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篇 |
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5篇 |
化学工业 | 1篇 |
机械仪表 | 1篇 |
建筑科学 | 8篇 |
能源动力 | 1篇 |
水利工程 | 3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篇 |
冶金工业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科学合理布设抚河流域综合治理监测点,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开展监测点布局优化研究,结合相对偏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开展布局优化合理性分析,提出抚河流域综合治理监测布局优化方案,在布设流域综合治理监测点时,在河流干流上中下游分别布设2个监测点,较大的支流在上游和下游分别布设1个监测点,较小的河流则在入干流处布设1个监测点。结果表明:抚河流域综合治理监测布局优化后,监测点由初始的40个减少为16个,减少幅度达60%;优化后监测点仍然覆盖了抚河流域上中下游、干支流和重要节点;优化后各类别、各指标之间相对偏差较小,优化前后各类别、各指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2.
为了根据来水情形确定年度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并对水量分配过程进行合理控制,提出了面向总量控制的水量动态优化分配方法。以抚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以流域余留期缺水量最小为目标,综合考虑用水区水量需求、控制断面流量要求等约束的水量优化模型,通过“预报-决策-执行-更新”的动态运行方式实现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实时调整。结果表明:在年内水资源由丰转枯时,各用水区的缺水率较传统调度下降了3.8%~25.3%;当年内水资源由枯转丰时,各分区余留期用水量始终控制在余留期总量控制指标之内。本方法得到的年度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能有效地适应年内不同来水情况,并能根据不同来水条件对供水行为进行激励或约束。 相似文献
23.
为了解变化环境下的流域未来气候要素变化趋势,以抚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该流域两个气象站的1961—2005年水文逐日气温、降水和NCEP再分析数据等资料,建立了SDSM降尺度模型,并对未来的温度与降水研究。将模型应用于CanESM2模式下3种RCP排放情景,得到了流域未来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SDSM模型对温度的模拟效果好于对降水的模拟效果,3种情景下未来温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最低温度上升幅度高于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上升幅度;各情景下增温幅度2080s>2050s>2020s,2080s平均增温3.0℃;未来降水总体表现为减少趋势,局部表现为震荡趋势,减少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其中5-6月降水减少量普遍较大,在30mm以上,而冬季降水量增幅在50~90mm;总体来说,抚河流域未来气温将持续上升,降水量呈现下降趋势,干旱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24.
25.
26.
为了获得正确、可靠的河川径流情势,有效开发利用河流水能资源,以抚河流域为案例,分析了抚河12个水文站的日均流量、最小日平均流量、最大(小)月平均流量、基流指数、小于或等于年均流量5%的持续天数、大于或等于90 d的日均流量、日均流量标准偏差、年均流量变异系数等10个变量的径流样本主成分,计算了主成分的贡献率、累计贡献率、得分和样本综合得分,评价了抚河干支流径流情势。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反映河川径流的阈值变幅、离散程度和对称状况,第二主成分反映河川径流的基流指数和变异系数,这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依次降低。这些研究成果旨在为河流管理部门了解不同干支流河川径流情势、规划流域水能资源开发方案和维持河流良好水环境等提供技术支持和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7.
28.
抚河流域水量分配原则及方法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解读抚河流域水量分配原则及方法,探讨基于民主协商原则下的水量分配综合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9.
30.
不同气候条件的抚河流域SWAT径流模拟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鄱阳湖水系的抚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抚河流域的SWAT模型,并对李家渡水文站的径流数据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于抚河流域的径流模拟。为了进一步验证模型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稳定性,分别选取连续丰水年(1975—1977年)和枯水年(1963—1965年)、连续高温年(1963—1965年)和低温年(1969—1971年)对模型进行验证。通过对气候变化条件下流域径流的模拟,率定期的决定系数R2与效率系数ENS均在0.85以上,验证期(1991—1998年)的R2与ENS均在0.80以上,说明构建的模型在极端气候年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