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篇
建筑科学   9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2012年2月28日,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的颁奖典礼将于2012年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72.
《四川建筑》2012,32(3):89-89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第一个荣获该奖项的中国人。王澍目前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并和妻子陆文宇经营自己的“业余建筑工作室”。  相似文献   
73.
【声音】     
王澍(2012普利兹克奖获得者) 当你看到到处都在拆老的建筑,有那么多的材料,原来非常有尊严地在老的建筑上,忽然变成了像垃圾一样被扔在地上的时候,如果我没有反应,那说明我不是当代人,  相似文献   
74.
建筑师土澍客串了一回“雕塑家”。可是,他把他的“雕塑”还是做成了“房子”。其间,王澍自己又获得了一些关于建筑的新的体验。  相似文献   
75.
刁游 《建筑技艺》2022,(S1):226-229
通过解读柯布西耶建筑中视知觉呈现的不同策略,将之归纳为一个线索:通过制造“重叠,冲突与矛盾”来引发“思考”。以该线索审视王澍的建筑作品,发现其暗含的思维相似性,从而提供解读王澍建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6.
《Planning》2018,(6)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的今天,现代建筑已成为城镇建筑的主流。一些中国建筑师热衷于学习西方,建设所谓的"现代建筑",而忽视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这说明了一些人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自信。2012年,世界建筑界公认的针对建筑师个人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花落中国,建筑师王澍获此桂冠,这说明其设计理念和作品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奠定了中国建筑师在世界建筑领域的话语权。在此背景下,该文主要研究王澍建筑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思想,希望让更多人了解王澍的设计理念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77.
金鑫 《建筑师》2021,(1):26-33
文本、结构、类型学的观念贯穿了中国建筑师王澍的理论、设计以及教学实践.随着王澍作品影响力的扩大,其博士论文《虚构城市》的核心观念"语言隐喻"也从一个个人理论立场发展成了一种集体建筑文化.本文通过话语、建筑形式分析等综合手段对这种建筑文化进行评介,并着重讨论了其中3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语言隐喻的模式问题;类型学的内涵问题;类比的认识论问题.本文指出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语言模型在王澍的理论写作中同时存在,两相冲突;王澍类型学设计实践的开放文本性质未能引起评论界足够重视;语言隐喻延伸至王澍在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系的研究生教学活动且成果颇丰,但王澍及其后学较少对隐喻在建筑研究文化中的正当性提供严格的方法论解释.本文在作为一种研究文化的"虚构城市"未完结处立论,并指出它20年前的承诺——为建筑研究文化的想象力正名——似乎还未完全兑现.  相似文献   
78.
金鑫  蒋敏 《建筑学报》2022,(12):106-112
首先,通过投影机制比较,指出斜向与轴测两种平行投影的异同。其次,以王澍1980-2010年代的设计制图为线索,探讨其平行投影画法的关键转变,并解释画法转变与“从局部开始”的空间组织策略的关联。最后,对王澍的滕头案例馆(2008-2009)、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二期(2004-2008)设计草图展开分析,指出拼贴与重构是王澍化解几何投影同质性、建构非透视性空间的手段。  相似文献   
79.
刘琳璠 《建筑师》2022,(6):27-34
文章通过梳理王澍写作中“自然”这一母题,并对照其近期建筑项目,阐述自然这一宽泛概念在王澍设计中的转化和表达。文章细分出王针对自然解读的三个层面,通过“江山”“景观”和“道法”作为概念的延展,引申出王在其理论与实践中对于表象世界、身体经验和内部结构的总结与思考。文章同样关注王澍在对于自然论述中的主要参照物古代山水画的解读,并试图论证山水画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在王的建筑设计中从技法到概念的引申。通过分析,文章质疑其符号性和语义性在两种艺术转译中的主导性作用。以王澍的实践为例,笔者鼓励更多不拘泥固有标准的丰富的创作形式和思考,从而促进文脉在当代实践中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0.
顺应自然,融入自然一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有的气息.本文中将对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进行解读.探析在王澍在源于自然生活状态的建筑营造活动中,试图唤回一种逐渐被淡忘的自然情怀,寻找一条传统与现代和谐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