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43篇
  免费   4971篇
  国内免费   4137篇
电工技术   2188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4933篇
化学工业   8022篇
金属工艺   4560篇
机械仪表   5743篇
建筑科学   4144篇
矿业工程   2433篇
能源动力   1302篇
轻工业   3083篇
水利工程   1153篇
石油天然气   2971篇
武器工业   651篇
无线电   2462篇
一般工业技术   4802篇
冶金工业   1749篇
原子能技术   301篇
自动化技术   6353篇
  2024年   512篇
  2023年   1437篇
  2022年   2504篇
  2021年   2456篇
  2020年   1984篇
  2019年   1552篇
  2018年   1425篇
  2017年   1568篇
  2016年   1700篇
  2015年   1699篇
  2014年   2523篇
  2013年   2313篇
  2012年   3034篇
  2011年   3360篇
  2010年   2609篇
  2009年   2879篇
  2008年   2406篇
  2007年   3142篇
  2006年   2974篇
  2005年   2454篇
  2004年   1940篇
  2003年   1827篇
  2002年   1493篇
  2001年   1202篇
  2000年   1085篇
  1999年   901篇
  1998年   761篇
  1997年   569篇
  1996年   509篇
  1995年   430篇
  1994年   413篇
  1993年   254篇
  1992年   201篇
  1991年   187篇
  1990年   135篇
  1989年   100篇
  1988年   86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7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4篇
  1959年   4篇
  195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裂缝性油气藏采收率:100个裂缝性油气田实例的经验总结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世界上100个裂缝性油气藏的综合评价,研究储集层及流体本身的性质(包括孔隙度、渗透率、黏度、可动油比例、含水饱和度、润湿性及裂缝分布特征等)和驱动机制及油藏管理战略(优化日产量和采用不同类型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对其最终采收率的影响。将裂缝性油气藏分为4类:I类的基质几乎没有孔隙度和渗透率,裂缝是储存空间和流体流动的通道;Ⅱ类的基质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基质提供储存空间,裂缝提供流动通道;Ⅲ类(微孔隙)的基质具有高孔隙度和低渗透率,基质提供储存空间,裂缝提供流动通道;Ⅳ类(大孔隙)的基质具有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基质提供储存空间和流动通道,裂缝仅增加渗透率。对26个Ⅱ类油气藏和20个Ⅲ类油气藏的开采历史的研究表明:Ⅱ类油气藏的采收率受水驱强度和最优日产量控制,日产量过高会很容易破坏Ⅱ类油气藏,一些Ⅱ类油气藏如果管理得当,采收率可以很高,不需要二次或三次采油;Ⅲ类油气藏的采收率主要受岩石和流体本身性质的影响,特别是基质渗透率、流体重度、润湿性以及裂缝强度等,不进行二次或三次采油不可能完全开采,往往需要采用一些提高采收率的专门技术。以往将Ⅱ类和Ⅲ类裂缝性油气藏归为一类,认识它们的区别将有助于选择更好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02.
会计政策选择类型在理论上大体可分为机会主义型和效率(或有效契约)型。会计政策选择具有效率性,但也为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打开了大门。在我国,由于企业缺乏一系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会计政策选择的机会主义仍然严重。为此,必须建立适合我国企业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03.
用高分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考察了不同聚吡咙的热分解,分析了其热分解产物的组成、分布和归属,研究了其环化过程以及该过程对热分解的影响,进而详细阐述了聚吡咙的热分解机理。  相似文献   
104.
窗口系统是人机交互的基本环境,与目前DOS上的窗口系统相比,本文力求突出高效,低开销,具有多任务模拟能力,满足可移植性,实用性和开放性目标,本文首先提出一个基于DOS的多窗口系统WIND的总体设计,采用面向对象技术,讨论了其多窗口管理机制的特征和方法,并设计和实现了该系统相关的基本工具,最后通过编程环境、界面风格和应用实例等进一步介绍该窗口系统的应用接口。  相似文献   
105.
针对包装机械的特点,从二次开发的定义出发,分析比较了AutoCAD二次开发的各种手段形式,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06.
采用TLC,GPC,1H-NMR及IR等分析方法,对苯并恶嗪-环氧化合物-胺类催化剂体系的聚合反应进行了研究,表征了产物结构,并探讨了聚合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苯并恶唪-环氧化合物体系在胺类催化剂如苄胺,咪唑的作用下,能发生开环聚合反应,生成低分子量的聚合物。  相似文献   
107.
The dye-sensitized TiO2 complex films were prepared by the dye coat onto TiO2 surfaces,and the sensitizing mechanism and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the dye-sensitized TiO2 complex films were inverstigated.The influence of the application conditions of dye adsorbed on TiO2 films on the amount of dye adsorption was discussed.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centration,the temperature of dye solutions and the dipping time of TiO2 films in the dye solutions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amount of dye adsorption.Cell test indicates that 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light to electricity increases with the amount of dye adsorption.  相似文献   
108.
模式集成多数据库系统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己存在的大多数面向多数据库系统都采用了面向对象视图机制来建立集成模式。为了满足基于CORBA的CIMS信息集成平台呆订成的需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库管理组ODMG的ODMG-93标准的视图集成机制并通过一个完整的例子说明了这种视图机制在模式集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9.
湿敏半导体材料电导率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一帆  王豫 《功能材料》1994,25(3):255-257
结合修正了的耗尽层理论和多孔湿敏半导体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个简单的物理模型作为n型湿敏半导体特征的一级近似。描述了多孔湿敏半导体的导电机理,并给出了湿度与宏观电导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0.
Low-energy electron diffraction (LEED), 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investigations of both the growth of an iron film on silicon (100)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the subsequent formation of iron silicide are the subjects of this paper. An in-situ cleaned silicon (100) wafer without carbon or oxygen contamination exhibiting the known 2 × 1 reconstruction in the LEED pattern served as the substrate. Iron was deposited on this reconstructed surface at 300 K. The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based on three growth mechanisms with XPS data obtained with take-off angles of 0° and 50° clearly demonstrates a layer-by-layer growth of the iron film on silicon (100). At 300 K no formation of iron silicide was observed, although an interaction between iron and silicon could be detected at the interface. The formation of iron silicide was observed at annealing temperatures of 630–730 K. Quantitative XPS analysis yields the presence of FeSi2, when the thickness is large enough. Neither the iron film on silicon nor the silicide shows any LEED patter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