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20篇
  免费   1322篇
  国内免费   697篇
电工技术   404篇
技术理论   4篇
综合类   1127篇
化学工业   1703篇
金属工艺   1282篇
机械仪表   969篇
建筑科学   2247篇
矿业工程   704篇
能源动力   389篇
轻工业   315篇
水利工程   930篇
石油天然气   497篇
武器工业   518篇
无线电   296篇
一般工业技术   2388篇
冶金工业   833篇
原子能技术   153篇
自动化技术   580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82篇
  2022年   345篇
  2021年   447篇
  2020年   470篇
  2019年   352篇
  2018年   398篇
  2017年   473篇
  2016年   536篇
  2015年   562篇
  2014年   900篇
  2013年   1031篇
  2012年   959篇
  2011年   1071篇
  2010年   836篇
  2009年   714篇
  2008年   732篇
  2007年   810篇
  2006年   742篇
  2005年   600篇
  2004年   497篇
  2003年   436篇
  2002年   366篇
  2001年   329篇
  2000年   299篇
  1999年   226篇
  1998年   182篇
  1997年   140篇
  1996年   137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了提高Fe-B-C合金的韧性,应用稀土-钛-氮复合变质剂改善Fe-B-C合金组织和性能。结果发现,Fe-B-C合金复合变质处理后的凝固组织明显细化,且组织分布均匀,并出现钛硼化合物,钛硼化合物不同于普通Fe-B-C合金中的Fe2B呈网状分布,而是呈断网状和块状分布,特别是经高温热处理后,硼化物变成球状和棒状,Fe-B-C合金韧性明显提高,由8~10 J/cm2提高至22~25 J/cm2。经变质处理的Fe-B-C合金可用于制造轧钢机导卫板,其耐磨性比高镍铬合金钢提高1.3倍。  相似文献   
92.
结合±800 k V直流输电线路重冰区的实际工程数据,基于脱冰数值计算理论,通过数值方法模拟了六分裂导线在不同档数、档距、高差等复合因素影响下导线的脱冰动力响应过程,分析不同参数条件下导线和地线脱冰对悬垂绝缘子串和耐张绝缘串的冲击效应,得到最不利脱冰冲击效应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不同档距和高差组合下,档距和高差均最大时脱冰后的冲击效应最强;对于连续档,不同档脱冰时,对其相邻档导地线串的冲击效应最大;脱冰水平冲击效应主要受水平档距的影响,垂直冲击效应主要受高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
采用等离子熔覆法在Mn13高锰钢上制备了低碳Fe-Ni合金层。以熔覆电流、喷头移动速率、离子气流量和热处理温度作为输入参数,以冲击韧性作为输出参数,建立了BP(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和粒子群算法优化(PSO)BP神经网络模型,并跟冲击韧性与热处理温度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线性回归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和PSO-BP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7.06%、6.12%和3.03%。PSO-BP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测值的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94.
为研究冲击速度和热处理温度对黑云母花岗岩动态力学特性的影响,利用改进的霍普金森压杆系统对25~800 ℃共9个温度等级的热处理试样分别进行3种弹速下的冲击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加,25~700 ℃热处理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由“Ⅱ型”转变为“Ⅰ型”,而800 ℃热处理试样均表现出“Ⅰ型”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同一温度热处理下试块的峰值应力、应变和平均应变均随动荷载的升高而增大。相同的冲击速度下,300 ℃热处理试样的动力学性能有所改善,500 ℃后试样的动力学性能开始逐渐劣化。同一温度热处理试样的破碎程度随冲击速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冲击速度下,热处理试样的破碎程度随温度的升高先减弱后增强。  相似文献   
95.
HQ130高强钢热影响区组织及韧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金相、扫描电镜(SEM)和热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峰值温度(Tm)和冷却时间(t8/5)对HQ130钢焊接热影响区(HAZ)显微组织、冲击韧性和断口形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峰值温度1350℃,t8/5为5~20s时,HAZ韧性较好,t8/5为40s时,HAZ韧性明显降低。Tm由1350℃降低到800℃时,HAZ冲击韧性相应降低;在Tm=800℃附近HAZ出现脆性区,冲击韧性明显较低;在Tm=700℃附近HAZ出现回火软化区,冲击韧性较高,硬度明显下降。实际焊接生产中应采用较小的焊接能量(q/v≤20kJ/cm),以防止该钢HAZ软化和脆化现象。  相似文献   
96.
通过不同的热处理淬火温度改变铸造Fe—B—Ti合金的组织,探讨了铸造Fe—B—Ti合金不同组织与性能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淬火温度较低时,硼化物变化较小,网状分布趋势明显;淬火温度较高时,硼化物断网和团聚化趋势明显加快。淬火温度1050℃时,硼化物网状特征消失,基本上都变成了团块状、颗粒状和杆棒状分布。随着淬火温度升高,硬度和韧性增加,超过1000℃,硬度和韧性变化不明显。淬火温度1050℃时,综合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97.
16MnR 容器板性能不合格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扫描电镜、金相检验和力学检验对不合格的16MnR容器板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材料中的条状MnS夹杂物和少量的马氏体、贝氏体组织是导致钢板延伸、冲击性能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8.
王巍 《热处理》2006,21(3):14-16
研究了热变形量对多元合金耐磨铸铁组织和冲击韧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变形能改变耐磨铸铁组织中共晶碳化物的形状与分布,促进颗粒状碳化物的析出,提高耐磨铸铁的冲击韧度。当该耐磨铸铁的热变形量为40%时,其冲击韧度最佳。  相似文献   
99.
研究了二次硬化钢25Cr3Mo3NiNb的冲击韧度随回火温度和试验温度的变化.结果发现,试验钢在200℃回火时冲击韧度较高,300~600℃回火时冲击韧度值较低,600℃以上回火时冲击韧度值迅速升高,640℃回火时冲击韧度达到最高值55J/cm2,640℃以上回火时冲击韧度值有所降低.640℃回火后试验钢的冷脆转变温度为10℃,屈服强度为960MPa,可以满足兵器特种结构件高强度高韧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0.
A new compacting method for powder materials is presented. High-Speed Centrifugal Compaction Process (HCP) utilizes centrifugal force of about 10,000 g for the compaction. HCP is suitable for net shape compaction of fine sub-micron and nano-powders. HCP possesses a unique compacting mechanism tha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colloidal processes including Pressure Casting (PC), and has a number of useful characteristics. HCP has a higher compacting speed than PC, wide applicability for net shape formation, as well as a defect removing function. Because of homogeneous and flawless green microstructure, HCP alumina shows superior sinterability and higher strength and hardness than most of other alumina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 presentation made in the symposium “The 3rd KIM-JIM Joint Symposium on 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 held at Korea University, Seoul, Korea, October 26–27, 2001 under auspices of The Korean Institute of Metals and Materials and The Japan Institute of Met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