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99篇
  免费   274篇
  国内免费   158篇
电工技术   270篇
综合类   330篇
化学工业   617篇
金属工艺   208篇
机械仪表   280篇
建筑科学   546篇
矿业工程   109篇
能源动力   70篇
轻工业   649篇
水利工程   179篇
石油天然气   1420篇
武器工业   66篇
无线电   497篇
一般工业技术   499篇
冶金工业   88篇
原子能技术   7篇
自动化技术   296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205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219篇
  2014年   453篇
  2013年   289篇
  2012年   348篇
  2011年   380篇
  2010年   300篇
  2009年   314篇
  2008年   333篇
  2007年   278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239篇
  2003年   261篇
  2002年   208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基于四川盆地长宁国家级页岩示范区的开发实践,认为天然裂缝(简称裂缝)是影响页岩气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研究区前期裂缝预测大多采用单一技术,预测结果与实钻情况符合率不高,给页岩气钻井及压裂改造等带来一定困难。为此,文中提出了一种页岩气叠后裂缝综合预测技术,即:以叠后地震数据为基础,综合应用构造导向滤波、三维体最大正振幅曲率属性提取和蚂蚁体追踪技术,实现天然裂缝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断层、裂缝发育程度高,大断裂主要发育在北西部,断层走向主要为北东—南西向,延伸距离长;向斜区发育大量微裂缝,以网状缝为主,裂缝倾角较大,呈近直立状。采用该技术进行天然裂缝预测,预测结果分辨率高、裂缝分布合理。利用微地震检测、成像测井、钻井等资料验证了该技术的可靠性,预测结果与实钻情况平均符合率达80.6%。文中研究成果可以指导研究区后续页岩气开发,规避钻井风险,提高压裂效率。  相似文献   
92.
何健  文晓涛  李波  陈芊澍  李垒 《石油学报》2022,43(3):376-385
虽然叠前反演技术能够获得多种流体识别因子,但是仅利用单一的流体识别因子进行储层预测通常会带来多解性问题。目前根据多种流体识别因子对储层进行综合解释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但大部分方法对专家及其经验存在较强的依赖。鉴于此,将随机森林算法引入储层流体识别。首先基于测井数据优选输入特征(流体识别因子),并分别研究输入特征数量和不同特征组合对算法预测结果的影响;然后利用该算法对输入特征与井中储层信息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学习;最后根据学习结果对储层进行综合判别,实现多种流体识别因子的综合利用。该算法削弱了单一流体识别因子所引起的多解性,提高了储层流体识别的精度与可靠性。应用实例表明,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对5种流体识别因子与井中储层信息进行综合学习,达到了对含气储层和含水储层进行准确识别的目的。  相似文献   
93.
以往在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山前复杂构造带以冲断推覆带的勘探为主且主要集中在中深层,近期该区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双鱼石构造栖霞组超深层整装大气田,并且揭示出一个油气规模成藏的勘探新领域——冲断掩伏带与前缘背冲带原地构造超深层。为了给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和参考,基于对生储盖组合以及圈闭等油气成藏要素的分析,总结了双鱼石构造栖霞组气藏的形成机制与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栖霞组储层受台地边缘滩微相的控制,叠合早成岩期岩溶与白云石化作用改造,形成以溶蚀晶间孔为主要储集空间的孔隙型储层;(2)栖霞组气藏天然气的来源包括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泥页岩和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泥灰岩,该区规模发育下寒武统与中二叠统优质烃源岩,为气藏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气源;(3)栖霞组储层与寒武系、二叠系烃源岩组成“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的近源高效源储组合,烃源断层有效沟通源岩和储层,其上发育茅口组泥灰岩直接盖层和三叠系膏岩区域盖层,生、储、盖组合良好;(4)受龙门山推覆构造挤压作用以及双滑脱层夹持的影响,双鱼石构造栖霞组以层内原地背冲背斜构造为特征,与晶粒白云岩共同作用并形成了构造—岩性复合圈闭,...  相似文献   
94.
郭枫 《四川兵工学报》2016,(12):155-158
提出了一种基于局域能量逐层提取的局域均值分解(Local Mean Decomposition,LMD)模态混叠抑制方法。对待分析信号利用LMD得到一系列乘积函数(Product Function,PF),对各PF的能量进行积分,根据积分比值确定模态混叠导致的能量泄漏程度,并从具有模态混叠的高阶PF中移除下一阶PF的成分构成新的PF,从原始信号中减去新的PF得到新的待处理信号,继续执行LMD,直到所有PF频率成分各自独立,从而实现对模态混叠的抑制。仿真结果表明:算法可以有效抑制小频率比混合信号导致的模态混叠,在实际工程上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5.
对高层、高耸和大跨轻柔等风敏感结构而言,风荷载是主要控制荷载,必须考虑风荷载的动力作用。分析了风速时程模拟方法的概况,包括传统的谐波叠加法、线性滤波法,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小波分析、逆傅立叶变换法。采用AR法模拟了某索-桁移动机库的脉动风速时程。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展望了风速时程模拟的前景。  相似文献   
96.
通过对苏丹麦洛维大坝工程溢流坝#1堰孔优化下闸模型试验分析,可根据上游不同来流情况调整上游叠梁门底部开度,在确保下泄流量达到500m3/s条件下测定各开度的水力特性参数.该试验为化解水流漫顶上游叠梁门风险提供了优化下闸程序.  相似文献   
97.
为了简化燃气轮机建模与仿真中的压气机特性计算,介绍了一种使用通用级特性曲线的计算方法,讨论了级特性图中参考系数的选取对计算精确性的影响,并应用优化后的通用级特性图,对某多级轴流压气机的设计点和非设计点进行了计算,预估出其总特性线,计算结果与原级特性的结果符合良好,验证了该级特性在压气机特性计算中有一定的适用性和通用性,同时也可将其作为原始参考应用于指定压气机级特性的推导和研究.  相似文献   
98.
陆地深层、超深层地震资料低频信息缺失、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影响后续地震资料的准确解释。基于模型驱动的低频补偿方法依赖严格假设且参数调整不灵活;卷积神经网络(CNN)对细微变化的特征提取能力有限且梯度变化不明显、网络易陷入局部最优,导致低频欠补偿或补偿精度低。为此,提出一种结合改进CNN和双约束损失函数的叠前地震数据低频补偿方法。为解决梯度消失问题,在不增加CNN计算复杂度的前提下,加入可直接学习输入与输出之间残差特征的网络单元(残差块),并采用批归一化处理,使网络对细微变化更敏感,从而提高网络训练效率。为解决梯度变化不明显导致网络过早收敛的问题,以网络输出与原始地震记录差异和相关度为优化目标,通过均方误差和皮尔逊距离的加权求和建立双约束条件的损失函数计算补偿误差,使梯度变化更明显以保证梯度下降过程可跳出局部最优,从而提高低频补偿精度。合成数据和中国西部X地区实际叠前地震数据低频补偿处理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与基于CNN低频补偿方法及反褶积结合宽带俞式低通滤波器的低频补偿方法相比,在补偿低频成分的同时不会破坏原始信号的中高频信息。  相似文献   
99.
陈昌 《特种油气藏》2022,29(5):28-35
大民屯凹陷沙四段湖相页岩油地层岩性复杂、有效厚度薄、储层变化快,利用常规的叠后地震方法预测“甜点”的精度较低,制约了页岩油资源的经济有效动用。针对研究区页岩油地质特征,以提高“甜点”预测精度为导向,探索形成了地震资料优化处理、叠前弹性参数联合反演、有效裂缝预测等多项关键技术。在地震资料处理方面,形成了以“全程Q补偿”为核心的宽频保幅处理技术思路,道集质量和频带宽度得到有效改善,提高了地震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在储层预测方面,综合应用叠前弹性参数联合反演技术和AVOZF反演技术,实现了岩性、脆性、TOC含量及有效裂缝等地质参数的高分辨率预测,明确了大民屯沙四段页岩油“甜点”分布的有利区,落实Ⅰ类、Ⅱ类“甜点”面积约为143 km2。现场实践结果表明,新钻的水平井地质评价结果与储层预测吻合程度高,储层的钻遇率达66.4%。研究结果为大民屯凹陷页岩油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0.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和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对川西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栖霞组基质白云岩主要是细—中晶白云岩,其次为粉—细晶白云岩,并伴生少量粗晶鞍形白云石。②研究区细—中晶白云岩与同期颗粒灰岩方解石胶结物的稀土配型模式一致,具有现代海水典型稀土配分特征,为半局限水体动荡环境下沉积的颗粒灰岩交代而成;粉—细晶白云岩具有∑REE含量较高、Ce微弱正异常、LREE整体抬升的平坦稀土配型形态特征,为半局限水体安静环境下沉积的泥晶灰岩或粒泥灰岩交代而成。不同类型白云石Fe,Mn元素含量随云化程度加深表现出协同性升高,表明其具有相同成因。③研究区沿坡折带发育的生屑滩滩间存在局部蒸发受限环境,形成浓缩咸化海水,发生准同生期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主要形成粉—细晶白云岩;早成岩—浅埋藏期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浆活动提供异常高热,高温孔隙水与先期白云岩进一步进行水岩作用,形成细—中晶白云岩,具“雾心亮边”特征;埋藏期深部热液沿裂缝运移,在裂缝和围岩中沉淀出鞍形白云石。生屑滩导致的半局限环境与热源叠加是研究区白云岩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