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6篇
  免费   614篇
  国内免费   354篇
电工技术   24篇
综合类   155篇
化学工业   505篇
金属工艺   20篇
机械仪表   8篇
建筑科学   213篇
矿业工程   406篇
能源动力   131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29篇
石油天然气   2338篇
无线电   11篇
一般工业技术   47篇
冶金工业   50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241篇
  2021年   270篇
  2020年   224篇
  2019年   238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223篇
  2016年   329篇
  2015年   253篇
  2014年   265篇
  2013年   270篇
  2012年   284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四川盆地南部广泛发育海相泥页岩层系,龙马溪组页岩具备优越的页岩气成藏条件。基于钻井岩心观察和分析测试,对富顺-永川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龙马溪组页岩总有机碳(TOC)含量主要介于2.45%~5.59%,有机质丰度高,镜质体反射率(Ro)介于1.97%~2.23%,有机质达到了高-过成熟,为有机孔发育提供了良好基础;有机孔是页岩气重要的储集空间,根据扫描电镜观察,单个有机孔形态以圆形、椭圆形和凹坑形为主,其次为长条形和不规则形等,边缘较光滑;结合氮吸附与高压压汞实验观察,富顺-永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孔孔径较小,大多属于介孔范围,介孔占比约为57%。通过建立有机孔孔隙度与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值(U)的关系模型并对全区的有机孔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富顺-永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孔孔隙度介于1.10%~3.64%,平均为2.15%。有机孔发育及保存受多种因素影响,对有机孔孔隙度与粘土矿物、脆性矿物和TOC含量相关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富顺-永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孔孔隙度的大小与粘土矿物含量成负相关、与脆性矿物和TOC含量成正相关,压实作用对有机孔...  相似文献   
32.
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是歧口凹陷重要的页岩油发育层系,为进一步了解该段细粒沉积岩沉积环境、旋回特征和沉积模式,利用地震、测井、录井和系统取心分析资料对目的层位展开综合研究。研究区细粒沉积岩包括长英质页岩、碳酸盐质页岩(白云岩、灰质页岩、白云质页岩)、黏土质页岩和混合质页岩4种类型,混合质页岩、长英质页岩和碳酸盐质页岩占优势;总体为还原—强还原沉积环境,水体盐度较高,主要受陆源碎屑沉积和生物化学沉积作用控制;宽缓湖湾与歧口主凹之间形成高盐度带,受准同生期蒸发浓缩作用,滨—浅湖带高密度富Mg2+超咸水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湖底向湖盆内部流动,早期形成的方解石发生白云石化,形成准同生白云岩;岩性组合受旋回控制作用明显,短期反—正旋回转换面之下位置发育一层稳定白云岩或白云质页岩,碳酸盐岩(甜点段)发育于长期旋回内的下降期半旋回,上升期长期旋回主要发育黏土质混合页岩和黏土质页岩(隔板层),进一步可以总结出强陆源碎屑供给区细粒沉积模式和弱陆源碎屑供给区细粒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33.
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太阳背斜区浅层页岩气赋存与产能潜力受控于富有机质页岩储层厚度、物性、顶/底板封闭性、含气性及可压性五大地质要素,气藏显现出吸附气含量偏高、地层弱超压、初期产量相对偏低、气井产量稳定、递减率低等特征。通过创新集成,形成了浅层页岩气甜点选区评价技术、产能目标导向高效布井技术、国产近钻头地质导向技术、安全高效优快钻井技术、浅层页岩气体积压裂与精细控压排采等高效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建立了太阳背斜区浅层页岩气开发示范基地,推动了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浅层页岩气勘探开发进程,引领了四川盆地以外中国南方复杂构造区海相山地浅层页岩气勘探开发进程。  相似文献   
34.
裂缝与页岩储层的成藏、油气产出和后期的压裂改造密切相关,裂缝的准确识别一直是其研究重点。常规测井对页岩储层的裂缝识别精度低,且没有形成定量的识别指标。本文以四川盆地涪陵页岩五峰组为目的层,以测井资料为基础,从岩石力学角度出发,构建了裂缝发育的常规评价系数;进一步引入模糊数学方法,将多个裂缝发育的常规评价系数有机结合,建立了五峰组裂缝发育评价的综合指标。研究显示涪陵平桥区块五峰组裂缝识别综合指数临界值为0.5,小于该值时五峰组裂缝发育程度相对较高,且该值越小,地层裂缝越发育。对比验证岩心资料以及电成像测井资料,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地对涪陵页岩的裂缝进行识别且精度较高,满足工程的需要。  相似文献   
35.
基于资评方法的原理和评价思路,目前页岩气资评方法可划分为静态法、动态法和综合法三大类。静态法包括成因法、统计法和类比法3类,每类方法下又包括若干种具体评价方法。国外常用统计法和动态法开展页岩气可采资源量的计算,而国内主要采用统计法中的体积法和类比法开展页岩气地质资源量评估。文章系统阐述了各资评方法的适用性、优缺点和取得的主要进展。随着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进程的深入,静态法和动态法页岩气资源评价均取得了较大进展;综合法进展相对缓慢。文中指出,页岩气资源分级评价和空间分布预测、页岩气资评刻度区建设和大数据应用技术以及多方法综合应用的资评方法体系是未来页岩气资源评价发展的主要方向,下一步要尽快完善适合中国页岩气勘探现状的页岩气经济评价和生态环境评价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36.
通过岩石学特征、矿物组成、微观孔隙和力学性质等分析,对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的矿物组成与微观储集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主要由石英和黏土矿物组成,平均含量分别为36.07%和41.55%,碳酸盐岩含量较低,平均9.92%,底部石英含量最高,向上含量降低,黏土含量增加;页岩中硅质含有丰富的生物碎屑,表明主要为生物成因。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隙和无机矿物孔隙,后者的粒缘微裂缝较发育,而粒内和粒间孔隙相对较少。页岩中石英含量与页岩孔容呈正相关关系,表明生物来源硅质的孔隙对页岩总孔隙有重要贡献,生物来源硅质的存在也提高了页岩脆性,有利于储层的后期压裂改造。  相似文献   
37.
南华北盆地鹿邑凹陷具有页岩气形成和发育的良好地质条件,区域内设计的页岩气地质调查鹿页1井井深3506.5 m。区域内属于海陆过渡相地层,地层复杂,构造发育,山西组及上石盒子组地层泥岩层段较多,施工中易出现坍塌、掉块等孔内复杂情况。针对钻井工程施工难点,通过优选钻探设备、钻头、钻井液体系等措施,总结了泥浆护壁、深孔取心、防斜等技术措施,保障了钻井工程的顺利实施,形成了一套适应于南华北盆地鹿邑凹陷海陆过渡相地层的页岩气深井钻井施工技术方法。为下一步实施同类钻井、安全优质高效开发页岩气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8.
为推进长江下游地区页岩油气等清洁能源调查工作,2015-202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安徽地区部署了25口页岩气井。针对勘探区域地质构造复杂、软硬互层、断层裂隙发育以及地层破碎等地质条件引起的恶性漏失、难钻进、难取心、井壁失稳等钻井复杂情况,通过制定针对性堵漏方案,优选多种类钻头,优化钻具组合、钻井液配置和钻井工艺,初步形成了长江下游(安徽)地区页岩气钻井技术体系,包括:破碎带高效高质取心工艺、软硬互层纠斜控斜钻具组合研究、强研磨性硬地层钻头优选、恶性漏失卡钻处理方法、水平井段钻井液堵漏技术以及水敏地层井壁稳定处理等。为该区后续钻井工程设计和施工作业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9.

为揭示红页岩破坏的力学特性和能量演化规律,通过电液伺服机对红页岩进行三轴压缩试验,研究不同干湿循环作用下红页岩试样峰值强度特征、力学特性和能量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干湿循环次数对红页岩的抗压强度有显著的影响,并呈负相关关系;干湿循环作用会使岩样破坏阶段的脆性减弱,延性增强,降低其物理力学特性;对比干湿循环作用前后试样的变形特征曲线图,红页岩原试样的变形量大于干湿循环作用后的试样变形量,约为后者的1.7倍;红页岩破坏后,原试样的耗散能增长速率为干湿循环作用后试样的2.4倍,因为干湿循环作用会软化红页岩岩石内部结构,使其破坏时体积应变变化缓慢,从而导致耗散能相比于原试样增长较慢。

  相似文献   
40.
我国页岩油资源丰富,但勘探开发起步晚,针对全球主要国家页岩油资源分布与开发现状进行系统研究,对我国开发页岩油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针对全球主要页岩油生产国如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开展系统研究,总结各个国家的资源分布和勘探开发现状,研究了各国页岩油成功开发的技术手段和鼓励政策,并与我国进行对比,进而提出我国页岩油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