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06篇 |
免费 | 216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6篇 |
综合类 | 77篇 |
化学工业 | 76篇 |
金属工艺 | 42篇 |
机械仪表 | 11篇 |
建筑科学 | 34篇 |
矿业工程 | 1116篇 |
能源动力 | 4篇 |
轻工业 | 5篇 |
水利工程 | 2篇 |
石油天然气 | 14篇 |
无线电 | 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7篇 |
冶金工业 | 300篇 |
原子能技术 | 9篇 |
自动化技术 | 2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6篇 |
2024年 | 58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54篇 |
2021年 | 66篇 |
2020年 | 71篇 |
2019年 | 67篇 |
2018年 | 56篇 |
2017年 | 39篇 |
2016年 | 77篇 |
2015年 | 72篇 |
2014年 | 87篇 |
2013年 | 97篇 |
2012年 | 89篇 |
2011年 | 88篇 |
2010年 | 65篇 |
2009年 | 57篇 |
2008年 | 39篇 |
2007年 | 52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51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38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和工艺矿物学特性是确定选冶工艺、提高金回收率的根本因素。采用工艺矿物学自动定量分析系统(BPMA),结合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SEM-EDS),详细研究了胶东某蚀变岩型低品位(Au @1.1g/t)金矿石中微细粒金矿物的赋存状态及工艺矿物学特征。结果表明:矿石中金属硫化物主要为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其次为绢云母和钾长石。金矿物主要为银金矿、金银矿等金-银互化物,其平均成色为596.2‰;金矿物嵌布粒度细微,均在10μm以下;金的载体矿物种类较多,绝大多数金矿物与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嵌连;金矿物的嵌布状态主要为硫化物包裹金和裂隙金,含少量粒间金,其占有率分别为40.18%、39.75%和7.48%;通过浮选富集黄铁矿等硫化物并对粗精矿进行再磨,有利于提高金的回收率。BPMA-SEM-EDS自动、定量、可视化分析方法可以快速、高效、准确表征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和矿石工艺矿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22.
23.
张晋禄戈保梁王显强杨春刚 《过程工程学报》2015,15(6):945-953
对云南某含锡多金属硫化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和选矿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矿石中铅锌品位低,铅、锌矿物相互交代、包裹,嵌布粒度不均匀,采用优先浮铅、再选锌的原则流程,利用铅矿物与锌、硫矿物间可浮性差异较大的特点,采用石灰、亚硫酸钠和硫酸锌抑制锌、硫,以乙基黄药为铅捕收剂优先浮选铅矿物,选铅尾矿用硫酸铜作活化剂活化闪锌矿选锌;锡矿物与黄铁矿、磁黄铁矿等矿物共生关系复杂,且嵌布粒度较细,选锌尾矿经脱硫浮选后采用重磁联合流程回收锡矿物. 通过闭路实验,得到含铅40.92%、银1610.53 g/t、铅回收率81.25%、银回收率77.03%的铅精矿,锌精矿含锌43.23%、回收率为85.92%,硫精矿含硫42.57%,作业回收率为87.65%,锡精矿含锡42.38%,作业回收率为59.29%. 相似文献
24.
基于赤泥微粒的工艺矿物学特征,对拜耳法赤泥进行水热分级脱碱,研究不同粒级赤泥微粒的矿物组成和元素分布规律,并对不同粒级赤泥微粒的脱碱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原赤泥试样中氧化钠含量为7.34%,进行分级后,不同粒级赤泥在元素和矿物组成上,表现出较大差异,粗粒级(+100μm)氧化钠含量为3.23%,中间粒级(-100+38μm)氧化钠含量为2.32%,微细粒级(-38μm)氧化钠含量为8.22%。微细粒级赤泥产率为65.12%,粗粒级和中间粒级的产率分别为15.29%、19.58%。赤泥分级脱碱前后的化学成分分析和XRD检测结果显示,反应温度对赤泥脱碱具有显著影响,在反应温度为50℃,时间1 h,转速550 r/min的条件下进行脱碱时,钠碱含量明确减少,分级脱碱效果明显。脱碱后赤泥的氧化钠含量根据粒级由粗到细分别为1.04%、0.28%、3.01%,微细粒级脱碱难度较高,脱碱效率仅为63.38%。不同粒级赤泥的Na元素含量、物相组成,赋存状态及脱除的难易程度均存在差异,赤泥分级能有效提升赤泥处理效率,降低脱碱成本。 相似文献
25.
棒、砾磨磨矿过程的调值给矿自动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凤凰山铜矿棒、砾磨磨矿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 ,阐述了砾磨机—水力旋流器分级闭路运行回路在该控制系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
摘要:通过利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和光学显微镜等方法,系统研究了云南省某金矿的矿物学特征。结果表明,该矿石的金品位为3.55 g/t,伴生元素银为2.96 g/t,可综合回收。黄金矿产以天然金和银金为主,其细粒度分布特性复杂。金的主要载体矿物黄铁矿等硫化物矿物,粒度也都很细,还有一些自然金以细小颗粒和微颗粒嵌入脉石矿物。进行了浮选磨矿细度探索性试验,确定该矿样合适的磨矿细度为-0.045mm70%。试验研究成果为制定合理的选矿工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7.
针对铝电解废阴极采取SEM、TEM等手段分析了其中碳、钠、铝、铁等元素的主要矿物存在形式及其矿物间的嵌布特性。研究表明,废阴极炭块中主要成分为碳和氟化物;碳主要是石墨化程度较高的石墨,但结晶粒度只有几十纳米至几微米;氟化物主要是氟化钠、冰晶石、氟化钙;铝主要为氧化铝和冰晶石;铁主要是金属铁;矿物间嵌布紧密,互含普遍;矿物的嵌布粒度在数十纳米至几十微米之间。 相似文献
28.
某石煤钒矿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某石煤钒矿的工艺矿物学特性,查明了矿石中钒元素的赋存状态及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并就影响提钒工艺的矿物学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矿石中88.02%的钒呈类质同象分布于硅酸盐矿物中,6.00%分布于褐铁矿中,4.20%以钒钛氧化物形式独立存在,少量钒以钒酸盐形式存在。含钒硅酸盐矿物主要以隐晶质或胶状结构产出,并与微晶石英及炭质紧密胶结在一起,焙烧、高酸浸出(钒浸出率仅64%)难以破坏其结构。提钒工艺的选择应重视选矿富集钒或选矿抛弃耗酸矿物。 相似文献
29.
通过矿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X射线能谱元素面分析等多种手段综合研究四川某地黏土型钒矿中钒的赋存状态。样品为铝质黏土岩,V2O5含量为0.93%。黏土矿物总量为61.7%,石英含量13.4%,黄铁矿含量17.1%。样品具典型的黏土结构,矿物粒度微细。钒有两种赋存状态,一种呈钒云母的独立矿物形式存在,另一种则呈类质同相的形式存在于绢云母和伊利石中。典型测点平均含钒量为0.873%,fm-5测点钒含量2.143%,为钒云母;fm-6测点钒含量0.138%,为含钒伊利石;fm-7测点钒含量0.333%,为含钒绢云母。与钒云母、伊利石、绢云母三者结构相似,且粒度极其微细,无法分离,故应作为一个整体单元来回收利用钒。建议通过浮选脱除黄铁矿,然后通过擦洗—脱泥的方式对石英和黏土矿物进行分离,从而实现钒的富集。 相似文献
30.
以江西宜春某富锡铌钽粗精矿为研究对象,为进一步分离回收铌钽和锡,采用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和矿物自动分析系统(AMICS)详细分析该样品元素和矿物组成、矿物赋存状态等工艺矿物学特征。结果表明:样品Ta2O5含量为18.05%,Nb2O5含量为9.95%,SnO2含量为45.35%,主要矿物组成为铌钽铁矿、锡石、磁铁矿及硫碲铋矿等。铌、钽元素主要以铌钽铁矿形式存在,含量为38.44%,锡以锡石形式存在,含量为47.35%。铌钽铁矿和锡石在矿石中以单晶体半自形团块状及交代共生型不规则粒状产出,均与磁铁矿存在密切的共生、包裹关系。铌钽铁矿单体解离度50.39%,锡石单体解离度73.34%,解离度级别均主要分布在80~100%区间。铌钽铁矿和锡石单矿物粒度均集中分布在26.52~89.19 μm,在此区间的累积占有率分别为81.49%和85.99%。基于矿石矿物特性,建议采用浮选法通过高效捕收剂和活化剂、抑制剂的组合使用实现矿物的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