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45篇
  免费   3451篇
  国内免费   2321篇
电工技术   743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1268篇
化学工业   669篇
金属工艺   638篇
机械仪表   682篇
建筑科学   3525篇
矿业工程   1915篇
能源动力   199篇
轻工业   368篇
水利工程   624篇
石油天然气   1689篇
武器工业   65篇
无线电   1217篇
一般工业技术   899篇
冶金工业   616篇
原子能技术   42篇
自动化技术   4657篇
  2024年   434篇
  2023年   1161篇
  2022年   1988篇
  2021年   1830篇
  2020年   1576篇
  2019年   1045篇
  2018年   642篇
  2017年   539篇
  2016年   442篇
  2015年   486篇
  2014年   898篇
  2013年   541篇
  2012年   905篇
  2011年   869篇
  2010年   755篇
  2009年   692篇
  2008年   560篇
  2007年   696篇
  2006年   679篇
  2005年   602篇
  2004年   403篇
  2003年   382篇
  2002年   315篇
  2001年   248篇
  2000年   279篇
  1999年   207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921.
通过在支护桩的冠梁内埋设钢筋应力计,对某深基坑冠梁内力进行现场测试,据此分析了冠梁受力特性及冠梁内力和弯矩随基坑开挖进程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冠梁是一个受弯构件,内力和弯矩值随基坑开挖进程不断变化,冠梁外侧两端受拉力作用,中间部位受压力作用;内侧两端受压力作用,中间受拉力作用。  相似文献   
922.
大连港大窑湾吹填区软基的堆载预压处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大连港大窑湾吹填区软土地基处理具体工程,通过现场试验与监测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堆载预压方法中关于分级堆载设计、施工及监测等各方面的技术问题。通过对监测结果的综合分析,探讨了堆载预压处理过程中地表沉降、深层沉降等关键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堆载级数、堆载高度与固结时间等参数之间的依赖关系,为吹填造陆地区软基处理提供了经验和依据。  相似文献   
923.
该文首先介绍了某科技大楼深基坑工程概况和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场地周边条件的不同选择了不同的支护方案,以达到在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节约成本的目的。并提出了对地下水的控制处理方法,另外对施工监测要求和应急处理措施也进行了介绍,以此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24.
万通中心工程东西长135.00m,南北宽100.00m,是由2幢23层和2幢24层的甲级写字楼组成,地下室4层。基坑深度分别为17.80m和18.85m,采用桩锚支护体系。护坡桩共计303根。由于施工场地小,采用直径为600mm的护坡桩,桩长21.80 m和22.85 m两种,钢筋笼主筋为25×14和25×18。1施工工法的选择场区位于永定河冲洪积扇的中下部,地形平坦。勘察所揭露的地层上部为人工填土,下部为第四系冲洪积物。目前桩基施工的工法较多,施工中选择的余地较大。因此要根据工程特点、现场平面布置、土层分布、地下水位、工期甚至工程造价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施工工法。由于…  相似文献   
925.
视觉里程计(Visual Odometry)作为视觉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Visual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的一部分,主要通过相机传感器获取一系列拥有时间序列图像的信息,从而预估机器人的姿态信息,建立局部地图,也被称为前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了多个领域,并取得了丰...  相似文献   
926.
袁斌  郎宇健  陈凌鹏  李晨 《包装工程》2024,45(9):141-149
目的 解决传统机器视觉机器人抓取系统对多目标及复杂目标背景分割不精确导致的目标定位精度差而影响机器人抓取效率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深度学习抓取识别定位系统。方法 搭建由Delta机械臂、PC上位机、双目相机等组成的硬件系统,对工业部署常用的YOLO系列算法进行对比研究。将YOLO与U-NET相结合,用于目标的检测和分割。在精确分割出属于目标和背景目标的像素区域的同时,计算边缘和中心位置信息,运用立体视觉技术得到三维位置,并转换为世界坐标系,由PC机引导机械臂去完成抓取任务。结果 深度学习目标检测和图像分割相结合的系统在较复杂背景、多目标的场景下比未添加图像分割的算法拥有更好的目标定位精确度。结论 YOLOv5和U-NET相结合的目标定位抓取方法具有较高的鲁棒性,达到了并联机械臂的抓取要求。该方法能够运用于其他多自由度机械臂上,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27.
目的 探究不同荷质比明胶溶液的润湿性能,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以明胶可食涂膜为研究对象,利用感应荷电施加外源静电场以改善膜液润湿性能,探究电场电压对明胶液滴荷质比与表面张力,以及液滴在疏水表面接触角的影响,并通过机器学习建立荷质比与表面张力/接触角之间预测模型。结果 随着电压升高,明胶液滴荷质比不断增大,且仅以司盘20为表面活性剂(tw0组)时液滴具有最高的荷质比(-50 nC/g)。在0~7 kV内,明胶液滴的表面张力随电压升高从35.99~40.65 mN/m降至31.38~35.65 mN/m,其中tw0组表面张力下降最为明显。明胶液滴在石蜡表面的接触角也随电压升高而减小,在表面活性剂吐温20与司盘20质量比为1∶1时具有最小值,即电压7 kV时接触角为64.99°。深度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决定系数接近于1,均方误差小于0.08,平均绝对误差小于0.15,具有最好的预测效果。结论 静电喷涂能够有效改善膜液在食品表面的润湿性能,利用深度神经网络能够建立膜液液滴荷质比与表面张力/接触角的良好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928.
针对已有的分割算法存在的复杂场景干扰大、分割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一种用于电力线分割任务的改进 Deeplabv3+ 模型。将原始主干网络替换为轻量级 Mobilenetv 2 网络,增加低水平特征,获得5路输入特征,充分提取特征信息;添加空洞 空间金字塔池化(atrous spatial pyramid pooling , ASPP )的卷积分支数量,调整空洞率,提升图像的特征抓取能力,进一步在每 个空洞卷积后加入1×1卷积操作,加快计算速度;提出一种基于坐标注意力机制的语义嵌入分支模块(coordinate attention semantic embedding branch , CASEB ),融合第2、3路特征,增强目标特征的表示;引入卷积注意力机制模块(convolution block attention module , CBAM )抑制无用信息的传递,提高模型识别效率。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原 Deeplabv 3+模型,改进模型在 平均像素精度(mean pixel attention , MPA )和平均交并比(mean intersection over union , mloU )上分别提升2 . 37%和3 .42%, 该方法可提供更加精确的电力线分割结果。  相似文献   
929.
传统的植株器官分割方法依赖经验选择阈值参数,而当前的深度学习浅层框架可能会导致植株重要的几何特征丢 失,并难以有效整合植株的局部和全局特征。因此,提出了一个基于三维点云的植株器官分割网络(local global feature fusion segmentation network,LGF-SegNet)模型,通过引入双权重注意力机制模块和位置编码,更适合在植株点云数据中表达几何 特征。在提出的框架的解码层引入特征聚合模块,融合植株点云的局部和全局特征,使得该框架能够关注植株的整体特征轮 廓同时保留细节植物纹理(如茎和叶)。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架构在语义分割的交并比、精确率和F1 分数的平均值分别达 到85.76%、93.18%、91.08%,在实例分割的平均精确率、平均实例覆盖率以及平均实例加权覆盖率达到85.27%、78.46%、 79.63%,优于当前流行的植株点云分割任务中使用的深度学习网络架构,并适用于植株语义分割和实例分割的双重任务。 这为后续的植株生长预测等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30.
急斜放顶煤开采围岩破坏规律立体模拟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大型组合堆体立体模拟架,对急斜煤层开采过程中围岩及上覆层变形破坏特征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发现急斜水平分段放顶煤开采围岩破坏主要向顶煤和顶板两个方向发展.顶煤在冒放过程中可能成拱.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和顶煤的放出,破坏向上发展.煤层开采后形成的沉陷由最初在地表生成的孔洞发展为孔洞间的贯通.形成塌陷坑.随着塌陷坑周边岩体的垮落,最终形成主要沿顶板及走向发展的深槽形塌陷坑.沉陷表现为反复多次沉陷,塌陷坑内垮落体整体呈现为由底板侧朝顶板侧的台阶式下降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