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999篇 |
免费 | 1843篇 |
国内免费 | 55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476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1093篇 |
化学工业 | 202篇 |
金属工艺 | 105篇 |
机械仪表 | 447篇 |
建筑科学 | 6618篇 |
矿业工程 | 107篇 |
能源动力 | 96篇 |
轻工业 | 71篇 |
水利工程 | 44篇 |
石油天然气 | 159篇 |
武器工业 | 121篇 |
无线电 | 171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22篇 |
冶金工业 | 83篇 |
原子能技术 | 23篇 |
自动化技术 | 471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370篇 |
2023年 | 385篇 |
2022年 | 496篇 |
2021年 | 557篇 |
2020年 | 627篇 |
2019年 | 501篇 |
2018年 | 304篇 |
2017年 | 265篇 |
2016年 | 249篇 |
2015年 | 373篇 |
2014年 | 904篇 |
2013年 | 684篇 |
2012年 | 946篇 |
2011年 | 1061篇 |
2010年 | 825篇 |
2009年 | 963篇 |
2008年 | 1007篇 |
2007年 | 1054篇 |
2006年 | 889篇 |
2005年 | 786篇 |
2004年 | 667篇 |
2003年 | 542篇 |
2002年 | 395篇 |
2001年 | 323篇 |
2000年 | 297篇 |
1999年 | 222篇 |
1998年 | 131篇 |
1997年 | 92篇 |
1996年 | 61篇 |
1995年 | 76篇 |
1994年 | 51篇 |
1993年 | 41篇 |
1992年 | 46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31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5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面对全球化与中国高速城镇化带来的文化身份与生态建设危机,借用菲尼克斯·瓜塔里在《三个生态》中的环境、社会和心理3个生态三位一体的复杂系统观对重庆地区经典的清代"巴渝十二景"进行重新分析与解读,从环境-风水、社会-意识、心理-想象3个方面的交叉来完整地构建出那个时代的历史文本截面,这有助于引导时代的技术与文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新注入。 相似文献
102.
103.
对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世界园艺展示区的公共区景观设计背景、公共景观设计逻辑、主题线索的选择及重点设计内容进行了阐述。通过该项目实践,探索国际级专业园林艺术博览会公共区景观设计中,将人的行为事件作为场地设计推动力,将人的主观性与自然的存在性有效融合的方法与途径。结合项目设计重点区域,着重谈论了"种子的故事""蝶恋花"和"老树记忆"3条设计线索的演绎,阐释与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希望该项目能传递设计者对于自然、对于生命的尊重与情感的表达,创造出与自然山水和谐共生的现代景观。 相似文献
104.
105.
环境偏好是游憩者对城市公园环境的一种评价,场所依恋是游憩者与城市公园之间的情感联结,而恢复性评价则是人在城市公园中感知到的心理健康效益。论述了环境偏好、场所依恋及恢复性评价之间的关系,借鉴自我调节理论,构建了城市公园恢复性评价心理模型,并以福州的9个城市公园为例,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城市公园的恢复性评价心理路径有2条,分别是"环境偏好→恢复性评价"的简单影响路径和"环境偏好→场所依赖→场所认同→恢复性评价"的综合复杂影响路径。表明游憩者在城市公园中的恢复性感知是一个渐进式的心理感知过程,尤其是在具有场所依恋情感的环境中,经历了"环境认知评价→情感响应→情绪启动"的心理过程,认清这种复杂的心理路径对今后塑造更具恢复性的城市公园景观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6.
申遗背景下的中国自然遗产潜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世界自然遗产地学、美学、生物生态过程和濒危物种栖息地4项申遗评选标准,依据地貌景观、生物景观等价值构成,建立美学价值评估方法;依据世界遗产13类地学主题评价框架、地质演化过程、典型类型地貌等价值构成,建立地学价值评估方法;依据生态系统过程、物种多样性、栖息地等价值构成,建立生物生态学价值评估方法。利用全球对比的方法提取和评估突出普遍价值,将中国自然遗产潜力区分为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等生态环境基本单元,筛选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潜力区。重点提出海洋类世界自然遗产和西部北部地区申遗的可能性,提出中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评估策略与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107.
城市型自行车绿道对于鼓励居民慢行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从共享单车社会行为大数据和绿地空间利用潜力分析两方面内容入手,构建了一个基于实际使用需求和城区可建设空间的城市型自行车绿道选线规划途径,并以北京海淀区为例开展实证探索。选线规划途径主要包括:利用共享单车起点—终点数据,并运用熵值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绿地节点利用潜力分析,确定关键连接节点;通过共享单车轨迹数据得到自行车使用的道路热度,提取现状线性绿地廊道,生成自行车绿道连接的土地适宜性成本栅格;利用连接节点和成本栅格计算最低成本路径,划定绿道选线。该选线途径将随着城市大数据的进一步丰富和准确而得到完善,具有很好的未来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8.
采石场伴随着人类文明而产生,也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长期存在。采石遗留的岩壁、岩石,以及地下水和雨水汇集形成的湖面水潭等构成了采石场景观的基础。采石场修复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同时体现中国传统山水美学。南宁园博园7个采石场花园的设计,通过对场地景观特征的挖掘和恰当的人工介入,建立了融合于场地而又具有鲜明艺术特征的新景观体系。 相似文献
109.
迄今为止,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仍然是个未受到足够重视的薄弱环节。在社会格局剧变和文化高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隔离区域生态与文化特征的规划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人民对生活质量及其可持续性的更高追求。实现生态与文化视角的融合既是社会实践的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以福建北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实施研究区生态与文化区划的基础上,以空间统计与地理信息技术为手段,验证了研究区生态与文化类型区的空间关联性,并据此构建了乡土景观分类及区划方法体系。对乡土景观区划成果在区域风景道规划及旅游资源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应用途径做了初步探讨。本研究可视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有关乡土景观资源整合保护的一次有价值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