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5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28篇
电工技术   6篇
综合类   169篇
化学工业   284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367篇
矿业工程   36篇
能源动力   39篇
轻工业   13篇
水利工程   60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29篇
冶金工业   41篇
原子能技术   7篇
自动化技术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垃圾填埋场终场腾发覆盖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垃圾填埋场的传统覆盖形式为压实黏土、土工合成材料、土工膜或由这些材料组合而成的屏障型覆盖系统,由于垃圾降解和固结沉陷等原因,几乎所有屏障型覆盖系统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都可能破坏失效。近年来,腾发覆盖作为一种替代覆盖技术在美国的垃圾填埋场得到广泛应用。腾发覆盖由一层植被土构成,它利用非压实土层储蓄渗入的降水、依靠植物的蒸腾和土壤蒸发消耗土壤水,从而实现渗沥污染控制。腾发覆盖的植被宜采用灌木和草皮混合形式,覆盖土层宜采用壤土或黏壤土,土体密度宜为1.1~1.5g/cm3,土层厚度取决于植被和当地气候。腾发覆盖是一种经济、实用、易于建造和维护的生态覆盖技术,但不宜用于蒸发量∶降水量〈1.2的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62.
土工合成材料在城市固体垃圾填埋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系列新型化工产品———土工合成材料在城市固体垃圾填埋场中的应用 ,特别对其中土工织物 (GT)、土工膜 (GM)、土工合成材料粘土垫 (GCL)、土工网 (GN)、土工复合材料 (GC)以及土工泡沫 (GF)等在填埋场衬垫、封盖系统中的应用作了全面的总结 ,详尽地分析了各种材料的主要用途  相似文献   
63.
在实际的填埋场设计中,存在着排水系统由两段或多段不同坡度的折线段组成的情况,目前对折线形排水系统最大水位深度的准确估算只适用于非常有限的几种情况。依据扩展的Dupuit假设,导出折线形排水系统在自由出流边界条件下的浸润线求解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及与Giroud等的计算结果比较,证明所提出的方法是合理和准确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参数分析。在一般情况下,下坡的最大液面高度取决于总长度、下游坡度及入渗强度。在计算上坡最大水头高度的时候,应该考虑由于下坡积水引起的上下坡交界处的水位。复合排水材料对减少最大水位深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4.
Municipal solid waste landfill leachate was sampled over from a landfill receiving varying amounts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The investigation aime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on expected leachate changes in the short term, either after closure of an active landfill, or after a strong decline in the amount of waste deposited at smaller landfills. It was found that during a two year period following a sudden decline in the amount of waste deposited, the levels of various chemical and physical parameters all dropped sharply. The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in discharge levels are thought to be aerobic decomposition taking place in the municipal solid waste just after landfilling, and thus the decline in the impact of this process when there were less fresh waste masses available, and formation of preferential flow paths for the leachate as the municipal solid waste stabilized in the landfill.  相似文献   
65.
采用电解芬顿法深度处理老龄垃圾渗滤液,选取电量、进水 pH 值、进水氨氮浓度3个因素为变量,CODCr 去除率为响应值进行 Box-Behnken 中心组合设计。利用响应面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建立了 CODCr 去除率为响应值的二阶多项式模型并进行了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通过解模型逆矩阵得到最佳条件:单位面积电量为23.26 Ah/dm2、pH 值为3.58、进水氨氮浓度56.78 mg/L。在最佳条件下,CODCr 去除率为96.5%,与模型预测值偏差为4.45%,吻合度较高。对电解芬顿深度处理前后的渗滤液进行 GC-MS 分析,表明电解芬顿协同处理技术能有效降解垃圾渗滤液中难生化降解的有机物,将有机物种类从42种降低至21种,是较有效的深度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66.
王婷  王家远  武冬 《建筑经济》2016,(2):100-103
梳理建筑废弃物填埋对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结合系统动力学方法,运用Vensim软件构建建筑废弃物填埋处置的环境影响动态模型。以深圳市为例,借助社会支付意愿的概念将环境影响转化为货币形式进行建筑垃圾填埋对环境影响的定量计算,结合模拟分析对制定建筑废弃物处置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7.
疏浚土作为填埋场粘土垫层防渗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填埋场粘土类防渗垫层的3个关键因素:渗透性、强度、吸附性,对混合土(疏浚土和粉质粘土)与原粉质粘土做了大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优含水量时,前者的渗透系数低于后者,且随疏浚土掺入量增加而降低;前者的不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高于后者,且随疏浚土掺入量增加而增加;前者对Cu2 ,Zn2 的吸附能力远高于后者,在高浓度时对K 的吸附能力也较后者强,且随疏浚土掺入量增加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68.
针对Calpuff模型、主成分分析法缺少对气候条件和特定条件下的空间污染特征分析导致扩散模拟结果不精准的问题,提出了危险废物填埋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扩散特征分析方法。确定污染区域,分析该地区的风速风向、温度。通过分析各地区重金属污染分布情况,计算各区域元素的平均污染指数,建立扩散模型。根据这一模型求得采样点与污染源之间的距离,并以此距离精确计算采样点土壤受污染程度。以富集系数为主要的参数指标测量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按富集系数大小划分污染程度等级,完成重金属污染扩散特征分析。由扩散模拟分析结果可知,该方法与实际全年超标率基本一致,最大误差为0.1%,为危险废物填埋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9.
灌浆帷幕防渗技术在天子岭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戴伟华  俞觊觎 《有色金属》2003,55(Z1):108-112
介绍杭州市天子岭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防渗工程,评价灌浆帷幕防渗技术在填埋场的应用效果.十余年运行实践证明,采用以灌浆帷幕为主的垂直防渗措施,防止填埋场渗沥液污染下游地下水的效果明显.但由于灌浆帷幕不可能完全隔离帷幕上、下游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因此,对下游地下水可能会造成轻微污染.  相似文献   
70.
碟管式反渗透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运行效能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渗透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通过反渗透膜的垃圾渗滤液出水回收率占其体积的75%~80%,截留了垃圾渗滤液中几乎全部的污染物质,产生的浓缩液回灌到垃圾填埋层,有利于垃圾的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