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977篇 |
免费 | 824篇 |
国内免费 | 544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916篇 |
综合类 | 1056篇 |
化学工业 | 2010篇 |
金属工艺 | 671篇 |
机械仪表 | 2085篇 |
建筑科学 | 2443篇 |
矿业工程 | 1009篇 |
能源动力 | 397篇 |
轻工业 | 1138篇 |
水利工程 | 343篇 |
石油天然气 | 662篇 |
武器工业 | 152篇 |
无线电 | 295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986篇 |
冶金工业 | 470篇 |
原子能技术 | 56篇 |
自动化技术 | 300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9篇 |
2023年 | 499篇 |
2022年 | 590篇 |
2021年 | 755篇 |
2020年 | 504篇 |
2019年 | 507篇 |
2018年 | 240篇 |
2017年 | 378篇 |
2016年 | 401篇 |
2015年 | 597篇 |
2014年 | 1265篇 |
2013年 | 872篇 |
2012年 | 1079篇 |
2011年 | 1080篇 |
2010年 | 1079篇 |
2009年 | 1123篇 |
2008年 | 1182篇 |
2007年 | 940篇 |
2006年 | 898篇 |
2005年 | 1033篇 |
2004年 | 875篇 |
2003年 | 779篇 |
2002年 | 644篇 |
2001年 | 538篇 |
2000年 | 508篇 |
1999年 | 432篇 |
1998年 | 358篇 |
1997年 | 324篇 |
1996年 | 314篇 |
1995年 | 267篇 |
1994年 | 210篇 |
1993年 | 223篇 |
1992年 | 226篇 |
1991年 | 170篇 |
1990年 | 146篇 |
1989年 | 136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3篇 |
196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991.
我们在为上海沪东船厂从日本东芝公司进口的4 5mCNC龙门铣床设计CX— 50型垂直铣头时 ,由于要求铣头 4× 90°定位精度非常高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 ,我们采用了一种新颖的齿盘定位方法———用压注环氧树脂胶的方法使齿盘精确定位。如图所示 ,在主机滑枕端和垂直铣头端有一均匀分布 60个弧齿的齿盘。铣头的回转定位就是靠这两个齿盘上弧齿相互啮合而达到的。这里我们仅就齿盘定位、找正方法作一简单介绍。具体齿盘定位安装方法如下 :1 铣头体 2 滑枕 3 弧齿齿盘 4 调整键 5 丝堵(1 )将调整键 4用M8螺钉装到铣头体 1上。(2 )在弧…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995.
996.
汽车盘毂是汽车离合器总成的重要组成零件,要求具有高强、高韧、耐冲击、抗疲劳等综合力学性能。传统的生产工艺由自由锻制坯和机械加工生产,产品力学性能及材料利用率较低,且生产中煤炭炉加热能耗巨大,污染严重。本公司与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进行产学研合作,提出汽车盘毂零件的精密闭式模锻成形工艺,并对成形工艺进行计算机仿真计算,通过理论分析和模拟,提出合理的锻造工艺;分析了零件精密闭式模锻变形过程的载荷变化规律、温度变化规律和摩擦系数对零件成形的影响,进一步修正了零件精密闭式模锻工艺。 相似文献
997.
本文论述借助模态试验手段,分析了哈尔滨电机厂生产的我国第一台600MW汽轮发电机定子上所采用的一种新型端部绕组结构——“刚—柔” (Rigi-Flex)型结构的动态特性。试验采用锤击激振和双向随机激振两种方法,最后识别出200Hz以下,汽端结构的前6种类型和励端结构前7种类型模态的参数。文章还依据测试结果,对该“刚—柔”型结构会否引起行波共振及结构整体性等动特性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8.
本文从异步化发电机的相量图出发,提出了确定合成端部磁通的方法。文章还分析了异步化发电机不同无功运行时定子端部合成磁通的大小,并比较了异步化发电机和同步发电机深度吸收无功时合成端部磁通大小的差异。最后讨论了根据合成端部磁通的大小估计定子铁心端部的温升。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对四种不同材质及组装形式的摩擦盘假捻器的试验比较 ,结果表明 :聚氨酯摩擦盘采用 1-5 -1的组装形式 ,生产超细旦涤纶变形丝能够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0前言 化肥工业的生产离不开高压容器,设计容器时由于结构的要求,经常要在容器上开孔和连接接管。容器上开孔,不但会削弱容器的强度,而且在开孔的附近会造成很高的局部应力,因此必须妥善解决开孔后的补强问题。当前,由于设备趋于大型化和设计、制造水平的提高,开孔的直径越来越大,而开孔破坏了原有的应力分布并引起了应力集中、强度削弱,因此必须妥善解决开孔后的补强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