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67篇
  免费   2810篇
  国内免费   2328篇
电工技术   609篇
综合类   2576篇
化学工业   1140篇
金属工艺   4029篇
机械仪表   2288篇
建筑科学   4870篇
矿业工程   1911篇
能源动力   561篇
轻工业   329篇
水利工程   1878篇
石油天然气   653篇
武器工业   262篇
无线电   848篇
一般工业技术   3508篇
冶金工业   1352篇
原子能技术   129篇
自动化技术   2362篇
  2024年   76篇
  2023年   352篇
  2022年   619篇
  2021年   824篇
  2020年   834篇
  2019年   701篇
  2018年   719篇
  2017年   884篇
  2016年   1014篇
  2015年   1074篇
  2014年   1478篇
  2013年   1488篇
  2012年   1890篇
  2011年   2040篇
  2010年   1463篇
  2009年   1521篇
  2008年   1386篇
  2007年   1704篇
  2006年   1500篇
  2005年   1196篇
  2004年   1016篇
  2003年   937篇
  2002年   769篇
  2001年   645篇
  2000年   607篇
  1999年   515篇
  1998年   385篇
  1997年   339篇
  1996年   244篇
  1995年   234篇
  1994年   184篇
  1993年   121篇
  1992年   122篇
  1991年   89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72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5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It has been revealed, that in Ir subjected to 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 an ultrafine grained structure (UFG) is formed (the grain size of 20-30 nm). Practically no defects have been detected within the grains, while, in the case of Ar+ implantation, the subgrain structure with characteristic sizes of about 3-5 nm is formed; defects have been detected within subgrains.The subgrain structure was also revealed in UFG Ni and Cu after 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 (SPD) (subgrain size of 3-15 nm), but in the latter case the observed boundary region is broader and subgrain is highly disoriented.  相似文献   
72.
曹红梅 《山西建筑》2003,29(18):34-35
介绍了阳泉市煤矿采空区对公路建设所造成的危害,对其上覆岩层变形破坏的地质因素及其破坏机理作了分析,指出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对公路的破坏。  相似文献   
73.
高应力复合型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某矿井底车场巷道为例,通过对围岩物化分析、力学参数、地应力测试,现场工程地质调查及巷道破坏特征分析,针对该矿软岩巷道围岩变形量大和流变变形显著这两个特点,提出了一次支护采用强力锚喷网、二次支护采用锚注支护是适合该矿岩体特点的合理支护形式,并在该矿西大巷延拓及井底车场巷道、硐空修复中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74.
任学平  郭志强  邹家祥 《钢铁钒钛》2003,24(1):29-32,38
转炉采用镁碳砖炉衬后,炉壳温度急剧增加,炉壳的局部区域会发生永久变形。分析认为:炉壳的永久变形是由于蠕变变形引起,而不是塑性变形引起,给出了影响蠕变变形的因素,指出了控制炉壳蠕变变形的策略。  相似文献   
75.
在气藏开采过程中,由于孔隙压力的不断降低,使得介质变形而导致渗透率的变化,进而影响井的产量。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各种流体与固体耦合的数值模拟模型。然而,对于裂缝性储层和多相渗流问题,流固耦合模型中许多参数不易获取,且求解难度很大,使得耦合模型存在一定的应用局限性。很少有文献在气井产能模拟时将介质变形和就地的长期导流能力加以综合考虑。文章考虑介质变形引起的天然裂缝渗透率的变化和裂缝导流能力随时间递减的影响,建立了裂缝性气藏压裂后气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推导出了数值计算模型;本模型易于编程求解,对于研究裂缝性气藏的渗流特征,特别是进行单井压后产能预测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计算表明:不考虑介质变形和导流能力递减所预测的气产量偏高;目前普遍使用的气藏数值模拟软件中,假定渗透率、裂缝导流能力为常数,以致模拟计算结果比实际偏高。  相似文献   
76.
CBGA组件热变形的2D-Plane42模型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玉萍  耿照新 《微电子技术》2003,31(6):63-65,54
本文介绍有限元中的2D-Plane42模型在CBGA组件热变形中的应用,利用有限元的模拟CBGA组件的应变、应力的分布,通过模拟表明有限元法是研究微电子封装中BGA焊点、CBGA组件的可靠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77.
低渗透油田套管损坏机理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注水开发油田,油水井套管损坏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但又各具特点.通过对鄯善油田套管损坏井的自身特点进行统计、归纳,深入分析低渗透砂岩油藏套管变形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提出了套管损坏井的预防及相应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8.
The microstructure of polycrystalline alumina deformed under hydrostatic pressure and at low temperature is investigat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Deformation occurs mainly by prism plane slip and rhombohedral twinning. Introduction of hydrogen leads to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yield stress. In large grain size alumina deformed with hydrogen, accommodation of twinning involves dislocation reactions in the twin boundary and in the grains rather than by cracking. Prism plane dislocations decompose into basal dislocations by cross slip probably due to a decrease of Peierls stress for basal slip in the presence of hydrogen.  相似文献   
79.
简要分析了升船机上闸首基础岩体的特点,在施工期随上部建筑物形成的过程中沉降与水平形变随荷载变化的特征。分析认为:基础岩体形变与其受荷特点相吻合,目前建筑物总体安全状态正常,但部分坝段需引起注意,同时为验证设计、指导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0.
海水冻融后轻骨料混凝土的双轴压压强度和变形性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立成  刘汉勇 《水利学报》2006,37(2):0189-0194
针对我国渤海湾北部海域轻骨料混凝土结构的工作环境和受力状态,进行了海水中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轻骨料混凝土的双轴压压强度试验,考察了试件的破坏形态和表面裂缝的走向特征。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极限抗压强度随冻融循环次数和应力比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海水冻融影响的双轴压压强度准则。探讨了冻融循环作用后轻骨料混凝土的双轴压压变形性能,包括峰值应变、应力-应变关系随冻融循环次数和应力比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说明,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各种应力比下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均逐渐扁平,峰值应力点明显下降并右移,说明混凝土的极限抗压强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