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69篇
  免费   3747篇
  国内免费   1878篇
电工技术   8060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3411篇
化学工业   876篇
金属工艺   680篇
机械仪表   2262篇
建筑科学   7209篇
矿业工程   987篇
能源动力   1518篇
轻工业   342篇
水利工程   1269篇
石油天然气   632篇
武器工业   267篇
无线电   1363篇
一般工业技术   2408篇
冶金工业   1254篇
原子能技术   137篇
自动化技术   3618篇
  2024年   179篇
  2023年   451篇
  2022年   838篇
  2021年   938篇
  2020年   1056篇
  2019年   852篇
  2018年   876篇
  2017年   1107篇
  2016年   1139篇
  2015年   1326篇
  2014年   2105篇
  2013年   1735篇
  2012年   2320篇
  2011年   2607篇
  2010年   1940篇
  2009年   2021篇
  2008年   1897篇
  2007年   2187篇
  2006年   1980篇
  2005年   1648篇
  2004年   1303篇
  2003年   1131篇
  2002年   869篇
  2001年   742篇
  2000年   593篇
  1999年   536篇
  1998年   313篇
  1997年   317篇
  1996年   272篇
  1995年   219篇
  1994年   181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64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6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4篇
  1960年   7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预应力筋的优化布置是大内跨小边跨的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合理设计计算的关键.为满足控制截面承载力最大的需要,以往常将大跨所需预应力筋布置为连续曲线,并按水平直线延伸通过其相邻的两小跨,按这种布置方式仅使大跨内产生竖向向上的预应力等效荷载,可较好平衡大跨的竖向外荷载;而若将大跨及相邻的两小跨统一考虑,预应力筋按连续曲线布置,张拉产生的预应力等效荷载不但可有效平衡大跨的竖向外荷载而且也可平衡小跨的竖向外荷载,可以使荷载平衡得到优化实现.以一典型工程为例,分析了在相同条件下两种预应力筋布置过程中张拉引起的综合弯矩、主弯矩和次弯矩的分布和量值上差异,比较了两类布筋形式对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结果的影响,验证了对大内跨小边跨框架结构统一考虑后整体上按三段连续正反抛物线预应力筋布置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2.
异构云数据中心各类服务器的控制成本和性能上的差异将影响其运维管理成本及QoS博弈平衡关系,针对任务序列强度具有的时效性,提出了任务序列强度感知的大规模任务调度模型。依据当前到达数据中心的任务序列的强度以及集群中服务器的当前状态,在任务调度中强调节约服务器运维管理成本和各服务器负载均衡的基础上实现优化数据中心对任务序列处理的平均响应时间和系统的吞吐量。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验证了集群服务器控制模型在任务调度中的可信度大于95%,同时通过与当前应用广且具代表性的算法——最短任务优先,公平分发机制进行比较分析,其效果是三者中最好的,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3.
针对海上浮式装置力学分析中选用不同截止频率阈值得到重构的冲击载荷对结构响应结果有较大影响的问题,采用变分模态分解(Variable Mode Decomposition, VMD)方法得到冲击载荷各本征模态函数、对应频谱的特征频率和最大加速度幅值。选取不同的截止因数,重构得到不同的冲击载荷。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当截止因数为0.01时,重构的冲击载荷动力学响应与原始冲击载荷动力学响应基本保持一致;在保证足够的安全裕度的前提下,当截止因数选0.20时,可获得更低的截止频率。  相似文献   
64.
Cloud computing is an emerging technology in whic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ources are virtualized to users in a set of computing resources on a pay‐per‐use basis. It is seen as an effective infrastructure for high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Divisible load applications occur in many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However, dividing an application and deploying it in a 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 face challenges to obtain an optimal performance due to the overheads introduced by the cloud virtualization and the supporting cloud middleware. Therefore, we provide results of series of extensive experiments in scheduling divisible load application in a Cloud environment to decrease the overall application execution time considering the cloud networking and computing capacities presented to the application's user. We experiment with real applications within the Amazon 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 Our extensive experiments analyze the reasons of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a theoretical model and the reality and propose adequate solutions. These discrepancies are due to three factors: the network behavior, the application behavior and the cloud computing virtualization. Our results show that applying the algorithm result in a maximum ratio of 1.41 of the measured normalized makespan versus the ideal makespan for application in which the communication to computation ratio is big. They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is effective for those applications in a heterogeneous setting reaching a ratio of 1.28 for large data sets. For application following the ensemble clustering model in which the computation to communication ratio is big and variable, we obtained a maximum ratio of 4.7 for large data set and a ratio of 2.11 for small data set. Applying the algorithm also results in an important speedup. These results are revealing for the type of applications we consider under experiments. The experiments also reveal the impact of the choice of the platforms provided by Amaz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pplications under study. Considering the emergence of cloud computing for high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the results in this paper can be widely adopted by cloud computing developers.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65.
利用状态空间平均方法建立了Buck变换器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电容和电感的串联等效电阻,仿真结果与电路模型的仿真结果基本一致,其准确性较高;基于该数学模型,分别设计了PID控制和PWM滑模控制,滑模控制基于二重积分滑动面,并利用了电流信息。仿真结果表明,在负载突变情况下,基于二重积分滑动面的PWM滑模电流控制具有更好的动态响应特性和稳态误差调节特性。  相似文献   
66.
针对LLC负载1 MHz超高频感应加热电压型谐振逆变器并联运行中,串联不同电感时逆变器的工作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探究逆变器换流角度以及LLC品质因数的变化,对逆变器输出电压存在差异时换流角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得出1 MHz的电压型谐振逆变器在存在电感差异、电压差异时换流角度是较小的,可以保证逆变器工作在小感性换流状态。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7.
作为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新兴应用,渲染有着计算密集和数据密集的应用特征,如何提高渲染农场的效率进行大规模快速渲染,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对渲染农场的国内外应用现状作了介绍,阐述了渲染农场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针对渲染农场在优化作业调度算法、改善负载均衡策略以及完善渲染管理平台等三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比较.探讨和总结了在云计算背景下渲染农场在渲染作业调度策略、异构集群渲染任务分发算法、基于云模式的渲染农场新架构和负载均衡策略这四个方面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8.
研究了在自组织网络环境下CSMA/CA协议的能量消耗性能,并与传统的CSMA协议能耗性能进行比较.阐述了自组织网络中的隐藏终端和暴露终端问题,并分析CSMA/CA协议相对传统CSMA协议对该问题进行的改进.仿真结果表明,相对非坚持CSMA协议,CSMA/CA协议能够获得的能量效率更高,并且对网络负载的敏感性更低,在网络负载较高时也具有较高的能量效率.  相似文献   
69.
针对当前无法分析MEMS多层薄膜结构中热应力的现状,通过修正Suhir.E提出的双金属带热应力分布理论,提出了MEMS多层薄膜结构的热应力分布模型,该模型适用于评估MEMS多层结构中热应力分布规律,同时为采取合理措施减小应力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温度载荷作用下,多层薄膜结构中将产生正应力、剪应力和剥离应力的作用,应力变化主要集中在界面端处。其中,正应力分布于各层内,随与中心点距离的增大呈指数减小,在端面处急剧减小至最小值;剪应力和剥离应力则主要分布于各层界面上,随与中心点距离的增大呈指数增大,在界面端处达到最大值。最后,开展了由四种材料(玻璃、铬、铜、镍)组成的多层薄膜结构的热力学仿真分析,验证了所建立解析模型的正确性,以及各应力在多层结构中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70.
为了解决传统负载均衡技术应用到云计算环境中引发的新问题,提出一种云环境下基于LVS集群分组负载均衡算法。该算法首先根据硬件性能计算各节点的权值,将性能相同(或近似相同)的服务器分为一组,每组节点数量相等(或近似相等),负载均衡器定期地收集各节点CPU、内存、I/O、网络利用率以及响应时间,动态改变节点的权值,使用改进算法选择该组内最佳节点,并计算节点的综合负载和组负载。最后再次使用改进算法由组负载均衡器选择集群最佳节点,并进行任务请求的合理分配,从而解决因并发量过大而引起的时延等问题。实验结果表明,与加权轮询算法(WRR)和加权最少连接算法(WLC)相比,本算法能够在并发量较大的情况下维持较短的响应时间和较高的吞吐率,使集群负载更加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