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46篇 |
免费 | 174篇 |
国内免费 | 6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699篇 |
综合类 | 244篇 |
化学工业 | 348篇 |
金属工艺 | 280篇 |
机械仪表 | 604篇 |
建筑科学 | 830篇 |
矿业工程 | 109篇 |
能源动力 | 1468篇 |
轻工业 | 48篇 |
水利工程 | 105篇 |
石油天然气 | 431篇 |
武器工业 | 25篇 |
无线电 | 21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38篇 |
冶金工业 | 250篇 |
原子能技术 | 50篇 |
自动化技术 | 5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59篇 |
2022年 | 96篇 |
2021年 | 118篇 |
2020年 | 156篇 |
2019年 | 129篇 |
2018年 | 101篇 |
2017年 | 184篇 |
2016年 | 294篇 |
2015年 | 276篇 |
2014年 | 385篇 |
2013年 | 324篇 |
2012年 | 400篇 |
2011年 | 591篇 |
2010年 | 464篇 |
2009年 | 387篇 |
2008年 | 290篇 |
2007年 | 341篇 |
2006年 | 306篇 |
2005年 | 269篇 |
2004年 | 257篇 |
2003年 | 233篇 |
2002年 | 117篇 |
2001年 | 97篇 |
2000年 | 91篇 |
1999年 | 108篇 |
1998年 | 101篇 |
1997年 | 70篇 |
1996年 | 82篇 |
1995年 | 65篇 |
1994年 | 38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5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页岩气长水平井段防气窜固井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页岩气开发的核心技术为水平井配合大型水力压裂,而固井质量不佳已成为页岩气完井和实施储层改造的主要瓶颈问题。为此,以四川盆地页岩气开发区块为例,探索了水力压裂作用下保持水泥环力学完整性的方法及其配套工艺技术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模拟套管刚度的近钻头三扶正器通井钻具组合,可以降低长水平段页岩气井套管下放难度,提高下套管时效和安全度;(2)研制的高效洗油冲洗隔离液体系在常温至120℃下的冲洗效率均大于90%,能够保证水泥浆对油基钻井液的顶替效率和井壁的有效胶结;(3)确定了该区长水平段固井韧性防窜水泥浆凝固后的性能——水泥石弹性模量应小于7 GPa、三轴强度最好大于40 MPa,以减轻和避免压裂时的水泥环破坏;(4)形成的钻井液调整、预应力固井、地面高压泵注工艺等配套技术提高了页岩气井固井质量。2015—2016年期间运用上述系列固井技术在四川盆地开展了85口井固井作业,平均井深4 832 m,平均水平段长1 560 m,固井质量优质率达89.58%;水平井固井后候凝期间无环空带压,钻完井及试油期间环空气窜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认为,该配套技术可以保证并提高长水平段页岩气井的固井质量。 相似文献
32.
针对龙马溪组页岩气水平井钻井井壁失稳问题,研制出一种疏水抑制剂CQ-SIA和一种液体润滑剂CQ-LSA,并形成一套疏水抑制水基钻井液体系。CQ-SIA具有双亲特性,能使亲水的岩石表面发生润湿反转,在岩石表面形成一层疏水膜,具有强化抑制与包被的作用,实验测得岩屑在1% CQ-SIA中的滚动回收率为83.72%,明显高于KPAM、AP-1以及KCl。CQ-LSA具有特定的基团与结构,能在亲水的钻具、泥饼和地层岩石表面形成亲油膜,降低摩阻,实验测得加有1% CQ-LSA的5%膨润土浆黏附系数为0.050 7,低于加有RH-220和BARALUBE的膨润土浆。该疏水抑制水基钻井液的抑制性和润滑性能与油基钻井液相当,具有良好的流变性能和抗污染性能,加有1%~3%防塌封堵剂、1%~2%聚合醇和0.8%~1.6%纳米封堵剂,封堵能力强。该体系在长宁H25-8井进行了首次现场试验,在1 500 m水平井段的钻井过程中,该体系各项性能稳定,配制维护工艺简单,井下未出现任何复杂,起下钻、电测、下套管、固井作业顺利,表明该体系能满足长宁页岩气水平井的钻井需要。 相似文献
33.
油气藏开发过程中地层有效应力的改变,会导致渗透率的变化,进而影响井的产量。为了更准确地预测低渗、特低渗气藏中压裂水平缝气井的产量,建立了一套考虑渗透率随应力变化及裂缝导流能力随时间和位置变化等因素影响的二维径向渗流数学模型,编制相应的数值模拟程序,对影响气井产量的水平裂缝导流能力、裂缝半径、有效应力等进行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34.
35.
塔里木油田水平井优化设计方法及跟踪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塔里木油田坚持“稀井高产”的开发原则,不仅利用水平井技术实现了新油田整体高效开发,而且在老油田综合调整中也取得了巨大成效,还成功应用于气藏及凝析气藏的开发,以水平井技术为主实现了气田开发高水平和高效益,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适合塔里木气区实际的水平井优化设计技术。 \r\n 相似文献
36.
37.
由于底水正韵律油藏的特殊性,在油藏开发后期,实施提高采收率的常规方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油藏挖潜困难。在对羊二庄油田-断块Ⅲ5油藏地质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对开发历史上采用的各种治理手段,对断块油藏开发效果进行评价。并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精细油藏描述等技术,通过对油藏进行油水运移规律、底水油藏数值模拟等研究,得出油藏剩余油分布结论,进一步制定了符合油藏实际情况并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可以实施的治理方法,目前已实施并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38.
在水平井钻完井作业中。要求先前的钻开液能与后续的破胶技术相匹配.考虑到现场的安全因素.有必要对现有的无固相钻开液体系进行改进。采用新型的增粘剂代替原有的XC增粘剂,试验结果显示,新型增粘剂加量为0.7%时能满足对流变性的要求;通过对钻开液体系中的添加剂进行评价和筛选,得出2%的降滤失剂能有效控制失水。2%的润滑剂降摩阻率可以达到72.1%,最终得到新型钻开液的配方为:海水+0.7%PF-VIS-1+2%DFD十0.25%Na2CO3+3%KCl+2%HLX。该体系对JBR生物破胶剂十分敏感,在加量达到0.2%时,破胶率就达到90%以上。破胶效果好。 相似文献
39.
本文以西峰油田董志区长8油藏为例,运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水平井组合方式及其井网形式。研究结果表明,水平井是提高特低渗油藏开发效果的有效途径。结合长庆特低渗储层吸水性能好的特点,认为采用直井注水,水平段走向垂直于储层最大主应力方位的水平井采油的井网组合开发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0.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use of disturbance models in the design of wind turbine individual pitch controllers. Previous work has used individual pitch control and disturbance models with the Multiblade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to design controllers that reduce the blade loads at the frequencies associated with the rotor speed. This paper takes a similar approach of using a disturbance model within the H∞ design framework to account for periodic loading effects. The controller is compared with a baseline design that does not include the periodic disturbance model. In constant wind speeds, the disturbance model design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baseline design at canceling blade loads at the rotor frequencies. However, these load reduction improvements become negligible even under low turbulent wind conditions. The two controllers perform similarly in turbulent wind conditions because disturbance augmentation improves load reduction only at the multiples of the rotor frequency in the yaw and tilt moment channels whereas turbulence creates strong collective bending moments. In addition, turbulent wind contains energy across a broad frequency spectrum and improvements at multiples of the rotor frequency are less important in these conditions. Therefore inclusion of periodic disturbance models in the control design may not lead to the expected load reduction in fielded wind turbin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