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894篇 |
免费 | 2644篇 |
国内免费 | 102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64篇 |
技术理论 | 9篇 |
综合类 | 2688篇 |
化学工业 | 848篇 |
金属工艺 | 213篇 |
机械仪表 | 637篇 |
建筑科学 | 7989篇 |
矿业工程 | 187篇 |
能源动力 | 157篇 |
轻工业 | 1980篇 |
水利工程 | 168篇 |
石油天然气 | 278篇 |
武器工业 | 124篇 |
无线电 | 208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844篇 |
冶金工业 | 276篇 |
原子能技术 | 93篇 |
自动化技术 | 742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504篇 |
2023年 | 523篇 |
2022年 | 706篇 |
2021年 | 812篇 |
2020年 | 911篇 |
2019年 | 720篇 |
2018年 | 512篇 |
2017年 | 524篇 |
2016年 | 531篇 |
2015年 | 661篇 |
2014年 | 1509篇 |
2013年 | 1171篇 |
2012年 | 1570篇 |
2011年 | 1703篇 |
2010年 | 1446篇 |
2009年 | 1548篇 |
2008年 | 1605篇 |
2007年 | 1746篇 |
2006年 | 1493篇 |
2005年 | 1223篇 |
2004年 | 1096篇 |
2003年 | 843篇 |
2002年 | 649篇 |
2001年 | 517篇 |
2000年 | 460篇 |
1999年 | 354篇 |
1998年 | 235篇 |
1997年 | 173篇 |
1996年 | 135篇 |
1995年 | 126篇 |
1994年 | 93篇 |
1993年 | 79篇 |
1992年 | 71篇 |
1991年 | 49篇 |
1990年 | 49篇 |
1989年 | 37篇 |
1988年 | 46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27篇 |
1984年 | 26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5篇 |
1976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特殊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是采用特殊的方式对一些特殊的儿童进行各方面的教育,而特殊教育学校就是根据这些教育的特点和需要而设计的场所环境。本文从特殊教育学校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原则入手,以两所特殊教育学校为例来阐述其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3.
104.
深入认知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的影响效应,是街道环境优化与城市更新的基础。但多数研究忽略了二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难以有效指导设计实践。基于多源大数据测度街道活力与建成环境,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分析其非线性效应,并针对不同类型街道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提升开发强度是促进街道活力的最有效措施;2)建成环境要素对街道活力的影响表现出非线性特征,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街道活力才会有效提升;3)街道环境要素的综合设置应考虑其交互效应,一个要素的影响会随着另一个要素的变化被放大或缩小;4)老城区、商务片区、工业与区域交通设施周边区域及景观性街道的活力形成机制存在显著差异。相关规律可为街道的精细化设计提供人本尺度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5.
106.
公园是城市中最优质的公共开放空间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科学研判人地影响下公园的配置特征,可为新时代推进中国“公园-用地-人口”统筹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以中国建制市为研究单元,基于建设用地和人口两大视角,从总量、格局、个体3个层次,探究1981—2016年全国与不同用地、人口结构城市公园配置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我国公园配置由“提升密度”到“提升规模”,整体呈“以地推动、与人脱节”的规律,其中公园率具有较好发展趋势,人均公园面积高速增长但不可持续;2)各结构城市差异化配置明显,高人均用地水平、低密度、小城市普遍趋于“高密度、小规模”配置公园;低人均用地水平、高密度、特大城市人均公园面积长期处于不理想状态。基于人地双标准对公园配置进行了多维度、长时期、大范围的考察与分析,以期为系统完善公园配置“因地因人”导向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7.
108.
109.
城市综合公园是城市人居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城市公园与居民的关系,在满足公园服务功能的同时保障公园自身的良性环境,是当今城市公园建设的重要课题。以上海世纪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游客轨迹数据和补充问卷调研分析了游客游憩偏好。结果显示,受景观资源不均衡分布的影响,游览路径表现出主路聚集、区域分散的现象;停留空间与游客需求相关,其中老年、中青年和家庭3类典型游客的主要停留节点分别是休憩服务设施、公园植物景点和游乐活动场所。针对环湖区域游客集中的问题,从亲水因素的角度开展分析,发现景观和设施资源分配的不均导致游客对空间亲水性的依赖差异。结合游客群体的游憩偏好特征,重点针对老年和中青年游客提出了公园管理和场地更新建议,助力解决临水区域游客压力过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