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679篇 |
免费 | 854篇 |
国内免费 | 489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028篇 |
技术理论 | 2篇 |
综合类 | 2085篇 |
化学工业 | 457篇 |
金属工艺 | 287篇 |
机械仪表 | 788篇 |
建筑科学 | 1373篇 |
矿业工程 | 1291篇 |
能源动力 | 395篇 |
轻工业 | 518篇 |
水利工程 | 1101篇 |
石油天然气 | 581篇 |
武器工业 | 300篇 |
无线电 | 48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94篇 |
冶金工业 | 235篇 |
原子能技术 | 36篇 |
自动化技术 | 15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5篇 |
2023年 | 306篇 |
2022年 | 401篇 |
2021年 | 476篇 |
2020年 | 395篇 |
2019年 | 394篇 |
2018年 | 229篇 |
2017年 | 350篇 |
2016年 | 414篇 |
2015年 | 488篇 |
2014年 | 711篇 |
2013年 | 636篇 |
2012年 | 709篇 |
2011年 | 719篇 |
2010年 | 715篇 |
2009年 | 688篇 |
2008年 | 704篇 |
2007年 | 696篇 |
2006年 | 552篇 |
2005年 | 402篇 |
2004年 | 319篇 |
2003年 | 295篇 |
2002年 | 256篇 |
2001年 | 214篇 |
2000年 | 178篇 |
1999年 | 213篇 |
1998年 | 201篇 |
1997年 | 175篇 |
1996年 | 207篇 |
1995年 | 147篇 |
1994年 | 182篇 |
1993年 | 139篇 |
1992年 | 130篇 |
1991年 | 117篇 |
1990年 | 106篇 |
1989年 | 52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储层“主因素定量”评价方法的应用——以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碎屑岩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主因素定量”评价方法,对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碎屑岩储层质量进行了评价。选用孔、渗资料齐全和缺乏孔、渗资料两种相反情况下的样品,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然后按照评价方法的步骤,分别得到各样品的储层质量综合评价因子“Q”和“Q1”。根据“Q” 和“Q1”值的差别,将储层标准分别划分为5类。结果发现,按“Q”或“Q1”的大小进行的储层分类评价的结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碎屑岩储层分类标准基本一致。把根据“Q”或“Q1”得到的评价结果与对应的试油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其符合率较高,说明“主因素定量”储层评价方法用于碎屑岩储层精细评价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2.
73.
油气藏增产措施优选的灰色决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藏增产措施优选是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对该问题建立评价指标(即:措施投入、措施增油量、措施净收益、措施有效期、投资回收期、地质有效率、经济有效率、措施投入产出比、措施最低增油量)的相关矩阵,运用线性变换将相关评价指标转换成彼此独立的指标参数,并根据这些参数对总体特征的贡献率确定新指标权重,在新的评价矩阵和权重的基础上,应用灰色关联度决策方法对措施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消除了指标相关性的影响,决策结果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74.
75.
为研究圆锥形药型罩的锥角、锥径、壁厚3个参数对聚能射流效果的影响程度并优化药型罩结构,设计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采用ABAQUS软件对聚能射流破甲进行仿真模拟,利用赋权灰色关联法分析射流破甲正交试验结果,得到药型罩的锥角、锥径、壁厚与射流破甲效果的关联度。结果表明:锥角对聚能射流破甲效果影响最大,锥径、壁厚的影响次之。最佳聚能射流破甲效果的药型罩参数组合为:圆锥角61.2°、圆锥半径18 mm、壁厚1.05 mm。最佳参数组合下,聚能金属射流最大速度为5855 m∙s-1,侵彻靶板深度为59.43 mm,侵彻靶板开口直径为8.24 mm。研究结果可为聚能射流的侵彻应用提供相关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6.
针对低渗透砂砾岩储层中油井含水高、动用程度低、优势通道发育等问题,运用地层沉积学、岩心分析、动静态资料等方法得到优势通道的形成原因。通过优选动静态参数,利用灰色理论和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优势通道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冲积扇沉积的低渗透砂砾岩储层中,优势通道的形成主要受沉积相、储层改造及注水冲刷的影响。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可以实时的对储层优势通道进行定量评价。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昆北油田切12区块14口水井,计算结果与示踪剂的解释结果符合率达到86%。研究成果对水驱油田调整开发对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7.
构造煤与瓦斯及煤层气密切相关。由于构造煤分布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现有基于地质预测与地球物理直接识别的构造煤分布预测成果难以满足煤矿瓦斯超前治理及煤层气开发的精度要求。以沁水盆地阳泉新景矿3号煤层为例,利用区内钻孔煤芯数据、采掘巷道中煤体结构的连续观测数据以及三维地震成果资料,研究煤层中“软煤”(碎粒煤和糜棱煤)的分布特征,交会分析其与煤层赋存形态、断裂系统、聚煤前后地层层序砂地比、煤层厚度等地质特征参数的关系,厘清构造煤发育的主控地质要素,得出构造煤分布受构造-围岩-煤层“三元”突变耦合控制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取三维地震数据及解释成果中对构造煤分布具有主控作用的3类共6种地震地质表征属性,采用灰色关联法构建基于多属性融合的构造煤分布预测模型,预测研究区3号煤层中的“软煤”分布情况,经采掘及后续煤层气开发井验证,预测精度较高,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为精准预测构造煤分布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8.
扎格罗斯盆地中部X油田渐新统—中新统Asmrai组的陆源碎屑-碳酸盐混积储层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和后期改造强,储层评价成为制约油气开发的瓶颈。为了规避评价参数相互交叉及人为因素对储层品质评价的影响,综合考虑影响储层质量的主要控制因素,优选混积系数、储层厚度、孔隙度、孔隙结构系数和非均质性系数等5种关键指标,运用灰色关联理论,提出储层综合定量评价标准,对混积储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Asmari组混积储层可划分为Ⅰ类储层、Ⅱ类储层、Ⅲ类储层和Ⅳ类非储层;储层分布主要受气候及海平面变化导致的薄层砂岩与碳酸盐岩交替沉积控制;古气候潮湿、陆源碎屑供给充足时,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主体发育Ⅰ类储层,河道侧翼及混积台地发育Ⅲ类储层,气候干燥、陆源碎屑供给不足时,储层发育较差,仅在台内滩随机发育Ⅱ类储层。研究成果可为X油田以及其他类似混积储层油田的开发方案调整和井位部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9.
为了明确裂缝性页岩储层注CO2吞吐后的埋存效果,探究注CO2吞吐实现CO2有效埋存的可行性,通过建立含复杂缝网的页岩油井CO2吞吐与埋存数值模型,对比不同生产与裂缝参数下的吞吐与埋存特征,并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了影响CO2吞吐与埋存效果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CO2吞吐不仅可以提高页岩油的采收率,而且可以实现部分CO2的有效埋存,埋存系数可达0.40;注CO2吞吐开发页岩油藏时,吞吐和埋存效果随着吞吐轮次、注入速度、闷井时间和周期注入量等生产参数的增大而增强,其中吞吐轮次对吞吐效果影响最大,可使累计产油量增加22.12%,注入速度对埋存效果影响最大,可使埋存系数达到0.40;CO2吞吐时间越晚,累计产油量越少,但埋存系数越大,累计产油量每年减少3.47%,埋存系数每年增加39.48%;页岩储层裂缝条数、长度的增加有利于提高采收率、实现更多的CO2埋藏,累计产油量最大可... 相似文献
80.
国内页岩油以中国陆相沉积为主,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且地质工程甜点评价要素多元,为页岩油甜点综合评价带来了困难。以渤海盆地渤南洼陷为例,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筛选出了页岩厚度、总有机碳含量、镜质体反射率、孔隙度、热解游离烃含量、原油密度、原油黏度、地层压力和脆性指数等9个评价指标,分析了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优化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了综合评价指数,实现了页岩油甜点的综合性、定量化精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渤南洼陷页岩油综合评价指数高值主要分布于XYS9—Y182—Y187井区、Y283井区南部及L42井区周围,整体向南、向北综合评价指数逐渐降低,综合评价指数与单井产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能够较好地匹配渤南洼陷页岩油单井产量;BYP5井综合评价指数自上而下整体减小,与示踪剂监测的产量贡献率趋势一致,两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油水平井完井后,通过计算综合评价指数,可以及时、准确地评价水平段的甜点段,指导页岩油水平井压裂施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