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396篇 |
免费 | 2047篇 |
国内免费 | 145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438篇 |
综合类 | 2074篇 |
化学工业 | 2954篇 |
金属工艺 | 1181篇 |
机械仪表 | 1058篇 |
建筑科学 | 2377篇 |
矿业工程 | 1068篇 |
能源动力 | 407篇 |
轻工业 | 1422篇 |
水利工程 | 837篇 |
石油天然气 | 2032篇 |
武器工业 | 312篇 |
无线电 | 227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242篇 |
冶金工业 | 819篇 |
原子能技术 | 744篇 |
自动化技术 | 265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541篇 |
2023年 | 749篇 |
2022年 | 974篇 |
2021年 | 1064篇 |
2020年 | 1013篇 |
2019年 | 806篇 |
2018年 | 474篇 |
2017年 | 644篇 |
2016年 | 752篇 |
2015年 | 771篇 |
2014年 | 1393篇 |
2013年 | 1196篇 |
2012年 | 1342篇 |
2011年 | 1359篇 |
2010年 | 1262篇 |
2009年 | 1232篇 |
2008年 | 1483篇 |
2007年 | 1167篇 |
2006年 | 991篇 |
2005年 | 989篇 |
2004年 | 906篇 |
2003年 | 681篇 |
2002年 | 557篇 |
2001年 | 530篇 |
2000年 | 357篇 |
1999年 | 361篇 |
1998年 | 340篇 |
1997年 | 315篇 |
1996年 | 303篇 |
1995年 | 263篇 |
1994年 | 233篇 |
1993年 | 180篇 |
1992年 | 188篇 |
1991年 | 127篇 |
1990年 | 120篇 |
1989年 | 136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59年 | 3篇 |
195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对超临界压力CO2在高雷诺数条件下的垂直圆管(d=2 mm)内向上流动时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热流密度、质量流量、进口温度、压力、浮升力和热加速等因素对壁温和换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热流密度比较高的情况下,向上流动时会出现局部换热恶化现象;质量流量的提高会消除或推迟换热恶化的发生;不同的进口温度对换热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压力的提高会降低换热恶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92.
93.
为了建立更精确的电动公共客车充电负荷模型,对起始荷电状态和起始充电时间的概率分布和抽样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针对概率分布,提出采用边界核的自适应非参数核密度估计算法,该方法无需概率分布的任何假设,能有效解决边界偏差和缺乏局部适应性的问题,从而提高了起始荷电状态和起始充电时间概率分布的准确度和适应性。其次针对抽样环节,提出结合三次样条插值法的改进拉丁超立方抽样算法,该方法不仅可以解决累积分布函数的反函数较难求解的问题,而且具有准确度高、抽样规模小等优点。最后,以这两种算法为基础,建立电动公共客车充电负荷模型,并将其与实测数据和传统参数估计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法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4.
浙江省地闪密度图的绘制方法及其有效性验证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为绘制、研究浙江省地闪密度分布图,选取浙江省雷电定位系统积累的2004~2006年雷电定位系统监测数据为研究样本,提出了利用海量雷电自动监测数据绘制出高分辨率地闪密度图的方法—网格法;依据网格的地闪密度值采用自然分割法将全省区域划分为5级雷区,最终形成了浙江省1km分辨率5级分色地闪密度图。通过分析浙江省地形情况,得出了地闪密度空间分布与地形季风相关性较强的结论;通过分析2004~2006年浙江电网雷击故障点与各级雷区的位置相关性,得出了故障次数与雷区等级正相关的结论,从而验证了地闪密度图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5.
为提高电力信息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的精度,提出一种基于改进人工蜂群(IABC)算法和密度峰值聚类(DPC)算法优化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电力信息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方法。首先,引入改进密度峰值聚类(IDPC)算法对人工蜂群(ABC)算法的种群空间多样性进行聚类分析,重新定义个体更新机制以提高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然后,构建分类RBF神经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模型,利用IDPC算法对输入指标数据进行聚类分析,采用IABC算法对分类拓扑结构和参数学习过程进行优化,得到输入评估指标与输出安全态势值的最佳映射关系。最后,通过实例仿真证明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6.
97.
李权斌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6,42(3):134-136
介绍了U型振荡管密度仪测定原油密度的方法、原理,以及实验中应注意的混样、进样、测定和结果计算等环节。将原油样品注入清洁、干燥的控温U型样品振荡管中,振荡管的振动频率随着振荡管中样品质量不同而变化,通过由已知密度的标准物质得到的校正数据可测定原油样品的密度。 相似文献
98.
针对厚松散层薄基岩条件下的围岩运移规律研究大多采用建立力学模型、数值计算等理论研究手段,缺乏基于现场动态实测的研究。微震监测技术近年来在矿井动力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但基于微震监测技术的厚松散层薄基岩条件下的围岩破坏规律研究较少。针对上述问题,以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赵固一矿160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选用孔-巷联合台网布置方式,构建高精度微震监测系统,基于微震监测结果对厚松散层薄基岩条件下大采高工作面围岩动态破坏规律进行研究。根据围岩累计释放能量,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分析微震事件的能量密度,以达到研究围岩裂隙发育状况的目的。分析结果表明:顶板最大破坏高度达87.8 m,底板最大采动破坏深度达21.7 m,最大值均出现在工作面回采见方阶段,该阶段顶板突水危险性最高;见方阶段顶板承载岩梁破坏,出现异常来压,顶底板及超前破坏程度加剧,验证了应力击穿效应的存在;距工作面顶板48.3 m处的砂质泥岩为顶板隔水关键层,距顶板67.7 m的粉砂岩为击穿控制层,距底板26.6 m的砂质泥岩为底板隔水关键层。通过底板钻孔窥视对微震监测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见方区域底板破坏深度大于18 m,其他... 相似文献
99.
100.
针对传统人工取样检测堆场矿石品位存在效率低、时效性低、安全性差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无线电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卸矿站矿石品位自动检测方法与系统。采用激光扫描(LMS)技术对车厢矿石体积进行精准测量,通过RFID技术识别来矿车辆,结合矿车横断面数据计算矿石密度;构建矿石密度-品位回归模型,并根据关系曲线得到相应矿石的品位。蒙库铁矿的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每年能为矿山节省人工和化验费用约57.7万元,同时自动检测系统能实现出矿品位、矿石量的快速与量化评价,为矿山合理开采和选矿提供指导,对于提高矿山运转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