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篇 |
综合类 | 12篇 |
化学工业 | 1篇 |
建筑科学 | 14篇 |
矿业工程 | 1篇 |
能源动力 | 3篇 |
轻工业 | 4篇 |
水利工程 | 2篇 |
武器工业 | 1篇 |
无线电 | 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篇 |
冶金工业 | 1篇 |
原子能技术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1篇 |
出版年
2021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4年 | 3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2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5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杜娟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2004,26(3):6-9
中国传统建筑几千年来几乎只传承着一种相似的群体组合方式--庭院或称院落.在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想生活模式后,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庭院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回应,从而在深层意义上论述了庭院模式的起源与涵义,最后探讨了如何在现代条件下延续和拓展传统庭院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3.
田黄是一种产于福建寿山、以地开石或珍珠陶石为主要矿物组成的玉石,其具有形皮格纹特征。由于田黄的价格昂贵,市场上常有田黄仿制品出现。主要介绍一种斜绿泥石质田黄仿制品材料,该斜绿泥石质仿田黄为黄色至褐黄色,玻璃光泽,半透明,具有似萝卜丝纹与红筋,外貌上与田黄十分形似,较易混淆,但斜绿泥石质仿田黄的透明度较田黄的好;该斜绿泥石质仿田黄的实测折射率为1.585,相对密度为2.81,二者均较田黄的高;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斜绿泥石以14.39,7.14,4.74,3.55处的衍射峰为特征,而田黄则没有14附近的衍射峰;红外光谱的结果显示,虽然斜绿泥石质仿田黄和田黄均在3 700~3 400 cm-1范围内具有羟基吸收,但前者显示宽吸收基础上叠加了3 679,3 671,3 651和3 629 cm-1处4个极弱的肩形峰,而后者却有3 700,3 645,3 625 cm-1处的尖锐的强吸收峰。运用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或红外光谱、折射率和相对密度等测试方法可将其区别开。 相似文献
34.
针对珠宝市场上新近出现的一种田黄仿制品——"印尼金田黄"(市场俗称)进行了XRD,ICP-MS及FTIR等大型仪器的系统分析测试,并对其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与寿山田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印尼金田黄"主要为方解石矿物组成,与寿山田黄的矿物组成完全不同;其化学全分析结果显示,除Ca外,Mn,Fe等变价金属离子元素的质量分数较高,可能是导致"印尼金田黄"呈现金黄色的主要致色原因。无论其矿物组成、化学成分还是常规宝石学特征,均与传统的、以地开石为主的寿山田黄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35.
牛晓琰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18(1):56-59
本文拟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对西汉中叶孝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事件做出新的阐释,辨明董仲舒对策的时间是在元光元年、独尊儒术的首倡者是田蚡,并分析武帝所崇儒术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36.
论文结合培田古村落进行研究,通过调研对村落提出并分析存在问题,进而以建构视角探讨整合、修复、重建方面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37.
广西南盘江坳陷发育有较成熟的烃源岩,显示出较好的成藏条件。田林地区位于南盘江坳陷的中部,依托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井“田地1井”研究显示,田林地区有机碳含量、烃源岩干酪根均显示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田林地区断裂构造活动复杂、多期多阶段,自烃源岩开始生烃后,断裂活动异常频繁,对油气的运移、聚集及油气分布起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作用,这是田林地区“田地1井”未见明显油气藏显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8.
吴礼民 《武汉工业学院学报》1995,(4)
作者对价值工程的核心问题──功能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对麦尔斯法和田中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选用这两种方法的原则,供企业管理者参考。 相似文献
39.
"天"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常见字,其语义内涵相当丰富,用法极为广泛,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角度分析天具有多面语义系统,这对于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
仓林忠 《盐城工业专科学校学报》2007,20(4):19-23
太乙最初是指竹木枝的主干,在漫长历史长河中逐渐萌发出植物和人的生命本源、天地万物本源以及哲学上客观精神或自然规律的意义。后因被用于星名、帝王名,演衍出天神和道教神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