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56篇 |
免费 | 420篇 |
国内免费 | 214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41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252篇 |
化学工业 | 1497篇 |
金属工艺 | 14篇 |
机械仪表 | 17篇 |
建筑科学 | 553篇 |
矿业工程 | 29篇 |
能源动力 | 42篇 |
轻工业 | 223篇 |
水利工程 | 258篇 |
石油天然气 | 139篇 |
武器工业 | 23篇 |
无线电 | 1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52篇 |
冶金工业 | 12篇 |
原子能技术 | 11篇 |
自动化技术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68篇 |
2020年 | 87篇 |
2019年 | 87篇 |
2018年 | 72篇 |
2017年 | 94篇 |
2016年 | 86篇 |
2015年 | 95篇 |
2014年 | 120篇 |
2013年 | 152篇 |
2012年 | 211篇 |
2011年 | 216篇 |
2010年 | 161篇 |
2009年 | 160篇 |
2008年 | 147篇 |
2007年 | 173篇 |
2006年 | 181篇 |
2005年 | 147篇 |
2004年 | 160篇 |
2003年 | 147篇 |
2002年 | 114篇 |
2001年 | 101篇 |
2000年 | 80篇 |
1999年 | 76篇 |
1998年 | 69篇 |
1997年 | 50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7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991.
992.
废旧线路板粉末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旧线路板回收处理过程中得到的基板粉末作为增强填料,采用模压成型制备废弃物填料增强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研究模压工艺参数以及废弃物粉末填料配比等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初步展望了废弃物复合材料的应用。结果表明,随着模压温度、压强、模压时间和填料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先升高后降低。在优化的模压工艺参数条件下,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超过100MPa,冲击强度可达10kJ/m2。 相似文献
993.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对数值模拟非饱和渗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直接影响非饱和渗流场压力水头和含水率的预测结果。Brooks-Corey模型和van Genuchten模型是目前运用最广泛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本文给定三种不同质地土壤(粘土、砂土和砾石)的BC模型参数,根据Morel提出的BC模型与VG模型等价的参数关系计算出VG模型参数。采用上述两模型分别对这三种土壤进行了均质土柱的入渗过程模拟。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有一定差别。三种土壤土柱的VG模型湿润锋推进速度都比BC模型大。由于粘土的初始含水率接近饱和,BC模型和VG模型的渗流场差距最大。粘土土柱上表面压力水头的变化幅度BC模型小于VG模型,而含水率的变化幅度BC模型大于VG模型。砂土和砾石土柱上表面压力水头和含水率的变化幅度都为BC模型大于VG模型。砂土土柱BC模型和VG模型的渗流场差距随入渗时间的持续而加剧。 相似文献
994.
为揭示边坡降雨入渗基本规律,基于水气二相流理论,以三峡库区大坪滑坡为例,采用有限单元法分析边坡降雨入渗水气运动规律。结果表明:根据水气流入、流出的方向不同,坡表可分为吸入区和溢出区,通常坡体上部为水、气吸入区,下部为水、气溢出区;水、气进出坡表的总速率受降雨特性、坡面产流情况、气温变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较小,具有相对稳定性;在坡表吸入区,当降雨强度大于水气入渗总速率时,入渗强度等于水气入渗总速率,吸入区产流;反之,入渗强度等于降雨强度,吸入区不产流。此外,坡表饱和区水压力可通过孔隙气传递到地下水面,增大地下水的压力水头,不利于坡体稳定。 相似文献
995.
滑坡变形发展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时间过程,同时在降雨以及库水位变动下,滑坡土体常处于非饱和状态,因此构建考虑基质吸力的非饱和土蠕变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三峡库区某滑坡滑带土非饱和蠕变试验数据为基础,基于伯格模型和非饱和土力学原理及相关假设条件,构建了适合该滑坡滑带土的非饱和蠕变模型。接着,利用非线性回归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求解,并将该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最后,考虑模型参数与净围压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对模型进一步修正,并验证了修正后模型的有效性。构建的非饱和土蠕变模型能较好地反映该滑坡滑带土的非饱和蠕变特性,其对预测该滑坡的长期变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6.
库岸边坡渗流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库岸边坡常因受到库水位周期性波动的作用而失稳。传统的饱和土渗流及稳定分析方法无法正确描述水位升降过程中岸坡内孔压场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岸坡安全系数的影响规律。本文从非饱和土的渗流和抗剪强度理论出发,分析了水位升降时土质岸坡的渗流规律及其稳定性的变化规律。通过选取典型的土性参数,对黏土、粉土和均质砂岸坡进行饱和-非饱和渗流分析,得到水位升降过程中岸坡内孔隙水压力场,再引入极限平衡方法,考虑基质吸力对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及岸坡安全系数的贡献,进行岸坡稳定性分析。分析表明,土体的饱和渗透系数和土水特征曲线共同决定了水位升降时岸坡内孔隙水压力的大小及分布,水位升降情况下岸坡安全系数的变化规律也与岸坡土体的渗透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997.
以非饱和重塑粉土为研究对象,应用GDS非饱和土三轴仪进行三种应力路径试验,基于平均有效应力和平均净应力研究了吸力对试样性能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三轴等向压缩试验中基于平均有效应力得到的非饱和试样的先期固结压力随吸力增大而增大,而基于平均净应力得到的先期固结压力的变化规律则不明显。三轴不排水剪切试验中基于平均有效应力得到的临界状态线与吸力无关且唯一,基于平均净应力得到的临界状态线与饱和试样临界状态线平行,且随吸力增大临界状态线逐渐远离饱和试样的临界状态线。 相似文献
998.
荆门压实弱膨胀土孔隙比-含水率-吸力特征的滞回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水力路径对膨胀土土水特征与体变特征影响中的滞回效应,以压实度为90 %的荆门弱膨胀土为研究对象,采用轴平移技术和等压湿度控制法,开展了控制吸力条件下的脱、吸湿试验,获得了0~391000 kPa吸力范围内的孔隙比-含水率-吸力关系的滞回效应规律,结论如下:(1) 重力含水率-吸力关系的滞回效应显著。脱、吸湿边界线间涵盖了较大区域;脱湿与吸湿边界线并不平行,前者拐点处的斜率明显大于吸湿边界线的相应值。Fredlund-Xing模型能够很好描述土水特征的脱湿与吸湿边界线。脱、吸湿边界线均可分别通过2个特征点划分为:边界效应区、过渡区与残余区;残余吸力与进水值均可取为359100 kPa;进气值为300 kPa;出气值为8 kPa。(2) 孔隙比-吸力关系呈现出显著的滞回效应。利用3参数指数函数可以很好地分别描述主脱、吸湿路径下的孔隙比-吸力关系。(3) 孔隙比-重力含水率关系的滞回效应不显著。采用2参数指数函数可较好地统一描述不同水力路径下的孔隙比-重力含水率关系。 (4) 饱和度-吸力关系呈现出显著的滞回效应。该滞回效应可利用描述土水特征的Fredlund-Xing模型和描述体变特征的3参数指数函数组合描述。 (5) 体变特征的脱湿速率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999.
使用吸力可控或可测的非饱和土振动三轴试验仪,对非饱和及饱和粉土进行动力变形试验,在不同净围压应力、不同初始含水率的条件下,得到了非饱和及饱和粉土试样的动应力应变骨架曲线、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并量测试样吸力。试验结果表明:(1)非饱和粉土的骨架曲线比饱和粉土的高;(2)在相同净围压条件下,不同含水率的非饱和粉土动弹性模量大小相近,而饱和土试样的动弹性模量略小;(3)在相同净围压条件下,不同含水率的非饱和粉土阻尼比也相近,而饱和土粉土的阻尼比略大。 相似文献
1000.
对191#不饱和聚酯树脂进行了自然曝晒老化、人工热氧加速老化及人工氙灯加速老化试验,并对老化前后试样的外观形貌、光泽度、黄色指数、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加速老化的不断进行,试样表面会出现泛黄、失光率增大和裂纹等现象,强度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弯曲强度由20 MPa(未老化时)增至最大值40 MPa(热氧老化60 d或氙灯老化45 d),拉伸强度由113 MPa(未老化时)增至最大值125 MPa(氙灯老化30 d)和128 MPa(热氧老化60 d);老化方式不同,老化前后试样的性能变化也不相同,即失光率对热氧老化更敏感、强度对紫外光老化更敏感;西部曝晒180 d,不饱和聚酯树脂仍处于后固化阶段,但强度已开始下降,下降程度与曝晒地区有关,变化最明显的是新疆尉犁地区,弯曲强度由最大值40 MPa(自然曝晒120 d)降低至35 MPa(自然曝晒180 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