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7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50篇
电工技术   36篇
综合类   84篇
化学工业   209篇
金属工艺   123篇
机械仪表   190篇
建筑科学   517篇
矿业工程   105篇
能源动力   405篇
轻工业   42篇
水利工程   154篇
石油天然气   422篇
武器工业   12篇
无线电   4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9篇
冶金工业   50篇
原子能技术   40篇
自动化技术   3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9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目的探讨实时MR成像引导下在猪脑动脉内进行导管插管的可行性。方法选用10只美国产的雌性小型猪作为实验对象。经皮穿刺股动脉,在实时MR成像引导下,将3F主动追踪微导管分别插至双侧咽升动脉内。解剖其主动脉弓、头臂动脉、颈动脉和咽升动脉,用肉眼观察有无穿孔、夹层等损害。结果MR血管成像证实,猪主要由双侧咽升动脉在颅底形成微血管网供应脑的血供。在实时MR(rtMR)成像引导下,对10只猪双侧咽升动脉进行插管操作,均操作成功,单次操作费时为4~12min。所有实验动物的主动脉弓、头臂动脉、颈动脉和咽升动脉的内壁均光滑完整,未发现血管壁损伤。结论实时MR成像引导下,可以将导管迅速、准确地插至猪脑动脉。  相似文献   
902.
以新疆温泉水电站对外交通工程A标段交通洞开挖过程中进洞段出现的风积黄土不良地质围岩的开挖支护方法及施工工艺为依据,详细介绍了交通洞短进尺台阶开挖、超前注浆小导管结合钢拱架支护措施等特殊的开挖支护方法及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903.
海上钻井隔水导管导向孔位置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水深的增加,强风浪流会对钻井隔水导管的稳定性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需要设置和安装导向孔及扶正块以减少隔水导管承受的疲劳应力和涡激应力,延长隔水导管的使用寿命。文中在考虑隔水导管结构自重及其他所有外界载荷的作用的情况下,建立了安装导向孔情况下的海上钻井隔水导管力学分析模型。利用ANSYS软件对工程实例进行了优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文中所提出的隔水导管及导向孔计算模型具备广泛的适用性,能够为实际工程施工和管理提供可靠的理论保证,并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04.
根据光线追迹原理,研究用于端面抽运的大面阵激光二极管(LD)抽运源的耦合系统设计。结合当前大口径激光二极管阵列常用的空心导管型耦合系统,分别从耦合效率、抽运强度分布、抽运光传输等方面,讨论大口径激光二极管阵列耦合系统的一般设计准则,提出了将激光二极管阵列单元平面排布改为球面排布的办法。针对100 kW激光二极管阵列,将子阵列作球面排布后,仅用一空心导管来汇聚抽运光,这种设计获得了传输性能优良的大区域均匀分布的抽运场,抽运场起伏小于5%,抽运强度大于20 kW/cm2,耦合效率98%,有效抽运区域内效率达90%。  相似文献   
905.
为了研究30"隔水导管接头的稳定性,结合实际工况建立分析模型,利用ANSYS软件对隔水管接头进行稳定性分析,同时运用理论计算,得出隔水导管使用的安全系数,以保证海洋钻井隔水管接头各主要零部件在风、浪、流条件下及每口井的井身结构不同等条件时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906.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动力核心,其工作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飞机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如果将航空发动机看做"心脏"则航空发动机液压导管就犹如连接在心脏上的"动、静脉血管或是毛细血管",承担着航空发动机所需要的燃油、液压、冷气等的输送工作。一旦航空发动机液压导管发生破裂将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安全事故。文章将在分析航空发动机液压导管破裂原因的基础上就如何做好航空发动机液压导管破裂防控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907.
【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患儿最为安全、有效的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方式。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1 047例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肿瘤患儿,其中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436例,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611例。比较两组患儿的近、远期并发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PICC组并发症发生率21.2%(98/463):近期并发症 32例(导管末端位置异常10例,穿刺处机械性静脉炎17例,局部皮下血肿5例);远期并发症66例(导管阻塞及血栓形成25例、导管相关性感染20例,导管移位滑脱 16例,导管渗漏断裂5例)。TIVAP组并发症发生率5.6%(34/611):近期并发症13例(血肿3例,误穿动脉9例,夹闭综合征1例);远期并发症21例(导管阻塞及血栓形成3例、导管相关性感染13例,导管或泵体破裂渗漏3例,导管与血管壁粘连取出困难2例)。TIVAP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ICC组(P<0.05)。结论 TIVAP具有并发症少,安全耐用的优势。PICC则置入简便、无需麻醉,费用低,置入后能即刻使用的特点。两者均能显著减少患儿的疼痛并提高生活质量。故对于儿童肿瘤患儿,应根据个体化差异灵活选择合适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方式。

  相似文献   
908.
刘强  程英升  王永利 《工业加热》2018,(11):1031-1035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导管接触溶栓(CDT)过程中血浆D- 二聚体(D- D)、纤维蛋白原(FIB)值变化,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 2016年12月采用CDT治疗的18例急性LEDVT患者,溶栓前、开始后每隔8 h、结束时检测患者血浆D- D、FIB值。计算D- D峰值、上升速度,FIB下降速度,D- D增高时间及血栓溶解率并予疗效分级。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D- D、FIB值变化规律,D- D峰值与血栓量、D- D上升速度与血栓溶解率、D- D上升速度与FIB下降速度、D- D增高时间与血栓溶解率相关性。结果 18例患者平均血栓溶解率为78%,6例血栓完全溶解。疗效分级优、良13例(72.2%),未发生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中尿激酶剂量不变情况下D- D值先升后降,FIB值持续下降,尿激酶剂量减半后D- D值下降变缓,FIB值逐渐上升。D- D峰值与血栓量呈正相关(r=0.81,P<0.01),D- D上升速度与FIB下降速度呈正相关(r=0.49,P=0.04),D- D上升速度与血栓溶解率呈负相关(r=0.08,P=0.08);D- D增高时间与血栓溶解率呈负相关(r=-0.35,P=0.16)。结论 CDT治疗急性LEDVT过程中监测分析血浆D- D、FIB,有助于指导溶栓药物应用,延长溶栓时间,提高CDT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09.
【摘要】 目的 探讨患者体位改变对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导管头端位置的影响。方法 超声导引下床边穿刺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植入TIVAP。术后摄立位和卧位X线胸片确认导管头端位置,分别测量X线胸片上第一胸椎上缘至导管头端距离。通过两者长度测量差异和固定体表标志判断导管头端位置移动。结果 86例恶性肿瘤患者成功植入TIVAP。有71例体位由立位改变为卧位时TIVAP导管头端向足侧移位,平均移位(12.29±7.48) mm;13例向头侧移位,平均移位(5.00±3.79) mm;2例无变化。TIVAP导管头端位置在立位改变为卧位时有向足侧移位倾向,平均移位(-9.32±9.36) 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 1);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与导管头端位置变化程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VAP植入后导管头端位置会随患者体位变化发生改变,由立位变为卧位时导管头端易向心房内移动。
  相似文献   
910.
目的 探讨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 Ⅱ)行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封堵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例幼儿PMVSD病例,1例为3岁,心脏超声示膜部VSD,左室面缺损为5.5 mm,右室面分流口为2.3 mm,VSD上缘距主动脉瓣4 mm,另1例为2岁10个月,超声示膜部VSD,左室面缺损7.8 mm,分流口为2 mm,VSD上缘距主动脉瓣5.8 mm,均采用Duct Occluder II进行封堵。 结果 分别选择4 mm × 4 mm Duct Occluder II,5 F输送长鞘; 4 mm × 3 mm封堵器,4 F长鞘,均按常规建立动静脉轨迹后分别释放左盘面和右盘面,按常规释放,术后心脏超声和造影显示VSD封堵部位无残余分流,无主动脉返流,1例出现右房室瓣轻度返流;术后2 d行心电图检查无异常。 结论 幼儿PMVSD可选择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进行封堵,输送鞘小,对血管损伤小;术后近期无明显残余分流、无瓣膜反流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