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2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随着城镇化程度不断提升,城市土地稀缺、城市人口增量与教育资源相对缺乏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集约化的土地使用策略形成必然趋势。以东莞滨海湾新区虎门镇远中学的校园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形成紧凑、高效、有机的功能组合,并拓展岭南建筑在当下环境下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熊志嘉  麦恒 《山西建筑》2015,(6):125-127
对广州地区传统竹筒屋自然通风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冷巷对风压通风的加强效果,并研究了天井进行风压通风以及热压通风的效果,同时总结了门、窗和隔断等建筑细节增强自然通风的巧妙设计方法,为同类通风技术设计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14.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位于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带,是岭南四大文化体系中广府文化的典型空间载体。研究目的为,在论证广府村落对岭南湿热气候的气候适应性基础上,探讨其空间与尺度的组织规律。方法上,在实测调研基础上,对相关案例的热环境与风环境进行数值模拟,论证其空间系统的气候适应性,并归纳总结其组织方式与尺度规律。进而,对村落的空间比例与密度分析,显示冷巷与院落的组合为湿热地区的高密度村落布局提供了一套有效的防热、通风策略,对村落内部的微气候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从而为本地区城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空间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从自然通风角度看广东传统建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浩 《住宅科技》2007,27(12):30-33
在介绍广东地区气候特点及自然通风机理的基础上,从规划布局、天井及楼井、冷巷及廊道、门窗及室内隔断设置等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广东民居的自然通风设计手法,并列举一些实例作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16.
艺术之根     
陈伯齐的建筑艺术人生,与故土有着十分深厚的联系。故乡的“举全村之力”的鼎力相助,固然保证了陈伯齐少年时代的成长;故乡的祠堂、冷巷、骑楼等建筑元素的特色,也一直在影响着陈伯齐的建筑理念;包括对建筑的地域性特色的密切关注,也与陈伯齐从小生长在处于亚热带地区的故乡有关。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广州近代居民构成单元--西关小屋的居住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借鉴其精华,用于现代住宅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周琪  汤莉 《山西建筑》2023,(3):36-39
传统冷巷是岭南地区建筑适应湿热气候环境而形成的设计手段,其利用被动降温策略一方面提升了环境的热舒适性,另一方面实现了节能减排的“低碳”效应。通过24 h的实地测量,对冷巷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全时段的分析;并利用Grasshopper平台将冷巷热舒适与建筑能耗整合到一个工作流中,实现了室内外热环境的耦合模拟分析;最后以建筑窗墙比为例,进一步量化研究了建筑围护结构对冷巷作用效果的影响,为传统冷巷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田春来  阎波 《建筑技艺》2020,26(8):120-122
冷巷技术作为我国传统民居中被动式节能技术的典型,能够起到良好的降温、遮阳和通风效果。通过挖掘传统冷巷的空间形态以及技术要点,结合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获奖方案,研究冷巷技术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中的设计应用。  相似文献   
20.
选取闽东传统合院布局的福州长乐"九头马"古民居群进行夏季热环境的实地观测。通过对民居基本单元和冷巷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及风速等气候数据的分析,结合对当地村民的生活经验探访和实地热舒适感受,提出结论:出于防风的考虑,闽东沿海传统民居较为封闭,这种情况下,基于气候适应和人体热舒适,民居群以夏季遮阳设计为主,自然通风设计为辅;门洞开口和门廊相通加强冷巷与民居院落的通风联系;周边的植被增加了冷巷和后天井的空气湿度;天井、冷巷、热缓冲空间等空间系统相互协调可有效改善民居热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