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81篇 |
免费 | 691篇 |
国内免费 | 56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19篇 |
综合类 | 438篇 |
化学工业 | 1923篇 |
金属工艺 | 504篇 |
机械仪表 | 217篇 |
建筑科学 | 468篇 |
矿业工程 | 195篇 |
能源动力 | 136篇 |
轻工业 | 3344篇 |
水利工程 | 52篇 |
石油天然气 | 380篇 |
武器工业 | 62篇 |
无线电 | 110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62篇 |
冶金工业 | 179篇 |
原子能技术 | 400篇 |
自动化技术 | 1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7篇 |
2023年 | 447篇 |
2022年 | 594篇 |
2021年 | 557篇 |
2020年 | 349篇 |
2019年 | 361篇 |
2018年 | 236篇 |
2017年 | 302篇 |
2016年 | 338篇 |
2015年 | 340篇 |
2014年 | 511篇 |
2013年 | 386篇 |
2012年 | 433篇 |
2011年 | 398篇 |
2010年 | 338篇 |
2009年 | 354篇 |
2008年 | 562篇 |
2007年 | 319篇 |
2006年 | 279篇 |
2005年 | 379篇 |
2004年 | 226篇 |
2003年 | 179篇 |
2002年 | 171篇 |
2001年 | 153篇 |
2000年 | 99篇 |
1999年 | 73篇 |
1998年 | 86篇 |
1997年 | 63篇 |
1996年 | 42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58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39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40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59年 | 2篇 |
195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低碳钢地下腐蚀产物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淑泉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1990,2(3):23-50
<正> 一、前言有关腐蚀产物的分析与研究工作已有许多文章发表,但金属材料在土壤介质中的腐蚀产物分析文献较少。全国土壤腐蚀试验网站自195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常用材料的地下腐蚀试验,在29个埋设站埋置10余种材料4000余件试片。本文对其中14个站埋藏25年后的低碳钢试件的腐蚀率、腐蚀产物组成及其与环境中理化性质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中文介绍粉煤灰空心砌块的生产工艺流程,原材料配比及其物理力学性能,详细分析了激发剂和珠磨工艺对制品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β-胡萝卜素是优良的天然色素,也是维生素A的前体。介绍了其生产方法和应用。生物发酵法制取胡萝卜素是最先进的技术。我国的胡萝卜素供不应求,市场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6.
朱小龙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2,(4)
应用透射电镜(TEM)观察两种 Cu-Ni 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时发现,一种合金为均匀固溶体,另一种的部分晶界存在 Fe-Ni 富集相不连续沉淀物。而模拟的海水长时间腐蚀电位监测及实海暴露表明,前者的腐蚀电位稳定下降,后者的腐蚀电位下降较少并上下波动;而且前者的实海腐蚀速度明显低于后者,进一步的扫描电镜(SEM)和电子能谱 X-射线(EDX)分析则表明,前者的腐蚀产物膜薄而且均匀、致密且富镍;后者的表面膜厚而疏松,并有大量沉积物,膜下基体已发生严重的晶间腐蚀。综上认为晶界不连续沉淀相优先溶解是导致晶间腐蚀的原因,腐蚀产物膜保护特性不仅与其是否富镍有关而且还与其致密程度相联。 相似文献
17.
18.
核动力反应堆一回路^16N的泄漏率L可借助放置在二回路高压蒸气钢管道旁的γ射线探测器测量6.13和7.12MeVγ射线的计数率N得到。在一回路水中,氧受快中子照射的反应产物^16N是半寿命T1/2=7.13s、衰变常数λ=0.0972的β衰变核。^16N的两个激发态退激将放射出概率为68%的6.13MeV和5%的7.12MeVγ射线。本工作采用发射6.13MeVγ射线的PuC点源测量了在长钢管内的相对效率的空间分布和参考点的绝对效率,并据此计算出效率η。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臭氧氧化技术对水中低质量浓度四溴双酚A的降解和毒性控制效能,利用臭氧反应装置研究不同pH和臭氧投加量条件下四溴双酚A(质量浓度为0.15 mg/L)的降解效果,考察反应过程中水样的急、慢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的变化规律及控制效果,分析毒性变化内在原因,并提出可能性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当溶液pH为7.0、臭氧投加量为0.12 mg/L,四溴双酚A可被完全降解.反应初期,水样的急、慢性毒性迅速升高,原因主要是产生了毒性更高的有机中间产物;随着反应的进行,有毒中间产物被深度降解,急、慢性毒性均得到有效控制,且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毒性控制得更快、更显著.当臭氧投加量为0.12 mg/L时,急性毒性在反应20 min时即可被完全控制,慢性毒性在反应60 min也被控制至0.76 TU,反应后水样的急、慢性毒性均满足排放标准.反应过程中水样的致突变比均小于2.0,不具有基因水平的遗传毒性.降解机理分析表明,臭氧降解四溴双酚A主要包括脱溴、β位断裂、加成、去羟基化、甲基化等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