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29篇 |
免费 | 378篇 |
国内免费 | 19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81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970篇 |
化学工业 | 588篇 |
金属工艺 | 391篇 |
机械仪表 | 1073篇 |
建筑科学 | 323篇 |
矿业工程 | 17篇 |
能源动力 | 418篇 |
轻工业 | 142篇 |
水利工程 | 212篇 |
石油天然气 | 208篇 |
武器工业 | 53篇 |
无线电 | 56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677篇 |
冶金工业 | 228篇 |
原子能技术 | 26篇 |
自动化技术 | 9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158篇 |
2022年 | 213篇 |
2021年 | 309篇 |
2020年 | 167篇 |
2019年 | 174篇 |
2018年 | 67篇 |
2017年 | 133篇 |
2016年 | 159篇 |
2015年 | 210篇 |
2014年 | 512篇 |
2013年 | 399篇 |
2012年 | 410篇 |
2011年 | 372篇 |
2010年 | 311篇 |
2009年 | 352篇 |
2008年 | 324篇 |
2007年 | 275篇 |
2006年 | 245篇 |
2005年 | 192篇 |
2004年 | 182篇 |
2003年 | 204篇 |
2002年 | 164篇 |
2001年 | 165篇 |
2000年 | 142篇 |
1999年 | 101篇 |
1998年 | 112篇 |
1997年 | 165篇 |
1996年 | 128篇 |
1995年 | 144篇 |
1994年 | 116篇 |
1993年 | 101篇 |
1992年 | 89篇 |
1991年 | 111篇 |
1990年 | 76篇 |
1989年 | 51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殷浩澍 《机械工人(热加工)》2007,(2):13-16
一、概述
船舶工业是我国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产业之一。近年来,国际船舶市场空前兴旺,呈现了30年不遇的高峰期,中国船舶工业紧紧抓住了造船市场这一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段,在多年积累和努力的基础上,跨越式地提升了造船能力。2006年,我国造船业继续保持了强劲增长的态势,全国造船完工量达1400万载重t,同比增长16%,再创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32.
33.
本文介绍了一种船舶自动航行时,使推进能量消耗为最小的控制指标,它同目前存在的各种指标相比,具有一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34.
本文以无人船舶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中的现场总线技术为研究内容,在对船舶自动控制系统组成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从数据传输机制角度指出传统自动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与船舶自动控制系统相匹配的现场总线模型,显著提升无人船舶自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以推动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与在无人船舶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35.
杨正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2,(12):180-183
本文采用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手段,充分利用视频资源实现对船舶身份以及航行行为的自动识别。对于船舶身份识别,采用了基于YOLO V3的船名定位技术以及基于CRNN的船名识别技术;对于船舶超重判别,采用了基于Faster R-CNN的系船柱定位技术以及船水分界线定位技术;还采用了船舶轨迹数据成链以及动静态数据融合技术。通过上述一系列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水面监管的效率,解决了调查取证、追查回溯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36.
杨素枚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7,(10)
船舶内装是一项综合的工程,涉及整个造船的各个专业,且对其工艺和材料具有一定的要求,要符合现代造船"安全性、稳定性、经济型、舒适性"的理念.本文就国内外船舶内装工艺和材料现状进行了探讨,对未来船舶的发展提出了展望.对以后造船事业提供一些理论上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7.
38.
39.
40.
非定常流Weis-Fogh机构在零航速减摇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Weis-Fogh机构的仿生机构可以在零航速下产生升力,因此可以用来进行零航速减摇.基于势流理论建立的Weis-Fogh机构升力模型忽略了翼缘的分离涡对翼的作用,所以不能更好地模拟实际流场.因此基于点涡模型建立Weis-Fogh机构升力模型,并对Weis-Fogh机构张开时所产生的升力进行了数值计算.通过对有分离涡的Weis-Fogh机构升力和没有分离涡的Weis-Fogh机构升力之间的对比,发现前者产生的升力远大于后者.最后同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证明该点涡升力模型可以更好地模拟翼上产生的升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