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126篇 |
免费 | 1719篇 |
国内免费 | 627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783篇 |
综合类 | 1418篇 |
化学工业 | 4107篇 |
金属工艺 | 1531篇 |
机械仪表 | 550篇 |
建筑科学 | 1399篇 |
矿业工程 | 1303篇 |
能源动力 | 1596篇 |
轻工业 | 314篇 |
水利工程 | 178篇 |
石油天然气 | 667篇 |
武器工业 | 103篇 |
无线电 | 26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947篇 |
冶金工业 | 11613篇 |
原子能技术 | 29篇 |
自动化技术 | 6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2篇 |
2023年 | 197篇 |
2022年 | 547篇 |
2021年 | 556篇 |
2020年 | 601篇 |
2019年 | 398篇 |
2018年 | 386篇 |
2017年 | 627篇 |
2016年 | 798篇 |
2015年 | 741篇 |
2014年 | 1673篇 |
2013年 | 1205篇 |
2012年 | 1819篇 |
2011年 | 1894篇 |
2010年 | 1376篇 |
2009年 | 1397篇 |
2008年 | 960篇 |
2007年 | 1533篇 |
2006年 | 1448篇 |
2005年 | 1397篇 |
2004年 | 1074篇 |
2003年 | 1025篇 |
2002年 | 913篇 |
2001年 | 877篇 |
2000年 | 740篇 |
1999年 | 736篇 |
1998年 | 478篇 |
1997年 | 454篇 |
1996年 | 349篇 |
1995年 | 366篇 |
1994年 | 277篇 |
1993年 | 163篇 |
1992年 | 125篇 |
1991年 | 93篇 |
1990年 | 72篇 |
1989年 | 46篇 |
1988年 | 26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冶南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冶南村,面积约1.2 km2,考古年代为西汉。采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EDX)、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仪(SEM-EDS)、金(矿)相显微镜等对冶南遗址采集的6个炉渣和2个金属铁块进行了基体成分和显微组织检测分析。结果表明,6个炉渣样品为硅钙铝系低铁渣;2个铁块样品为熟铁,可能是生铁炒钢产品。判断该遗址为生铁冶炼遗址,同时也是生铁炒钢遗址。该遗址是目前山西地区确认的第一处大型生铁冶炼及炒钢的汉代官铁遗址。 相似文献
62.
避免出料管破裂或断裂是保证核废料高放废液玻璃固化进程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建立力学模型,分析了服役工况下不同因素对出料管的受力作用及应力大小。结果表明,熔融高放废液玻璃固化料静水压力作用和玻璃固化料及出料管自重作用导致的出料管最大拉应力,远小于出料管不同服役温度时对应的拉伸强度,其对出料管破裂风险影响极低。出料管在停止出料阶段,同时承受固化料对其作用的静水压力和内外壁温差导致的热应力叠加作用,由此导致的最大拉应力分布在出料管内壁,且足以对出料管产生明显不利影响。通过对出料管内、外径进行优化设计,可降低服役过程中导致的最大拉应力值,从而保障出料管的安全可靠应用。 相似文献
63.
为解决赤水河源头流域(云南段)历史遗留硫磺冶炼废渣40多年无序堆积导致流域水体持续酸化的污染问题,通过对“自然衰减”“异位修复”“风险管控”等治理途径分析,提出“风险管控+生态修复”模式开展了该区域内酸性废渣和废水的示范工程治理。在查明治理区域污染因子的基础上,采取“废渣防流失、复合阻隔控制、适生植物配比、污水收集处理和运行监测管理”的集成风险管控技术,分析工程实施前、实施中和实施后的固废属性,以及地表水、地下水和废渣渗滤液中污染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投加0.35%~0.65%比例生石灰条件下,固废属性从第Ⅱ类一般工业固废改性为第Ⅰ类一般工业固废;工程完工时,地下水pH即可达标,硫酸盐超标倍数从最大5.3倍削减至1.2倍;工程实施3个月后,渗滤液pH稳定达标,硫酸盐超标倍数从最大3.2倍削减至1.7倍;工程实施7个月后地表水pH达标。基于风险管控的历史遗留硫磺冶炼废渣综合治理,能够满足管控目标,并初步完成了技术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5.
介绍了金峰铜业有限公司双侧吹熔池熔炼工艺试生产情况,列举了主要的生产数据和技术经济指标,总结了工艺的特点。 相似文献
66.
67.
Influence of Conductivity of Slag on Decarburization Reactio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y altering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lag, the decarburization reaction of Fe3+-based slag withFe-C droplet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lot of free electrons and holes exist in the slag containing transition metal oxides (such as TiO2 and Fe2O3). So electronic conduction in the slag increases. Finally, it led to the increment of the decarburization reaction rate between slag and Fe-C droplet, and mass fraction of carbon remaining indroplet decreases to a lower level. 相似文献
68.
田辽岭冶铜遗址位于广西容县容西乡西山村,面积约0.12 km2,考古年代属汉唐时期。对取自该遗址的18个炉渣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SEM-EDS)方法进行成分分析;对其中2个炉渣样品采用变形法进行熔点测定。检测结果表明,该遗址采炼铜铅多金属矿石,使用“氧化矿—铜”工艺冶炼红铜。该遗址冶炼温度高,铜渣分离较好,该遗址冶炼技术比较成熟。 相似文献
69.
由于当前铜冶炼工艺产生的铜渣铜含量比较高,采用传统的电炉贫化技术分离铜液滴时间长、回收率低,因此引入超重力技术对贫化过程进行改善。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卧式离心机为模型基础,选用转炉铜渣作为试验对象进行研究,借助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构建模型,模拟铜渣中铜液滴的沉降过程。根据计算结果分析重力系数(G)、温度(T)对不同粒径铜液滴沉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1 300 ℃、G=1的条件下,粒径低于80 μm的铜液滴无法自由沉降;在恒定温度下,重力系数以及铜液滴粒径的增加均有利于铜液滴在铜渣中的沉降;温度升高会降低铜渣和铜的黏度,促进二者分离。最后,根据铜液滴的沉降数据,对离心机半径、给料速度等工业参数提出优化建议,以提升铜的回收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70.
王祯 《冶金设备管理与维修》2013,(1):3-4
炼铁高炉到炉役后期,炉缸已腐蚀严重,原炉体测温用热电耦大部分已损坏并无法修复,采用端面热电阻组成的测温系统,准确快速地检测炉皮的温度,能间接反映内部陶瓷杯的腐蚀情况,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