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0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9篇
电工技术   7篇
综合类   134篇
化学工业   110篇
金属工艺   176篇
机械仪表   175篇
建筑科学   48篇
矿业工程   210篇
能源动力   19篇
轻工业   6篇
水利工程   5篇
石油天然气   913篇
无线电   38篇
一般工业技术   92篇
冶金工业   38篇
自动化技术   4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川深1井是中石化部署在川东北地区的一口超深预探井,完钻井深为8420.00 m。该井面临着井温高、地层条件复杂、地质资料少及井壁易失稳等诸多技术难点。针对高密度钻井液技术难点,通过室内实验优选出抗高温处理剂:2% SPNH、2% SMP-3、0.5% SMPFL(DSP-1)、3% SMT(SMS-H)、3% RHJ-3、1% HPA、3%纳米SiO2。通过钻井液体系正交实验得出了流变性好、抑制性强、抗温性强、沉降稳定性好、抗污染能力强的高密度聚磺钻井液,并在该井四开井段取得了成功应用。最后,对现场应用过程中的钻井液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如气液转换技术、特殊地层处理方法、钻井液的现场维护技术措施及保护油气层技术等,主要取得以下认识:①加重时循环混入低黏度切力的高密度钻井液,逐步降低膨润土含量;②通过固控设备严格控制固相含量;③钻遇盐膏层时可提高钻井液密度,并严格控制滤失量,保证钻井液pH值不低于10;④酸性地层可适量提高Cl-含量对钻井液进行预处理提高其抗盐性能;⑤破碎地层须提高钻井液密度并加入相应处理剂,从力化耦合角度防止井壁失稳;⑥易漏地层应严格控制钻井液密度,适当减少排量及提高黏度和切力,可加入不同粒径可酸化的封堵材料,进行屏蔽暂堵。   相似文献   
12.
南海西部海域东方某气田Y平台采取浅层大位移水平井模式开发莺歌海组二段浅部气藏,储层埋深在井深1300m左右,最大水平位移为3783 m,最高水垂比为2.73。该气田经过十几年的开采,储层存在一定程度压力衰竭。同时,Y平台水平段穿过断层,钻进期间漏失风险高。在前期的一些开发井作业中,储层段钻进时曾多次发生井漏等复杂情况。因此,针对以往开发难题和结合Y平台的地层特点,进一步改良屏蔽暂堵无固相钻井液体系,配套环空ECD实时监测与精细控制工艺,成功解决了该区域储层漏失难题。Y平台实施的5口井提效显著,φ215.9 mm水平井段平均机械钻速为77.27 m/h,创造了东方区域类似浅部气藏大位移水平井的作业纪录。储层保护效果好,测试产量超油藏配产25%。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作为国内页岩气开发的重点区域,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攻关和实践,机械钻速得到了提高,但由于受地层复杂、可钻性差、非均质性强等地质因素的影响,导致井下钻柱系统不良振动剧烈,容易出现钻头损坏严重、钻速较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钻井时效。为了解决上述难题,以该盆地涪陵工区上二叠统龙潭组—中二叠统茅口组为例,采用井下振动高频测量工具的实测手段,测量了钻头—钻柱系统的动态振动加速度参数,结合地层的岩性和矿物组分分析,研究钻头失效原因与对策,并开展了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非均质地层中钻进的钻头—钻柱系统产生了大于40 m/s~2的高幅值瞬时冲击振动,高幅值的瞬时冲击是导致钻头先期失效的主要原因;②提出了抑制高幅值的瞬时冲击振动采用"减振+增压"工具组合和避免井下工具共振的钻井参数;③采用钻井新参数的试验井比邻井的高幅值瞬时振动降低了17%,单只钻头进尺增加24%,钻头工作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钻头使用数量减少。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能够有效地改善钻头—钻柱系统的振动状态,有利于达成延长钻头使用寿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钻遇某些软泥岩地层时,钻井液上返过程中易形成泥包现象。为了预测钻井过程中所采用的钻井液是否会产生泥球,通过评价钻井液性能的常用设备,利用含水岩屑颗粒和一定粒径的钢球以及滚动老化模拟在井下岩屑随流体运动的过程,提出了具体的实验参数,建立了一种系统评价泥球产生情况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对不同类型的钻井液在即将使用的过程中泥球产生情况进行预测。实验结果与现场实况相符,得到所试用的水基体系易产生泥球的条件为:滚动时间为20 min,目标温度为90℃;所试用油基体系易产生泥球的条件为:滚动时间为30 min,目标温度为120℃;同时该方法得到的实验结果还可作为优化钻井液性能的依据,提高钻井过程中的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抑制性钾铵聚合物钻井液的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油田多年来应用的阴离子型聚合物PAC钻井液存在抑制泥页岩分散造浆能力不足的缺陷,导致体系中亚微米粒子含量高、密度上升过快、固相过度积累(达13%),性能稳定时间短,严重影响了机械钻速和井下安全。2003年通过室内评价和现场试验,推广应用了抑制性钾-铵聚合物钻井液。该钻井液以“高分子强力包被剂乳液”聚丙烯酰胺钾盐TL-A02(分子量为600万~1400万)为主剂,中分子选用PAC141(或FA367),依靠超长分子链多点吸附钻届,不同分子量聚合物的协同增效作用,提高钻井液的抑制包被能力和控制滤失能力。该钻蚌液在一般固控设备条件下,就能实现低粘、抵切、低固相(≤7%)优质钻井液钻井,与同区块其它钻井液体系相比,机械钻速提高了24.7%(达11.29m/h),钻井周期缩短了38.9%,钻井液成本下降了8%,在钻进过程中还实现了劣质钻井液的零排放。  相似文献   
16.
空气泡沫钻井液回收再利用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空气泡沫钻井液是低压裂缝性地层较好的防漏钻井液,但它一次性使用,配制工作量大,需水量大,材料消耗多,成本高。若实现空气泡沫的回收再利用,可以大幅度降低单井钻井液成本。泡沫回收使用的关键技术是控制合理的半衰期,根据泡沫出口状态及时调整配方,使泡沫既要满足清洁井眼的需要,又要能及时回收。中油长城钻井公司在伊朗TBK气田的空气钻井过程中,制定了泡沫回收工艺和回收泡沫的性能调整方法。通过泡沫的回收使用和配方改进,泡沫钻井液材料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二,节约合同钻井液费用346万美元,节约预算钻井液费用1208万美元,并大大缓解了供水紧张的矛盾,减少了钻机停等时问,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欢2-平1水平井钻井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欢2-平1井是辽河油田第一口稀油水平井探井,油藏类型为层状边水油藏,施工过程中克服了钻经地层松散、成岩性较差、水平段中靶精度要求高、地层易漏失等技术难题。文中对欢2-平1井的工程设计、轨迹控制技术、钻井液技术、完井技术进行了介绍,施工中对出现的漏失采取了适宜的解决措施,给出了实施稀油水平井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非渗透抗压钻井液技术是解决钻进压力衰竭地层、裂缝发育地层、破碎或弱胶结性地层、低渗储层及深井长裸眼大段复杂泥页岩和多套压力层系等地层的压差卡钻、钻井液漏失和井壁垮塌等复杂问题以及油气层损害问题的关键技术,其核心是非渗透抗压处理剂。研制开发了非渗透抗压处理剂KSY,并进行了钻井液性能评价和泥饼结构分析,结果表明,KSY加入钻井液后,对钻井液流变性影响小,滤失量明显降低,形成的封堵膜薄,易于返排,封堵强度高,能够有效提高地层的承压能力和破裂压力,保护油气层效果好。现场应用表明,KSY能够显著提高地层承压能力,防止井壁坍塌,保持井径规则,有利于固井和完井作业。  相似文献   
19.
钻井井架作为钻机系统设备中的关键部分,其力学性能直接关系到整套钻机系统的安全生产。文章推导了常用于分析钻井井架力学性能的理论,即线性屈曲、几何非线性和双重非线性理论。提出同时用这三种理论对钻井井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从而合理地预见井架力学性能的方法。以A形钻井井架为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到了井架的失稳形式、极限承载、破坏特征及薄弱部位,为钻井井架的设计、优化与评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风险树分析在钻井工程事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概率统计知识,利用风险树分析引发钻井工程事故的顶事件,重点讨论各底事件的相互联系及对系统的影响程度,从而寻找系统的漏洞,分析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为最大程度地减少钻井工程事故的发生及其损失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