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265篇 |
免费 | 1031篇 |
国内免费 | 37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15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858篇 |
化学工业 | 2616篇 |
金属工艺 | 1341篇 |
机械仪表 | 887篇 |
建筑科学 | 1264篇 |
矿业工程 | 1895篇 |
能源动力 | 236篇 |
轻工业 | 1582篇 |
水利工程 | 390篇 |
石油天然气 | 1981篇 |
武器工业 | 229篇 |
无线电 | 559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146篇 |
冶金工业 | 703篇 |
原子能技术 | 91篇 |
自动化技术 | 3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9篇 |
2023年 | 678篇 |
2022年 | 790篇 |
2021年 | 948篇 |
2020年 | 669篇 |
2019年 | 573篇 |
2018年 | 283篇 |
2017年 | 414篇 |
2016年 | 468篇 |
2015年 | 500篇 |
2014年 | 1058篇 |
2013年 | 778篇 |
2012年 | 740篇 |
2011年 | 695篇 |
2010年 | 646篇 |
2009年 | 577篇 |
2008年 | 739篇 |
2007年 | 560篇 |
2006年 | 569篇 |
2005年 | 565篇 |
2004年 | 542篇 |
2003年 | 492篇 |
2002年 | 397篇 |
2001年 | 384篇 |
2000年 | 346篇 |
1999年 | 293篇 |
1998年 | 236篇 |
1997年 | 245篇 |
1996年 | 209篇 |
1995年 | 183篇 |
1994年 | 189篇 |
1993年 | 128篇 |
1992年 | 127篇 |
1991年 | 116篇 |
1990年 | 101篇 |
1989年 | 120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TS区块的各油田基本都已经处于开发中后期,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不清。为此引入了过套管电阻率测井技术,根据测量解释结果制定了具体的修井作业措施,从而指导生产。通过对比纯水层和泥岩层的电阻率得到K因子,数值基本保持在0.10~0.14范围内,一致性很好。为验证过套管电阻率测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新井中进行过套管电阻率测井,测量结果显示与裸眼井数据吻合较好。讨论测点质量控制标准和原则,数据解释之前应对异常点进行剔除,以提高解释准确性。过套管电阻率测井仪器已经在TS区块完成17口老井的测量,根据综合解释结果进行了相应的修井作业,增油控水效果显著,过套管电阻率仪器在该区块有较好适用性。 相似文献
72.
以宝积山煤矿705工作面沿空侧回风平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电镜扫描、数值模拟和现场工业性试验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水射流钻割冲孔防治冲击地压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射流以基本段射流对孔壁的钻割为主,冲孔后孔壁周围塑性区内煤体裂隙十分发育;冲孔期间钻头沿钻孔轴向连续式运动,所形成的柱体状冲孔空间能够实现对煤体的卸让压增透效果,煤体内会重新形成应力峰值并呈“内低外高”的“双峰值”应力曲线;冲孔直径为420 mm、两相邻钻孔之间中心距为5 m、冲孔段长度取10 m时卸让压增透效果最佳。现场工业性试验期间,电磁辐射和瓦斯流量衰减监测数据验证了该冲孔防冲技术的有效可行性。 相似文献
73.
针对深部开采煤层普遍存在的构造应力复杂、透气性系数低、抽采效果差等问题,为探究最优的瓦斯抽采技术方案,以水溪煤矿K1松软煤层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水力压裂、水力冲孔、普通抽采和高压水力压裂—冲孔联合增透4种技术,进行现场对比应用试验。结果表明:高压水力压裂—冲孔联合增透技术对煤层透气性系数的提高程度分别为水力压裂、水力冲孔和普通抽采方案的1.85、1.61、6.30倍,抽采瓦斯纯流量分别提高了1.42、1.33、2.32倍,此外,抽采汇总瓦斯浓度(CH4体积分数)保持在42.6%以上,抽采效率为四者之中最高。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高压水力压裂—冲孔联合增透技术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74.
75.
当前地勘市场还很不规范,许多个体业主并不熟悉钻探施工程序,只片面考虑成本和是否有矿。对成孔过程中的封孔并不重视和掌握这样势必给今后的钻探和开采工作带来隐患。本文根据生产实践论述了封孔的工艺要求、理论依据及提高封孔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76.
负熵的零代价——从无序中创造有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健棠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2):274-282
受棘轮机制的启发,利用势阱作为无形的棘齿构建了一个能导致电子定向运动的系统模型,并从微观角度作了详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电子的逸出是一个偏离平衡的自发过程,此过程能在产生负熵的同时不消耗有序能.对模型的动力学特征作进一步分析表明,系统具有一般自组织系统普遍的自组织行为特征,并支持孤立体系可存在零代价的突变的论点.从不同角度重新分析麦克斯韦妖问题并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普适性表示质疑. 相似文献
77.
78.
为揭示水分散聚合方法制备的丙烯酰胺基交联聚合物微球的结构特征及其对钻井液性能的影响规律,以硫酸铵水溶液为反应介质,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甲基丙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共聚单体,2,2-偶氮二(2-甲基丙基咪)二盐酸盐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复配物为交联剂制备了丙烯酰胺基交联聚合物微球。采用红外光谱、粒度分析等方法表征了交联聚合物微球的结构,研究了丙烯酰胺基交联聚合物微球对钻井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微球的合成工艺条件对产物的降滤失性影响较小,但对产物在钻井液中的增黏作用影响显著。随AM和交联剂加量增加,聚合物微球对钻井液的增黏作用增强;存在对钻井液增黏作用最小的引发剂加量和AA与DMC摩尔比。采用水分散聚合方法可制备出平均粒径8.04μm(粒径范围2.43数53.72μm)的丙烯酰胺基交联聚合物微球。该交联聚合物微球对钻井液具有显著的降滤失作用和一定的增黏作用,耐温性能优良,150℃高温老化不会降低交联聚合物微球的降滤失作用,但可降低对钻井液的增黏作用,减小其对钻井液流变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9.
葡萄透翅蛾在葡萄生产中普遍发生,尤其在庭院葡萄栽培中发生严重,甚至造成整株死亡。已成了庭院发展葡萄的一大障碍。为此,近两年对该虫做了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的调查研究。一、发生规律及习性葡萄透翅蛾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葡萄枝蔓内越冬。次年4月中旬开始在被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