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3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70篇
电工技术   88篇
综合类   115篇
化学工业   467篇
金属工艺   111篇
机械仪表   126篇
建筑科学   196篇
矿业工程   124篇
能源动力   33篇
轻工业   271篇
水利工程   90篇
石油天然气   752篇
武器工业   4篇
无线电   13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5篇
冶金工业   103篇
原子能技术   12篇
自动化技术   13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478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针对延长气田低渗透储层,通过制备交联剂、起泡剂、助排剂,筛选黏土稳定剂等酸性压裂液添加剂,研制出了一种以CMHPG作为稠化剂的酸性交联CO2泡沫压裂液,并对压裂液的相关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压裂液的泡沫质量为79.59%,半衰期为110 min;压裂液破胶液的黏度为1.19 mPa·s,残渣含量为273 mg/L,防膨率为90.61%,表面张力为24.51 mN/m,在80℃下滤失速率为9.8×10-4 m/min1/2,对储层的伤害率小于19.79%。该压裂液泡沫质量高,破胶彻底,残渣较低,防膨效果显著,对储层伤害小,现场应用携砂性能好,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2.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发现多个长9烃源岩邻近的下组合含油有利区,为推进该区下组合石油勘探,亟需深化长9烃源岩特征及生烃潜力研究。利用测井、录井和岩心资料,分析研究区长9烃源岩分布特征。应用岩石热解、总有机碳、干酪根显微组分分析及饱和烃色谱-质谱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等方法,研究长9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生烃潜力。结果表明,长91烃源岩在吴起、靖边、志丹、安塞等地区均有分布,厚度最大超20 m。长92烃源岩主要发育在甘泉—洛川地区,厚度最大超12 m。长9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来源于低等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处于成熟阶段,烃源岩生烃转化率高、生烃能力较强的区域主要为志丹—安塞地区。长9烃源岩多数为较好—好烃源岩,少数为优质烃源岩,具备较强的生烃能力和排烃能力,为伊陕斜坡延长组下组合石油聚集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3.
延长东部油区多为超、特低渗透油藏,储层渗透率低,绝大部分区块仍以天然能量开发为主,存在地层能量注水见效差、产量低、递减大等问题,给东部油区稳产造成较大的困难。在统计分析了延长东部油田储层渗透率及孔喉特征基础上,对储层非达西渗流特征进行室内实验,分析其启动压力梯度对不同渗透率储层注水开发的影响,并评价储层有效动用下限,认为在目前注水开发技术条件下,渗透率小于0.5×10~(-3)μm~2的储层其孔喉半径大多小于0.2μm,注水难以见效;渗透率(0.5~1.0)×10~(-3)μm~2的储层部分井能见效,但总体上注水见效差。  相似文献   
134.
表面活性剂驱是有效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方法之一,目前商业软件在评价表面活性剂驱时,未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及应力敏感等因素的影响,且计算速度较慢。针对上述问题,考虑了非均质性、启动压力梯度、应力敏感、吸附及界面张力效应等因素对表面活性剂驱开发效果的影响,进而对分流理论模型进行了修正,建立了适应于低渗透油藏的表面活性剂驱提高采收率快速评价模型。通过与商业软件Eclipse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新模型被应用于延长油田20个油藏的表面活性剂驱效果预测中,预测平均可提高采收率8.1个百分点,为延长油田提高采收率方法评价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35.
基于砂地比及岩性厚度对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延长组7段的源-储结构进行了系统划分,利用油井占比、有效充注强度和含油饱和度表征了不同源-储结构的含油性,揭示了源-储结构控制下致密砂岩油的差异富集机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延长组7段发育储夹源型、源储互层型和源夹储型3类一级源-储结构,其整体含油性依次降低,而在与其对应的9种二级源-储结构中以"厚储夹薄源型"、"厚储夹中源型"、"厚源厚储互层型"和"中源中储互层型"源-储结构的含油性最高。综合分析表明,受延长组7段3亚段黑色页岩和延长组7段1亚段+2亚段暗色泥岩供烃能力控制,不同源-储结构的纵向组合序列决定了供烃条件,其中,底部型源-储结构组合序列的供烃条件依次优于中间型和顶部型;致密砂岩油在异常压力驱动下沿剩余压力高值区向低值区充注,这使得剩余压力相对低的储夹源型和源储互层型源-储结构成为致密砂岩油聚集的有利部位,且充注强度随剩余压力的减小而增大;不同源-储结构内发育了类型和规模不同的裂缝系统,这使得以穿层高角度构造裂缝为主导的储夹源型源-储结构更有利于致密砂岩油垂向运移,而以层理缝、水平缝和层内低角度缝为主导的源夹储型源-储结构则限制了垂向运移距离,导致致密砂岩油在纵向上分布差异。最后,在储层非均质性控制下,致密砂岩油在孔隙度大于6%和渗透率大于0.02 mD的储层"甜点"内聚集,使得"甜点"发育的储夹源型和源-储互层型源-储结构内富集了大规模致密砂岩油,并在源-储结构"序(纵向组合序列)—压(异常压力)—缝(裂缝系统)—储(储层甜点)"的控制下呈现出6种不同的富集模式。  相似文献   
136.
长石次生溶孔是致密砂岩储层微-纳米级别孔喉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明确碱性长石溶孔发育特征及其对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的改造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6段3亚段(长63亚段)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能谱分析获取各类长石的钾、钠元素分布特征及组成特点;基于Image J软件对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及参数提取,分别对具有典型溶蚀特征的波状条纹长石和斑块状条纹长石进行图像分析和理论计算,提出了基于溶蚀强度参数评价储层溶孔对储集空间贡献程度的方法;定量评价了长石溶蚀对孔隙发育的影响,精准刻画了长石发育特征、溶蚀率及孔隙度贡献率等参数。图像分析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碱性长石溶蚀微孔主要由弱溶蚀作用形成,形态特征为条带状和蜂窝状,面孔率大小分布在2.06 %~35.20 %,平均值为13.99 %,因溶蚀作用形成的孔隙面积占比与碱性长石中K+富含区域面积大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7.
延长油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其地质构造形态总体呈为东翼宽缓、西翼陡窄的不对称大向斜,储层分布在延长组长6、长4+5、长2内.储层岩性为浅灰绿色长石砂岩,砂岩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较高,长7-长4+5储层以细砂岩为主,长2储层以细—中粒砂岩为主.储层岩石物理特征为致密砂岩.文章针对延长油矿含油储层的特征,建立形成单孔隙度测井系列为主的地层评价技术,包括单孔隙度测井交会图技术、曲线重叠技术、区域小层对比技术.该地层评价技术在地层对比、油层识别和沉积相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8.
崔文俊  彭朴 《油田化学》2008,25(1):17-22
在前言中讨论了驱油用磺酸盐的最佳结构和国内研发的石油磺酸盐、重烷基苯磺酸盐的结构、原料及使用中出现的问题.针对地质结构和物性复杂的胜利油田,研发了具有不同用途的3种多组分磺酸盐.一为稠油乳化降黏剂S-5,系单环芳烃(烷基苯)磺酸盐和多环芳烃(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的混合物,对稠油的乳化能力强,耐温耐钙镁离子,注入200℃的0.5%S-5水溶液使蒸汽驱后岩心采收率提高9%和10%,使岩心采收率比蒸汽驱提高19%左右.S-5已在胜利油田几个稠油区块伴随蒸汽注入或作为注蒸汽前置液使用51井次,使注蒸汽压力降低,产油量上升.二为高温泡沫驱油剂FS-411,系C20~C30混合高碳烷基磺酸盐,小试和中试产品在250℃填砂管中的阻力因子为市售发泡剂的2倍左右,在现河C20区块4口多轮次蒸汽吞吐井同时注入蒸汽、氮气和FS-411,使注蒸汽压力上升,该轮次生产周期延长,产油量增加,含水降低.三为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SL-7,以馏分油和烷基苯为原料,90℃下SL-7溶液和SL-7/HPAM溶液与胜利多种原油的界面张力均达到10-3 mN/m超低,二元复合驱的岩心采收率比聚合物驱高4.1%,将用于胜二区沙二某单元的二元复合驱.图1表11参16.  相似文献   
139.
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经综合分析表明:安塞油田坪北区199井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1砂组主要是发育在大型湖相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前缘亚相沉积。结合生产测试资料分析认为,该区块河口坝微相为油气储集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140.
镇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镇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成藏特征的分析有利于进一步认识该区单井产能普遍较低的真正原因。通过对构造及其演化特征、烃源岩、储层、盖层、圈闭条件和类型等的分析研究,认为镇泾地区内及附近烃源岩厚度大、丰度高、主力砂体发育且分布连续、保存条件好,这些均不是制约成藏的关键因素,而成藏的关键因素在于研究区内有效圈闭的存在与否。通过研究归纳出了该区砂体、构造、地层分布组合类型,为寻找有效圈闭指明了方向,认为该区油层主要分布在靠上倾方向由于岩性、物性变化形成的局部封堵带内。在对圈闭条件认识的基础上认为研究区在西北大部分地区不利于形成大的岩性圈闭,而在东南部因继承性构造鼻隆的存在,形成构造岩性圈闭体可能性大,是勘探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