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通过解读柯布西耶建筑中视知觉呈现的不同策略,将之归纳为一个线索:通过制造“重叠,冲突与矛盾”来引发“思考”。以该线索审视王澍的建筑作品,发现其暗含的思维相似性,从而提供解读王澍建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2.
<正>当2012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余温未散之时,王澍的又一件作品已经悄然伫立在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内。在保护自然传统、保留文化多样的课题上,永远孜孜不倦的王澍,此次将目光集中到了距今几千年的我国古老建筑材料——夯土上。当全世界都在热衷挖掘新奇的建筑形式,寻求新型建筑材料的时候,只有少数人愿意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思考建筑的本源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需求。建筑是一种载体,做有生命力的建筑,是解决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建筑师王澍曾说过:对于活的 相似文献
63.
64.
建筑师土澍客串了一回“雕塑家”。可是,他把他的“雕塑”还是做成了“房子”。其间,王澍自己又获得了一些关于建筑的新的体验。 相似文献
65.
张永和与王澍作为当代中国建筑界举足轻重的两位建筑师,各具鲜明的创作风格及建筑思想。本文试以两位建筑师的二分宅和三合宅两个住宅建筑作品为出发点,分析并研究其创作中的异同之处。从思辨、归元、介入三个方面辨析张永和与王澍两位建筑师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66.
67.
本文采用解构主义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王澍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探寻其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建筑创作中。从研究的成果看,这种运用无疑是一种解构的处理手法。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中国乃至世界进行符合时代特色的地域创作产生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8.
今年的2月份,是中国建筑界历史上值得记载的一个时间,因为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和世界建筑界最高奖项都在这个月第一次花落建筑界。真是“福无双至今月至”,吴良镛院士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奖的消息在业界引起的兴奋尚未平息,王澍,这个在中国并未有绝对影响力的建筑师获普利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犹如一枚核弹,带来了更大的蘑菇云。 相似文献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