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373篇 |
免费 | 3057篇 |
国内免费 | 1630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712篇 |
技术理论 | 11篇 |
综合类 | 2573篇 |
化学工业 | 16155篇 |
金属工艺 | 2954篇 |
机械仪表 | 1041篇 |
建筑科学 | 2502篇 |
矿业工程 | 1028篇 |
能源动力 | 2823篇 |
轻工业 | 2439篇 |
水利工程 | 333篇 |
石油天然气 | 2320篇 |
武器工业 | 163篇 |
无线电 | 281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0200篇 |
冶金工业 | 2953篇 |
原子能技术 | 410篇 |
自动化技术 | 63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57篇 |
2024年 | 1899篇 |
2023年 | 1619篇 |
2022年 | 1698篇 |
2021年 | 1838篇 |
2020年 | 2020篇 |
2019年 | 1904篇 |
2018年 | 1609篇 |
2017年 | 1808篇 |
2016年 | 1851篇 |
2015年 | 1700篇 |
2014年 | 2457篇 |
2013年 | 2583篇 |
2012年 | 3145篇 |
2011年 | 3265篇 |
2010年 | 2449篇 |
2009年 | 2464篇 |
2008年 | 1957篇 |
2007年 | 2391篇 |
2006年 | 2362篇 |
2005年 | 1969篇 |
2004年 | 1655篇 |
2003年 | 1506篇 |
2002年 | 1188篇 |
2001年 | 902篇 |
2000年 | 838篇 |
1999年 | 638篇 |
1998年 | 549篇 |
1997年 | 391篇 |
1996年 | 342篇 |
1995年 | 278篇 |
1994年 | 252篇 |
1993年 | 182篇 |
1992年 | 151篇 |
1991年 | 117篇 |
1990年 | 107篇 |
1989年 | 62篇 |
1988年 | 44篇 |
1987年 | 48篇 |
1986年 | 32篇 |
1985年 | 57篇 |
1984年 | 47篇 |
1983年 | 45篇 |
1982年 | 25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3篇 |
1976年 | 4篇 |
1959年 | 5篇 |
1953年 | 2篇 |
1951年 | 2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讨论了一种一维准周期系统的输运性质.该系统由一系列Fibonacci耦合的量子点组成.利用转移矩阵方法并考虑实验技术,推导了通过一系列量子点的电子透射几率,从而讨论了电导与磁场和电压的关系.通过数字计算获得了具有非常丰富结构的透射谱,这种结构的丰富性依赖于量子点间的耦合. 相似文献
992.
冯建波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4,(10):17-21
为了开发高效的可生物降解的高效染料吸附剂,采用氢氧化钠/尿素水溶液在低温下直接溶解纤维素,加入活性炭和磁性纳米粉末,通过直接滴落法制备磁性的纤维素微球,研究了吸附剂用量、刚果红溶液pH 值、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温度等因素对吸附剂吸附刚果红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态吸附剂在实验用刚果红量时合适的用量是25 g; 微球对刚果红的脱除率在20 min内时基本达到吸附平衡;溶液pH=7.50 时,微球对刚果红的脱除率达到96.4%;温度对吸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在40 ℃时效果最好;微球对刚果红的吸附形为可以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描述,吸附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综合过程.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为了使钢表现出更好的吸能特性,以具有较高的强度以及较好的塑性。方法 提出了一种新型一步法成形碳配分一体化工艺,即热冲压-动态碳配分(HS-DP)工艺。所提出的HS-DP工艺采用盐浴热处理的方式进行物理模拟。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拉伸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新工艺中的冷却速率对低碳先进高强钢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针对冷却速率对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残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和碳含量对钢伸长率的影响。结果 经过HS-DP工艺处理的钢显微组织主要由初始淬火态马氏体相、最终淬火态马氏体相和残余奥氏体相共存组成。结论 实验钢表现出优异性能,说明了热冲压动态碳配分工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94.
矿石中金含量的测定通常采用王水溶解,使其形成氯金酸后再用原子吸收法或容量法进行测定,但是氯金酸溶液稳定性容易受温度、酸度、浓度、外界条件和容器吸附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氯金酸溶液的稳定性可用碱金属使其生成相对稳定的氯金盐,但未真正实践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以氯金酸钠代替氯金酸做标准溶液测定矿石中金含量的方法,应用本方法配制的标准溶液放置3~4个月未出现还原偏低现象。该方法采用活性炭吸附柱富集金,用王水溶解,再加入饱和氯化钠溶液制得氯金酸钠溶液。采用原子吸收法,在日立Z-20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上测定金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测定方法可靠,误差较小,稳定性好;测定的绝对灵敏度可达0.025 μg/g,测定范围为0.04~1 000 μg/g,适合用于大批量地质矿石样品中金的测定。 相似文献
995.
为了更好地研究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通过在聚合物混凝土中加入碳纤维进行改性来研究不同掺量碳纤维增强聚合物混凝土的抗冲击性能。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系统开展冲击压缩试验,从应力—应变曲线、强度和变形特性、冲击韧性等方面探究碳纤维掺量对聚合物混凝土抗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碳纤维掺量的增加,聚合物混凝土的抗冲击性能先增强后减弱;当碳纤维掺量为0.2%时,混凝土的动态抗压强度最大,承受高应变率压缩荷载的变形能力最强,即碳纤维的最佳掺量为0.2%。 相似文献
996.
本文研究了电击晕和二氧化碳致晕对杜大长三元杂交猪和三门峡黑猪的应激效应及宰后肌肉保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电击晕相比,二氧化碳致晕使得杜长大三元杂交猪和三门峡黑猪血液中的乳酸(LAC)、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酐(CRE)、皮质醇(COR)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杜长大三元杂交猪和三门峡黑猪宰后p H45min值较高,差异显著(P0.05),宰后24 h汁液损失率(降低1.17%和0.59%)、蒸煮损失率(降低3.09%和3.56%)及解冻损失率(降低0.55%和0.29%)显著降低(P0.05);剪切力显著降低0.71 kg及0.66 kg(P0.05)。此外,杜长大三元杂交猪的抗应激能力较差,其宰后肌肉保水性显著低于三门峡黑猪(P0.05)。LF-NMR研究表明,二氧化碳致晕能够显著降低解冻后肌肉中的自由水含量(降低32.24%和28.92%),抑制了不易流动水向自由水的\"态变\"。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采用二氧化碳致晕能降低生猪屠宰应激,提高肌肉保水性。 相似文献
997.
摘要:制备炭黑/天然橡胶(NR)、石墨烯/NR和碳纳米管/NR复合材料,采用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复合材料热导率和层间接触热阻对微波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炭黑、石墨烯和碳纳米管自身热导率越大,复合材料的热导率越大,层间接触热阻越小;通过增大填料用量来增大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和减小层间接触热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考虑复合材料的配方设计适用性和经济性;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对微波加热过程中高、低温区域分布规律和微波加热效率基本无影响,但影响复合材料的温度分布均匀性。为保证微波加热硫化均匀性,多层复合材料的层间接触热阻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998.
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三维(3D)泡沫石墨烯(GF),然后利用水热合成法在泡沫石墨烯表面生长氧化锌纳米线阵列(ZnO NWAs),再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其表面沉积碳(C),得到碳/氧化锌纳米线阵列/泡沫石墨烯(C/ZnO NWAs/GF)复合材料.用该复合材料做电极,采用电化学方法检测叶酸(FA).结果表明,三维泡沫石墨烯具有和模板泡沫镍一样的三维孔状结构,ZnO NWAs均匀且垂直地生长在泡沫石墨烯表面,碳沉积在ZnO NWAs表面.在线性范围为0~60 μmol·L-1内,C/ZnO NWAs/GF电极检测FA时,灵敏度为0.13 μA·μmol-1·L,且在尿酸(UA)干扰下检测FA具有良好的选择性.C/ZnONWAs/GF电极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999.
现有催化裂化多产低碳烯烃技术优先以石蜡基蜡油或常压渣油为原料油,原油重质化和高硫化限制了该技术的深入发展与推广应用。择型分子筛由于硅铝比及孔结构较为突出,具有适合重质油裂解的反应性能,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更好的提高低碳烯烃的产率及选择性,对择型分子筛进行改性,通过调整分子筛的基础性质,使之成为优良的活性中心。重点介绍多种择型分子筛包括ZSM-5、β、SAPO-34、MCM-22等,并对其现有改性方法主要是以酸、碱改性及金属、非金属改性为主进行综述,并从其改性后的性能包括孔道结构优化、水热稳定性保留及裂化能力增强等方面阐述分子筛改性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00.
四川盆地陆相天然气成因类型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四川盆地天然气轻烃指纹、碳氢同位素、稀有气体同位素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天然气碳同位素δ13C1—δ13C2关系的分区和分层对比研究显示天然气受母质类型、成熟度及运移等多种因素影响。轻烃指纹表明川西坳陷天然气以腐殖型来源为主,川中、川南及川东地区天然气既有腐殖型也有腐泥型来源,天然气明显具有油型气特征。川西坳陷中段须二段天然气碳同位素δ13C1较高,而部分碳同位素δ13C2位于-28‰以下显示了其油型气和高成熟度特征,研究区其它样品分布区间相对集中,均表现为典型的煤型气特征。四川盆地海、陆相天然气可以利用δ13C2—δD1很好区分,氢同位素δD1=-140‰和碳同位素δ13C2=-28‰可将四川盆地海相和陆相天然气进行区分。稀有气体同位素表明天然气基本上为壳源成因,无幔源稀有气体的加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