Cat.4/甲基铝氧烷体系催化1-辛烯聚合适宜的条件为:第1阶段聚合温度0℃,聚合时间24 h;第2阶段聚合温度5℃,聚合时间144 h;n(Al)∶n(Ti)=50∶1,n(1-辛烯)∶n(Ti)=2 000∶1。在该条件下,单体转化率为96.9%,所得聚1-辛烯的Mη高达3.55×106,为无定形结构,易溶于油品中,减阻率为46.9%,与进口产品性能相当。 相似文献
996.
巯基-烯点击化学具有反应效率高、反应条件温和等特点。1,2-聚丁二烯(1,2-PB)含有侧乙烯基双键,较其他以主链双键为主的聚合物点击活性更高,且有利于制备高羟基官能化的改性PB产物。分别采用过氧化二苯甲酰、偶氮二异丁腈和过氧化十二酰为引发剂,2-巯基乙醇为改性剂,利用FTIR、DSC、元素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引发剂种类和反应条件对1,2-PB点击改性产物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羟基与1,2-双键的反应程度大于50%,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10.71~13.84℃。同时还研究了羟基改性1,2-PB对白炭黑填充1,2-PB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深层油气储层高温、高压、高应力特点给钻井工程带来极大挑战,其中钻井液漏失是常见的钻井复杂工况之一,严重制约其勘探开发进度。为研究在深层钻井过程中温度对钻井液漏失的影响规律,以ABAQUS软件平台为基础,建立了考虑钻井液动态循环的热-流-固全耦合漏失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钻井液温度条件下的井周应力分布、地层温度场变化、漏失裂缝延伸规律和钻井液漏失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钻井液温度低于地层温度时,会产生“冷却”效应,导致地层遇冷收缩,井周应力降低;低温循环会降低漏失排量阈值,且相同排量下,低温循环漏失发生得更早。然而,低温钻井液对于地层温度场的影响仅存在于近井区域。短期内,诱导裂缝宽度和长度依然由钻井液排量主导,仅在近井区域的裂缝宽度上表现出了“冷却”效应的影响。建立的热-流-固全耦合模型可以描述动态钻井过程中温度对钻井液漏失规律的影响,可为高温地层钻井设计和现场施工提供研究方法和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98.
析氧反应是一个涉及4个质子/电子的反应,动力学缓慢,急需开发高效、低成本的析氧反应电催化剂。金属-甘油酸配位化合物因具有纳米结构易于合成、组分易于调控等特点,被广泛用作模板合成金属氧化物、磷化物和硫化物等析氧反应催化剂。但这些催化剂的合成通常需要较高的温度、较长的反应时间或使用有毒的磷源、硫源等。目前,仍然缺乏一种低温、环境友好和快速的方式将金属-甘油酸配位化合物转变为高效析氧反应催化剂。采用N2等离子体活化镍铁-甘油酸微球(NiFe-Gly),使其在低温下快速转化为含有镍单质、氮化镍和少量铁物种的中空微球(P-NiFe-Gly)。由于其组分和结构上的优势,P-NiFe-Gly展现出优异的析氧反应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的过电位仅为230 mV,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研究表明,等离子体活化能够促进P-NiFe-Gly更快速地产生活性物种NiOOH,进而提升析氧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999.
采用盘-盘型摩擦试验机(WAZAU)评测了丁基三苯基硫代磷酸酯(IR 232)含量对自动传动液(ATF)抗颤性的影响;针对JASO M349标准摩擦因数-转速(μ-v)曲线分析方法的不足,创建了摩擦因数-长磨耐久时间的(μ-t)分析方法。结果显示:IR 232对ATF抗颤性有较大影响;虽然采用JASO M349标准的μ-v曲线分析方法可以判断出IR 232添加量的优化范围,但无法准确判定油品抗颤性失效的具体时间;而采用μ-t曲线分析方法,可以准确判断出ATF油品失去抗颤性的时间;对于不同IR 232添加量的ATF A~F共6个油品,ATF C的抗颤性最优,在长磨耐久测试后65.7 h开始失去抗颤性,说明IR 232的最优添加量(w)为0.3%。 相似文献
1000.
为解决2-烷基蒽醌传统生产工艺——苯酐法的污染问题,开发了2-烷基蒽(R-AN)氧化生产2-烷基蒽醌的技术路线。采用过氧化氢/盐酸(H2O2/HCl)体系进行R-AN的氧化,通过质谱与核磁共振分析确定主产物为2-烷基蒽醌,副产物为R-AN的一氯和二氯取代物;对氧化反应机理进行研究,明确了氧化反应活性物种为HClO和1O2。系统考察了溶剂种类、反应时间、H2O2及HCl与R-AN的物质的量之比、反应初始液相中的水质量分数[w(H2O)]和R-AN质量浓度[ρ(R-AN)]对氧化反应效果的影响,并基于支持向量回归(SVR)理论建立了收率预测模型。通过模拟优化,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常压、70℃、n(H2O2)/n(R-AN)=5、n(HCl)/n(R-AN)=5、w(H2O)=8%、ρ(R-AN)=0.04 g/mL、反应时间8 h。此条件下,所得2-烷基蒽醌的收率大于9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