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8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90篇
电工技术   19篇
综合类   93篇
化学工业   184篇
金属工艺   192篇
机械仪表   35篇
建筑科学   137篇
矿业工程   74篇
能源动力   35篇
轻工业   15篇
水利工程   57篇
石油天然气   152篇
武器工业   9篇
无线电   10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98篇
冶金工业   26篇
原子能技术   11篇
自动化技术   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61.
Reliable joints of Ti3SiC2 ceramic and TC11 alloy were diffusion bonded with a 50 μm thick Cu interlayer. The typical interfacial structure of the diffusion boned joint, which was dependent on the interdiffusion and chemical reactions between Al, Si and Ti atoms from the base materials and Cu interlayer, was TC11/α-Ti + β-Ti + Ti2Cu + TiCu/Ti5Si4 + TiSiCu/Cu(s, s)/Ti3SiC2. The influence of bonding temperature and time on the interfacial 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i3SiC2/Cu/TC11 joint was analyzed. With the increase of bonding temperature and time, the joint shear strength was gradually increased due to enhanced atomic diffusion. However, the thickness of Ti5Si4 and TiSiCu layers with high microhardness increased for a long holding time, resulting in the reduction of bonding strength. The maximum shear strength of 251 ± 6 MPa was obtained for the joint diffusion bonded at 850 °C for 60 min, and fracture primarily occurred at the diffusion layer adjacent to the Ti3SiC2 substrate. This work provided an economical and convenient solution for broadening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Ti3SiC2 ceramic.  相似文献   
62.
为研究库水作用对含软弱夹层滑坡稳定性影响,采用含软弱夹层的滑坡模型进行库水升降作用试验,测量了库水升降过程中滑坡体内土压力、孔隙水压力的变化情况,以及滑坡体内若干部位的位移情况。结果表明:库水位上升时,库水浸泡滑坡阻滑段导致阻滑力降低,滑坡稳定性随之降低,引起滑坡产生位移变形;库水上升过程对滑坡稳定的影响分为稳定、缓慢变形及整体滑移阶段3个阶段,3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力学及变形特征,也反映了滑坡体稳定性随库水上升而下降的过程;滑坡体中软弱夹层为滑坡体内的薄弱部位,是决定滑坡稳定性的关键部位。  相似文献   
63.
宝塔坪滑坡是三峡库区现有成因复杂的巨型老滑坡之一,长期以来,工程界对其形成机制一直有着不同的认识。通过详细的现场调查和对勘察资料的深入分析,基于滑坡形态和结构特征,进一步探讨了宝塔坪滑坡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研究发现:滑坡发育受控于巴东组三段泥灰岩内部及其与二段泥岩之间的层间错动带、坡体后部卸荷裂隙带和长江下切提供的高陡临空面。根据巴东组四段紫红色泥岩在滑坡区不同高程的分布和滑坡结构分析,滑坡形成及演化具有典型“多期活动,逐级牵引”模式。该滑坡共分3期活动历史,地质力学模式均为“临空面形成-卸荷裂隙带发育-泥化的层间错动带塑流沉陷-蠕滑拉裂-滑面贯通”。每期活动牵引后部坡体变形,进而重复前一期的变形破坏过程。  相似文献   
64.
引江济淮工程江淮分水岭局部存在顺坡向缓倾角夹层,施工期部分深挖方河渠因开挖时间长,已经出现了局部滑坡,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这与夹层岩土体在大变形条件下强度已接近残余状态有关。为了分析夹层对边坡稳定的影响,对滑坡渠段的原状地层进行了取样,分析了渠坡软弱夹层的强度特性,并结合实际工程断面开展边坡稳定分析,提出了处理措施建议。研究表明,本工程渠坡稳定性取决于渠坡软弱夹层的位置、倾向和力学指标,滑坡部位软弱夹层在大变形的持续作用下已处于残余强度状态,并引发了局部滑坡。为此,对本工程深挖方渠段应结合渠坡岩土的分层结构及强度特性,采用抗滑桩和锚固等支档措施进行加固,同时应做好渠坡排水。  相似文献   
65.
为探索应力吸收夹层在沥青加铺层结构中的最佳位置,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夹层位置对夹层上下沥青加铺层结构应力影响的规律,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加铺层结构应力强度因子。结果表明:当应力吸收夹层设置在基层和底面层之间时,无论是在偏荷载还是温度荷载作用下,加铺层结构应力和裂缝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都较小,反射裂缝的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6.
以印尼某火电厂涉外项目A2—A4区的问题人工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地勘、实际变形失稳过程、数值模拟等方法综合研究了该地人工边坡失稳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边滑坡加固措施的作用效果及合理性。所得主要结论:A2—A4区人工边坡变形失稳机制主要为软弱地层(煤层)切穿暴露所造成的组合滑移以及坡体沿土岩分界面所造成局部变形,变形破坏模式接近圆弧滑动,人工边坡中的软弱夹层是导致边坡失稳的主控因素;A2、A4区综合考虑桩锚+坡面锚杆的方式进行加固,煤层和全风化泥岩及上部土层内的组合变形没有发展贯通趋势,边坡整体安全。A3区在加固作用下存在沿二级坡脚+煤层+全风化泥岩+上部土层内越顶组合滑移风险以及基坑开挖造成基坑侧壁坍滑风险,需要引起重视并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67.
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是针对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工程而开发的一种新型地基加固技术.为探讨该新技术对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工程的适用性,通过不同密度及不同分层情况土体中的注浆成桩试验,研究了高聚物布袋注浆桩的施工工艺、成桩规律和加固效果等内容.试验结果表明:高聚物布袋桩挤密土体效果明显,成桩后桩径可达到2~3倍预钻孔直径;在相同注浆...  相似文献   
68.
浅析Web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Web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所使用的SHTTP/HTTP协议和SSL协议。  相似文献   
69.
采用扩散焊接方法对钼铜异种材料进行了焊接,研究了直接焊接和加镍作为中间层焊接对焊接接头界面显微组织的影响,通过SEM、EDS、EPMA、XRD等测试方法对其显微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直接焊接时,焊接界面结合紧密,Mo、Cu原子之间相互扩散形成扩散层,接头断裂发生在扩散层,由于柯肯达尔效应作用,在铜侧形成少量孔洞,孔洞的存在使焊接接头性能降低;加镍中间层焊接时,接头抗拉强度高于直接焊接时抗拉强度,Mo/Ni和Ni/Cu界面结合紧密,Mo/Ni界面形成固溶体层,接头断裂发生在Mo/Ni界面处,断口呈典型的脆性断裂特征.  相似文献   
70.
针对多层合采砂岩油藏层间干扰影响因素及其定量表征方法研究较少的现状,研究了层间动态干扰系数的影响因素及其计算方法。从单层油藏出发并结合层间干扰定义,建立了多层合采砂岩油藏动态干扰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层间动态干扰系数随着含水率增加而增大,低含水期随着生产压差增大而减小,高含水期随着渗透率级差降低而减小。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降低层间干扰的对策,并在渤海SZ油田应用。以油井卡层和注水井分层调配降低干扰为例,其开发规律表现为:油井卡层及周边注水井分层调配后动态干扰系数均降低;油井含水率超过80%后,即使周边注水井继续分层调配,动态干扰系数仍然会恢复到分层调配前动态干扰系数变化的趋势线上,表现为分层调配措施效果变差。该成果为同类油田层间矛盾的定量评价及降低层间矛盾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