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5篇
  免费   5篇
电工技术   7篇
综合类   32篇
化学工业   70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344篇
轻工业   168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17篇
一般工业技术   43篇
冶金工业   16篇
自动化技术   7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苏河设计酒店位于上海M50艺术创意园区内,比邻苏州河,远眺火车站。原为建于1938年的纺织厂职工宿舍,建筑共分三层。改造目标是建成一座以当代艺术为特色的微型精品酒店,其中一层将作为餐饮空间,二层为办公管理空  相似文献   
772.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最新展览"书中自有黄金屋——《帕科特》与当代艺术家们",于2月26日对公众开放。本展由UCCA与《帕科特》合作,展览标题引用自中国被认为是最具文学造诣的一代帝王宋真宗的诗句。  相似文献   
773.
罗致 《时代建筑》2007,(4):104-109
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新建的张江当代艺术馆以其文化介入的方式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文章通过对建筑的解读在建筑和城市方面展开了一些讨论,试图通过些论述进一步认识该馆在建筑和城市层面应对城市扩张和现代建造中所呈现的进步性及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74.
775.
6月展讯     
《现代装饰》2023,(4):12-12
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步入第十年之际,位于上海蟠龙天地的新馆于2023年5月17日落成,并携开幕首展“洄游(A Journey)”与公众见面。此次展览从余德耀基金会近1500件当代艺术收藏中,精选40余件中外艺术家的代表作品,以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影像等多种创作媒介,展开一段穿梭于时空长河的洄游之旅。此次展览不仅是一趟回溯艺术家创作的旅程,也是对余德耀美术馆基于收藏起步的创馆历史的回望。  相似文献   
776.
李弢  韩鹏 《丝网印刷》2023,(22):62-64
全球化浪潮下,文化的传播和共享更加迅速和深刻,当代艺术随之呈现出纷繁多样的形式和展现渠道。产品设计则需要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线,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为人类社会服务的角度作出改变。  相似文献   
777.
《现代装饰》2023,(3):12-12
活成行为艺术家就是去做那个所有人动作一致的时候,提前动员自己身上的潜能,创造出自己的行动,让集体动作变形的人。经过研究,我们发现行为艺术家身上保留了当代艺术能量最完整的基因。他们把生活和创作当成真事在发生。这就是行为艺术家们对艺术、生活的自我规定,让这个系统往往不知道该拿他们怎么办?无法审判他们,也不能释放他们。我们的身体是潜意识、即兴的最后底牌,也是感性现场的最前线。身体是我们的超验图示与生物编码的战场。他总是一边具身化一边编码化。  相似文献   
778.
《现代装饰》2023,(4):8-9
2023年5月20日至8月13日,龙美术馆推出十周年特展“缓步徐行”,由馆长王薇担任策展人,精选160余件(组)1970年代末以来的全球当代艺术。这也是自2022年10月呈现“存在于世”、“多重景观”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当代艺术大展。  相似文献   
779.
阮训苗 《上海包装》2023,(2):101-104
当代艺术的审美语言应用到现代商业视觉的相关创意设计中,既有利于丰富商品的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呈现和传播推广,也能给地方传统商业设计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新的视觉体验和发展。文章以东莞新商业视觉传达设计为例,论述当代艺术的审美“形式美”,通过对比进一步分析现代化商业视觉中呈现的当代艺术形式下引导、借鉴、融合的商业效果,旨在为能更好设计出具有“中国式”精神的东方美学特色作品,提供一定程度的视觉创意参考,从而推动东莞传统文化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80.
本文以当代艺术语境下的陶瓷雕塑的转型为视角,分析与探究中国传统陶瓷工艺与当代陶瓷雕塑融合的可能性,转型路径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传统”与“当代”二者的关系,文中明确提出:第一,构建新时代陶瓷雕塑的核心语言;第二,构建当代陶瓷雕塑的审美体系;第三,构建民族本体语言的当代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