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86篇
  免费   1682篇
  国内免费   982篇
电工技术   384篇
综合类   1407篇
化学工业   4291篇
金属工艺   641篇
机械仪表   1509篇
建筑科学   693篇
矿业工程   777篇
能源动力   1357篇
轻工业   874篇
水利工程   333篇
石油天然气   6126篇
武器工业   330篇
无线电   22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599篇
冶金工业   513篇
原子能技术   257篇
自动化技术   631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305篇
  2022年   506篇
  2021年   572篇
  2020年   573篇
  2019年   598篇
  2018年   536篇
  2017年   607篇
  2016年   775篇
  2015年   781篇
  2014年   1047篇
  2013年   1240篇
  2012年   1299篇
  2011年   1468篇
  2010年   1043篇
  2009年   919篇
  2008年   810篇
  2007年   1090篇
  2006年   1184篇
  2005年   1063篇
  2004年   895篇
  2003年   796篇
  2002年   725篇
  2001年   549篇
  2000年   485篇
  1999年   398篇
  1998年   344篇
  1997年   270篇
  1996年   249篇
  1995年   214篇
  1994年   135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5篇
  195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杨晓冬  朱铁光 《流体机械》2004,32(4):38-40,22
基于分形理论,提出了流体机械轴心轨迹稳定性的定量评价指标。实际应用表明,该指标较好地反映了转子运行稳定性的实际状况,为流体机械稳定性的定量监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992.
电磁流变液流变特性测试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流变液和磁流变液由于其良好的可控性能和力学性能而在工程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电流变液和磁流变液流变特性的测试是电流变技术和磁流变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简要介绍了电流变液和磁流变液及其流变特性测试的主要参数,阐述了各种测试方法的原理及其测试仪器和试验装置,分析了各种测试方法的优缺点,探讨了测试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93.
选择了三组有机物作为主要成分,制备用于磨削Si_3N_4陶瓷的高效有机磨削液,通过在自行研制的磨削机构上进行磨削效率实睑,发现这几种有机磨削液的磨削性能均优于普通磨削液,磨削效率最低可提高1.37倍,其中油酸和油醇可达到2倍以上。通过红外光谱时液固界面进行界面物质结构分析,发现常温下陶瓷和含—OOH和—OH有机物的磨削液之间的液固界面存在异常振峰,该振峰的出现是缘于有机物分子与Si_3N_4陶瓷发生氢键的吸附效应,此效应在磨削高温状态下衍变为摩擦化学反应,生成物不但降低了表面硬度,而且改善了润滑效果,从而提高了磨削效率和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994.
To research the properties of a new kind of smart controllable MR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in this paper, the rheological models are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structural forms of MR dampers, an improved structure of the MR damper is introduced; the properties of the novel MR damper are then tes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Herschel-Bulkley model predicts the force-velocity well; the damping properties of the ameliorated structure of the MR damper have improved; when the excitation is a trigonal signal, the MR damper reveals a thinning effect at high velocity; and when the excitation is a sinusoidal signal, the MR damper reveals a nonlinear hysteretic property between the damping force and relative velocity. Finally, the main unsolved problems have been put forward.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Ningxia Engineering Technology, 2005, 24 (4) (in Chinese)  相似文献   
995.
基于磁流变液构造出的半主动悬挂系统,可以用于对车辆振动的实时控制,半主动悬挂系统模拟试验台是实行实车动力学分析进而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性设备.按照相似定理,进行履带车辆磁流变液半主动悬挂系统动力学模拟实验的台架设计,实现动力学模拟;结合履带车辆行驶的典型越野路面,提出一种路面激励输入设计方案;叙述了阻尼系数的确定,包含动力学分析和试验台参数选取.对整个动力学模拟系统的构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设计.  相似文献   
996.
对切削液油雾产生的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并对切削液油雾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实验研究。实验在密闭的车床内进行,利用车床的供液系统采用浇注式供给磨削液,在油雾产生密集区域内安装有磨削液雾滴粒径的测量装置,该装置中的共聚焦显微镜可观察切削液雾滴在空气中的分布,精确扫描单颗雾滴的形态轮廓,通过计算机可计算出雾滴的分布和直径尺寸。分别控制主轴转速和切削液流量,探究对所形成的油雾浓度和平均直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金属加工过程中主轴转速和切削液流量对切削液油雾特性的影响显著,随着主轴转速的增加,油雾的平均直径减小,而油雾浓度却呈上升趋势;随着切削液流量的增加,油雾的平均直径变大,并且油雾浓度同样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97.
多相流是研究不同相态或不同组分的物质同时存在并具有明确分界面时的流体流动及其热、质传输过程规律的科学,两相掺混是多相流形成的起始阶段,其研究尤为重要。重点研究了两相掺混技术中的气气掺混、气液掺混两个方面,提出了掺混机理,分析了掺混过程,并对其在燃气轮机装备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98.
潜射模拟弹筒口压力场仿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汉平  余文辉  魏建峰 《兵工学报》2009,30(8):1009-1013
基于含相变VOF模型和动网格技术并采用三维对称模型对潜射模拟弹筒口压力场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获取了3种不同出口速度条件下的筒口气泡脉动规律、作用在筒盖上的压强变化特性以及筒盖上的受载力矩时程,对比分析了水的可压缩性和工质气体初温对筒盖受载以及受载脉动脉宽的影响。结果表明,仿真与测试数据吻合较好,工质气体的初始温度对筒盖受载脉宽影响较大,水的可压缩性对仿真结果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可为筒盖系统受载分析以及筒盖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9.
孔口倾斜角对合成射流控制翼型流动分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攀峰  王晋军 《兵工学报》2009,30(12):1658-1662
通过商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 6.1求解Reynolds平均Navier- Stokes方程,研究了孔口倾斜角对合成射流激励器处于NACA0015翼型回流区时(20°攻角)控制分离剪切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孔口倾斜角为309时,即吹气方向顺流向贴近壁面时,合成射流激励器控制翼型背风区分离剪切层的能力增加,合成射流对翼型的控制达到最佳效果;升力系数较垂直射流控制时增加5%,而阻力系数降低15%.通过对翼型气动力特性、脱落漩涡结构以及射流孔口附近流动结构的分析,揭示了小的孔口倾斜角下控制效果提升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000.
Nanofluids, colloidal dispersions of nanoparticles, exhibit a substantially higher critical heat flux (CHF) compared to water. As such, they could be used to enhance the in-vessel retention (IVR) capability in the severe accident management strategy implemented by certain light-water reactors. It is envisioned that, at 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the nanofluid would be stored in dedicated storage tanks, which, upon actuation, would discharge into the reactor cavity through injection lines. The design of the injection system was explored with risk-informed analyses an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It was determined that the system has a reasonably low failure probability, and that, once injected, the nanofluid would be delivered effectively to the reactor vessel surface within seconds. It was also shown analytically that the increase in decay power removal through the vessel using a nanofluid is about 40%, which could be exploited to provide a higher IVR safety margin or, for a given margin, to enable IVR at higher core power. Finally, the colloidal stability of a candidate alumina-based nanofluid in an IVR environment wa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is nanofluid would be stable against dilution, exposure to gamma radiation, and mixing with boric acid and lithium hydroxide, but not tri-sodium phosph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